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斯蒂芬·霍金传》(2)
part01高知家庭:诞生于学霸家庭的天才少年“天才”离不开特有的天赋,但更在于生活环境的熏陶和后天的努力。霍金出生于伽利略逝世300周年之际,这样的巧合,总是会令人产生系列联想。如果说伽利略迈出了人类了解宇宙的第一步,那么霍金则是带着人类开始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未来。
霍金从小生活在一个拥有高级知识的家庭氛围之中,父母总会在一些日常生活中让他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由于父母都从事科研工作,霍金从小便形成了热爱钻研、极为专注的性格。
或许,“天才”往往先是“怪才”。霍金儿时的经历还是充满“坎坷”的,内向、腼腆的他在学校中不怎么合群,从而没有朋友,这令年仅5岁的霍金很是失落。不过霍金的父母却懂得因势利导,指引他往积极的方向发展,为他提供一个个追寻梦想的环境。在父母的呵护下,霍金度过了一个幸福的童年。
出生在战火之中的幸运儿
1642年1月8日,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与世长辞,向他曾经热爱的自然世界挥手告别。300年后的1942年1月8日,世界各地的学者、民众举行各样的活动,撰写寄思的挽联来纪念这位流芳后世的伟人。
此时此刻,一声婴儿的啼哭在英国牛津的医院中传来,斯蒂芬·威廉·霍金出生了。
霍金的父亲弗兰克和母亲伊莎贝尔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夫妻两人沉浸在幸福之中。他们没有想到,怀中的孩子,将来竟然能够取得与伽利略齐名的成就,成为又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如果说伽利略迈出了人类了解宇宙的第一步,那么霍金则是带着人类开始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未来。这可以视为一个巧合,也可以说是一种传承。
1942年,世界正处在一片黑暗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仍在延续。在之前的两年间,科学界都没有颁发诺贝尔奖;各种用于战争的原子弹、核武器不断地被研制出来;1942年初,德国成立了一个可怕的“t4”小组,他们残忍地杀害身有疾病和身患残疾的儿童;“t4”小组成立10天之后,德国又秘密制订了一个“灭绝犹太人”的残忍计划……
面对这样的乱世,弗兰克和伊莎贝尔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安安稳稳地来到世上,所以,在离霍金出生还有一周的时候,伊莎贝尔就离开了伦敦,前往牛津待产。当时德国为了保护哥根廷和海德堡免受战争践踏,曾与英国签订盟约,不会轰炸英国的牛津和剑桥——两国都想要保护各自的文化古镇。因此,对于英国人来说,牛津和剑桥就成了战争中的避难所。
然而,伊莎贝尔只身一人来到举目无亲的牛津,却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她即将临产,所以旅馆并不接受她入住,无奈之下,她来到了医院,开始在医院待产。待产期间,伊莎贝尔买了一本星象图,但当时的她似乎没有把腹中这个小生命和浩瀚的宇宙联系起来。
霍金平安降生了,在一个漫天战火却相安无事的城市降生了。初为人父母,大多数人一定会保护好自己的孩子,选择待在牛津以规避战火,起码等孩子稍大一些再离开。但在霍金出生后的第十四天,弗兰克和伊莎贝尔夫妇就回到了海格特这个靠着伦敦,遍地都是废墟,甚至满天都在落着火箭的地方。
伊莎贝尔曾经回忆那时的情况:
“我们很幸运,实在非常幸运——我指的是我们一家,包括斯蒂芬(指霍金)和每一个人,我们一家人都饱受灾难,但重要的是我们都活了下来,但是有些人却被战火吞噬。飞行中的炸弹非常恐怖,一开始,它们会在空中轰轰作响,然后就是死一般的沉寂,这时候你就可以计算离它落下来还有多长时间……如果你听到了爆炸声,就可以意识到炸弹并没有在你身旁炸开,你可以安然无恙地回家吃饭或者做点别的什么。”
在这样的境地下回来,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一方面,弗兰克和伊莎贝尔还有在伦敦的工作,战火四起,前线伤员不断,医药科研所的工作更是异常紧迫;另一方面,医院的高额住院费用也容不得这个中产阶级的家庭太乐观。
霍金的家是坐落在海格特的一处维多利亚风格的房子,置办于战争期间,因为距离伦敦很近,随时都有被轰炸的危险,所以价格很便宜。
1944年,霍金2岁,伊莎贝尔带着他和妹妹去拜访霍金的姑妈,弗兰克留在了家中。在中午的时候,一枚v-2火箭落在了他们隔壁的几间房子上,幸好霍金家的房子没有受太大损伤,弗兰克也没有受伤。两岁的霍金回到家,却看到原本熟悉的场景都化为了一片废墟,路边也炸出了一个大坑。
伊莎贝尔经常对霍金说:“孩子,你是一个幸运的人,从出生之前就是。”
霍金看着母亲脸上的笑容,也只是咯咯地笑了。伊莎贝尔看着怀中开心欢笑的霍金,想到自他出生以来所经历的战乱,想到附近那一片片废墟,对于霍金来说,现在的温馨时光又岂止是“幸运”二字可以言说?那时的霍金还不懂得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愁绪,作为孩子的他却在那个被炸弹炸出的大坑中找到了乐趣——那里成了他玩耍的地方。霍金有一位名叫霍华德的好朋友,霍华德是霍金的邻居,两个小伙伴常常在那个大弹坑中玩耍。
作为知识分子的弗兰克,他希望自己的儿女都能有美好的前程,所以为霍金安排进入私立学校学习。拜伦宫当时是身在海格特和学术界人士的住处,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而且专门招收知识分子的孩子,霍金生在高级知识分子之家,自然被送到了拜伦宫。而霍华德就没那么幸运了,他的父母是普通人,他只能在郡立学校上学。但幸运的是,霍华德和霍金有了不一样的经历,他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霍金,倒是为霍金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霍华德所通晓的足球和拳击在霍金眼里是一些新奇的活动,尽管霍金的父母对这些运动并不喜欢。
年幼的霍金也许并不懂得“幸运”为何物,上天在眷顾着他,眷顾着他的家人,只是不知道,这份“幸运”能否伴随他走完一生。
“宇宙之王”的高知家庭
霍金的家庭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书香门第,而霍金的祖先,则是世代务农的农民。19世纪初,霍金家族的一位先人成为德文郡一位公爵的管家,霍金的家族由此开始发迹,后来在德文郡也有了自己的府邸。霍金的祖父成为一位农场主,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萧条席卷了全球,他的农场也因此破产了。当时霍金的祖父祖母育有五个孩子,断了经济来源就意味着一家人要挨饿受冻。幸运的是,霍金的祖母还有一套房产,她创办了一所学校,经营得还算不错,这才得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面对贫困的境遇,霍金的祖父祖母没有和普通人一样只想到摆脱贫穷,他们更在意的是儿女的教育。在他们看来,如果儿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身为父母,不论多辛劳都是值得的。于是,霍金的父亲在祖父祖母的影响之下,一直努力学习,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牛津大学。祖母经常把学校所得的收入寄给身在异地求学的儿子,而弗兰克也很节俭,常常把节省下来的钱再寄回家里。弗兰克在牛津大学学习医学专业,专攻热带医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弗兰克身在东非,正在研究当地的地方病,但国家有难,身为专家学者岂能苟且偷生?怀揣着一份爱国之心,弗兰克决定马上回国,为国家尽一份力。于是他横穿非洲大陆,又乘船加紧赶回了英国,并报名申请参军,请求赶赴前线。但国家相关部门告诉他,他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医药研究对国家的医学更为有用,所以,弗兰克便进入了一个医学研究所。
霍金的母亲出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父亲是一名医生,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可以说,伊莎贝尔的家境也不富裕。这样的家庭,如果父母不付出一些辛劳,不做出一些牺牲,就很难支撑儿女们的大学费用。那个时候,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很少的,特别是女孩子。左邻右舍经常劝伊莎贝尔的父母,与其为伊莎贝尔支付学费接受教育,还不如尽早为她置办嫁妆。但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和弗兰克的父母一样,伊莎贝尔的父母很是注重儿女的教育,他们在左邻右舍不解的目光中坚持让伊莎贝尔进入了牛津大学,并支持她顺利完成了学业。伊莎贝尔修习过哲学、政治和经济,并成为这些领域的著名学者。
伊莎贝尔做过很多工作,先是税务检查员,但她一直不太喜欢这份工作。后来到了医学研究所从事秘书工作,对于这份工作,伊莎贝尔很是喜欢,而且也是因为这份工作,她才结识了自己的丈夫——弗兰克。
两人都是热爱科研的知识分子,爱情的火花很快就擦燃了,感情迅速升温之后,弗兰克和伊莎贝尔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并且在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安了家。
霍金出生一年半左右,弗兰克和伊莎贝尔夫妇又添一女,取名为玛丽,由于玛丽与霍金年龄相仿,所以兄妹两个总是争吵不断。对于这两个可爱的孩子,弗兰克和伊莎贝尔也只是笑着摇摇头:长大一些,他们会懂事的。
霍金2岁半的时候,父母特意按照《育婴手册》中的建议,认为他是时候接受社交活动了,这有利于霍金性格协调、均衡的发展。于是霍金就被送到了海格特拜伦宫的托儿所,这里的小朋友都在玩各式各样的玩具,彼此之间有说有笑。但对霍金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他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待在这里,作为一个新来的小朋友,霍金似乎感觉受到了冷落,顿时号啕大哭起来。这样的状况令弗兰克和伊莎贝尔有些不知所措,他们尽力安抚霍金,不知是因为害怕还是委屈,倒在母亲怀里的霍金却哭得更凶了。父母没有办法,只能带着他离开。或许,我们的孩子还不太适应进行社交。伊莎贝尔这样对弗兰克说,此后一年半的时间,他们都没有再把霍金送到托儿所中去。
霍金5岁的时候,他又多了一个妹妹,小妹妹名叫菲利帕。霍金很喜欢这个小妹妹,在菲利帕还没有出生的时候,霍金就开始期待了,要是能多一个人一起玩耍,应该会有趣多了!这时候,霍金已经可以像哥哥一样照顾两个妹妹了。
弗兰克和伊莎贝尔夫妇很注重孩子的文化气息修养。一般的父母总是会选择周末或是节假日带孩子去游乐场或电影院这样的娱乐场合,但霍金的父母却常常带他们去博物馆,这也是令霍金非常高兴的事。父母懂得培养孩子们各自的爱好,他们先是把霍金带到科学博物馆,让他带着好奇心四处参观;然后把玛丽带到历史博物馆,玛丽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出生的时候,霍金一家还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动荡危机中,年幼的她虽然不太明白战争的残酷和后果,但她喜欢去了解那些过去的事情;而最后,弗兰克和伊莎贝尔夫妇则会陪着小女儿菲利帕参观艺术博物馆,菲利帕热衷于艺术博物馆中的陈列,这一点令他们很是欣慰。三个孩子各有所好,弗兰克和伊莎贝尔根据他们的喜好因势利导,用这样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着他们的文化气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生导师。从小生活在这种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中,霍金所接触到的,所被灌输的思想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深度和意义。这也注定这个孩子自童年起,就与同龄孩子有着某些特殊的区别。
并不愉快的小学经历
1947年,霍金5岁了,父母把他送进了小学,但父母在他2岁半时考虑到的“社交”问题,似乎真的出现了——霍金没有朋友,他甚至无法融入集体当中。
霍金说话有点结巴,往往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令他的同学们很苦恼,时间一长,也就没人愿意和他交流了。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孤独很容易影响性格的发展,朋友的陪伴其实很重要,霍金在心底还是渴望和同学们一起交流的。
学校将要举行运动会了,老师鼓励同学们踊跃参加跑步项目。霍金很想参加,但他知道自己跑得不快,所以对于到底要不要参加,他仍然在犹豫。这时候,老师开始鼓励大家:“同学们,运动会的精神是重在参与,希望大家踊跃报名。”
听到老师的鼓励,同学们兴致大增,都开始踊跃报名。霍金被同学们的热情感染,也非常高兴地报了名。
比赛那天,起跑的枪声一响,所有人都奋力向前跑去。霍金也拼尽了全力,但无论他怎么努力,身体却再也使不出多余的力气,就这样被远远落在了后面,霍金看着同学们的背影,虽然有些力不从心,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咬牙坚持到了终点。
但是与他一组的名叫杰克的同学却埋怨起来:“斯蒂芬,你是知道自己跑步很慢的,这样还报名,这不是来添乱吗?”大家听后也都跟着嘲笑霍金。
听到这样的埋怨,霍金感到很难过,一方面是愧疚自己影响了团队的成绩;另一方面是自己已经尽力了,却没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这样想着,霍金眼圈一红,似乎就要伤心落泪了。
老师见状,便走过来把双手搭在霍金的双肩上,对其他的同学说:“同学们,你们不应该嘲笑斯蒂芬,知道吗?每个人都是有跑步潜能的,斯蒂芬的潜能只是还没有被激发出来,到时候,斯蒂芬一定跑得非常快。”
同学们听到老师这样说,大都相信了霍金有跑步的潜能,也就不再说什么了。老师低下头看了看霍金,霍金将信将疑地想着老师的话,自己以后真的可以跑得很快吗?而随即发生的一件事,却又一次使霍金那颗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这天放学之后,霍金和很多玩伴吃过晚饭,来到社区的小广场上,他们经常在这里玩游戏,每天这个时候,这里总会响起童真的笑声。然而今天,有一位小男孩儿却在这里落下了伤心的眼泪。
事情是这样的:今天大家一起玩“你跑我捉”的游戏时,霍金被分到了被捉的那一组。霍金和其他的小伙伴一样,都非常开心地努力向前跑,可是一不小心身体摔倒了,霍金也因此被捉住了。
和霍金同组的有位叫安东尼的伙伴,一时着急便责怪霍金道:“你总是这么笨手笨脚的,每次跑步都这样!”
“他总是扯大家的后腿,我们不和他玩了!”小伙伴们都埋怨着走开了。
霍金此时已经忘却了身体摔倒时的疼痛,反而是心里感受到了被排斥的委屈,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
后来,霍金就不再参与伙伴们的游戏,他常常每天傍晚伏在窗前,看着在广场上玩耍的伙伴们,眼睛里满是羡慕。不仅是在课外活动中,霍金很难融入集体,在课堂上,霍金也遇到了一些难题。
同学们要开始学习书写了,接触到新鲜的事物,每个孩子本来都会兴奋不已,然而霍金却高兴不起来。
“看啊,斯蒂芬写的字就像是一条条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