第12章乐(十二)
《前舞》阶步的新歌辞大意是:
上天赋予圣哲无上的智慧,他如同三方的纲领,引领着万物走向安宁与和谐。山川岳麓,在他的庇护下得以安宁,七星闪耀着光芒,仿佛在诉说着他的辉煌。他茂盛地养育着万物,如同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滋润,使众人都得到安康,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他的道义潜移默化地通行于世间,如同细雨滋润着万物,无声却强大。仁爱广泛地传播,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心生暖意。他的德行深厚如山,高耸入云,让人仰望;功劳高过苍天,无边无际,让人惊叹。他的舞姿展现着盛世的容颜,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优雅,德行被歌颂在乐章之中,流传千古。
八音和谐有序,如同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其中。如龙跃凤翔,他的舞姿如此美妙,仿佛龙凤在空中翱翔。皇家的基业永远树立,与天地同长,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与天地共存。
《前舞凯容》的旧歌诗大意是:
啊,那显赫的命运,上天都在鉴察,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受到上天的眷顾。音乐来自阳和之地,充满温暖与活力;礼仪则源自阴柔之方,温婉而庄重。歌声源自德行的富足,他的歌声中充满了对德行的赞美与追求;舞蹈则由功业的深厚而来,他的舞蹈中展现了他的丰功伟绩。
宫廷中排列着乐器,台阶上罗列着瑟和琴,各种乐器繁盛地合奏,笙和磬的声音和谐动听。这美妙的音乐仿佛是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其中。《箫韶》虽然古老,但九奏的乐章仍在今天回响,它引导着志向,和谐着声音,德行的声音广为宣扬。它光大了我帝的基业,与神灵相配,与苍天相齐,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与神灵、苍天共存。
他的仪态影响着四方,其教化默默地传播。就像那云汉一样,在天际留下篇章,他的教化将永远流传于世间。万物都欣欣向荣,当年就被陶冶和谐,他的治理让世间充满了生机与和谐。敲击着车辕中的韶乐,这盛世将永世不衰,他的功绩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后舞》阶步的新歌辞大意是:
我皇伟大,继承着盛明的基业,他如同一位英明的君主,引领着国家走向繁荣与昌盛。他涤荡除去了污秽,使宇宙重新变得清明,他的治理让世间充满了正义与光明。他秉持着中和之道,治理着苍生,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充满了智慧与仁爱。
他的玄妙教化远播,成为万世效法的榜样。他用什么来崇扬德行呢?于是创作了九成的乐章,他的乐章中充满了对德行的赞美与弘扬。他的舞步优雅从容,雅致的曲调芬芳四溢,他的舞蹈与乐章都充满了优雅与芬芳。八方的清风鼓荡着,带来了吉祥的征兆,他的治理让世间充满了吉祥与美好。
他的恩泽浩荡天下,功劳与百灵相齐。他的恩泽如同春天的阳光,温暖着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功劳则与百灵相齐,让人惊叹不已。他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被世人永远铭记。
而《后舞凯容》的旧歌辞大意是:
赞美圣明的君主,他实在是由上天赋予的德行,他的品质如同上天赋予的宝藏,让人敬仰不已。美好的品质从他内心自然流露,他的王道四通八达,他的治理让世间充满了正义与和平。
他像龙飞在天际一样,成为万国的榜样。他的伟大如同龙飞在天际,让万国都仰望他的风采。他钦明如神,临朝时深沉而静默,他的智慧与威严让人心生敬意。他不用言语就能教化万物,使它们都得到应有的归宿,他的教化如同春风拂面,让万物都得到生长与繁荣。
他向天报告成功的喜讯,铭刻下功勋的碑铭。他的成功如同天上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世间;他的功勋则被铭刻在碑铭上,永载史册。他的谋略翼翼谨慎,他的仁爱绵绵不断,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充满了智慧与仁爱,让人心生敬意。
他顺应天命创制新乐,以此安定和神。他的新乐如同天籁之音,让神灵都感到安定与喜悦。海外都被平定,九州都无尘嚣,他的治理让海外都归顺于他,九州都充满了和平与繁荣。他戴着冕旒掌握着契约,垂拱而治临视着民众,他的威严与仁爱让民众都感到安心与敬仰。
于是跳起了《凯容》之舞,恭敬地如同天人一般。他的舞蹈如此美妙,仿佛天人一般恭敬而庄重。纯美的福祉长久不衰,将万古流芳,他的福祉将永远流传于世间,被世人永远铭记。
至于那《宣烈舞》,其表演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表演者手持干戚,象征着武勇与力量。在郊庙演奏时,他们戴着平冕,身着黑色介帻、玄色衣裳,领袖或白或绛,绛色合幅裤,绛色袜子,一身庄重而威严的装扮。而在朝廷演奏时,则换上武冠、红色介帻、生绛色袍单衣,绢制领袖,皂色领袖的中衣,画有虎纹的合幅裤,白色布制的彩饰,脚踏黑色皮靴,一身英武之气,仿佛能震慑四方。
这《宣烈舞》的起源,可追溯至周朝的《大武舞》。秦朝时,它改为《五行舞》。汉高祖刘邦创立汉朝后,为展示其武功,创造了《武德舞》。表演者同样手持干戚,象征着天下人乐于看到自己除去了乱世,带来了和平与安宁。按照《礼记》的说法,“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这说明汉朝是仿照这种舞蹈而创立的,寓意着对武功的崇尚和对和平的向往。
魏文帝时期,又将《五行舞》改回为《大武舞》,而将《武德舞》改名为《武颂舞》。明帝又新创了《武始舞》。晋朝时,这些舞蹈仍然被沿用,成为宫廷中的重要表演。傅玄的六代舞歌中有《武舞》的歌辞,说明这种《武舞》在晋朝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并非只有一种形式。
南朝宋孝建初年,朝廷对舞蹈进行了新的规定。商议将《凯容舞》定为《韶舞》,《宣烈舞》定为《武舞》。根据《韶舞》的名称来看,《宣烈舞》就是古代的《大武舞》,而不是《武德舞》。现在世俗上称它为武王伐纣的舞蹈,寓意着对武功的崇尚和对历史的纪念。
至于表演者的冠服,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在郊庙演奏时,《宣烈舞》的表演者戴着委貌冠,服装与前面所述相同。而在朝廷演奏时,则换上进贤冠、黑色介帻、生黄色袍单衣、白色合幅裤,其余与前面所述相同。这一身装扮既庄重又威严,充分展现了表演者的身份和地位。
而《凯容舞》的表演者则手持羽扇,身着与《宣烈舞》相似的服装。在郊庙和朝廷演奏时,他们的装扮都充满了庄重和威严。这个舞蹈原本是舜帝的《韶舞》,寓意着和平与安宁。汉高祖改为《文始舞》,魏朝又恢复为《大韶舞》。后来又创作了《咸熙舞》作为《文舞》。晋朝的傅玄在六代舞中有《虞韶舞》的歌辞,说明这个舞蹈在晋朝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南朝宋时,将《凯容舞》接在《诏舞》之后作为《文舞》。这一安排既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展示了南朝宋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直都沿用魏朝《咸熙舞》的冠服,也说明了宋朝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继承。
《前舞》和《后舞》则是晋朝泰始九年(公元263年)创作的舞蹈。它们的出现,为晋朝的宫廷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傅玄和张华分别为其创作了歌辞,使得这两个舞蹈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南朝宋元嘉年间,将《正德舞》改为《前舞》,《大豫舞》改为《后舞》。这一改动既体现了南朝宋对舞蹈的重新定位和认识,也展示了宋朝对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