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斯蒂芬·霍金传》(3) - 大家的闪耀人生 - 司徒雷登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五十六章《斯蒂芬·霍金传》(3)

part02才智突显:从笨小鸭到白天鹅的转变

少年时代的霍金慢慢表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尽管他依然有些“笨手笨脚”,尽管他的书写仍然令老师绝望,但他在同学那里却得到了“爱因斯坦”的称号。不过他身边的人对他的看法显然存在差异,有人认为霍金还是一副“笨小鸭”的样子,将来注定一事无成;但也有一些人似乎察觉到了他正在向着白天鹅转变,所以开始预言霍金将来必能有所成就。同一个人,能让他人做出两种截然相反,并且相对极端的评价,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或许是霍金本身太复杂了,他让人看不透,而且总有一些非常复杂的想法。伊莎贝尔曾说:“斯蒂芬的思想本身就是很复杂的。”而这些其实是内在思想层面的原因,而表现在外在的言行之上,霍金则是一个“大脑永远比双手灵活的人”。有的人看到的是他的动手能力,而有的人则欣赏他的思维能力,于是,他们对少年时的霍金也就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圣奥尔本斯的古怪家庭

1950年,霍金8岁。霍金父亲所在的医学研究院组建了一个新的研究所,位于伦敦北面的米尔山,而父亲刚好被调到了新研究所的所在地。为了方便上班,霍金全家就搬到了圣奥尔本斯的教堂城,教堂城离米尔山只有10英里(1英里=1.609344公里)的路程,离伦敦中心也只有20英里。

海格特和圣奥尔本斯明显不同,霍金一家人在海格特的生活可以说与其他家庭无异,但来到圣奥尔本斯,却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以至于在外人眼中,这是非常“古怪”的一家人。

首先,霍金的父母是知识分子,而周围的邻居大多是普通人。霍金的父母每天面对的是科研,是医药;谈论的也只是科学,或者国家层面上的事情。而邻居们关心的则是米和肉的价格,以及明天该买什么菜。霍金的父母素来不会轻易去拜访他们的邻居,这一家人似乎都是这样不善言谈,每天下班,也只是待在家里,很少出门参加大众的活动。这就变相形成了一种“不合群”的状态,因此,霍金的父母在圣奥尔本斯几乎没有朋友。

外人眼中,霍金一家是典型的书香世家,他们的高雅气质和心怀社会的心胸一度使得他们走在时代的前列。然而这些,却是与圣奥尔本斯这个平凡小镇所格格不入的,霍金的一位同学曾经戏称霍金一家为“名士学者”。

不仅是霍金的父母,就连霍金和他的两个妹妹也被大家视为“和常人不一样”,邻居对霍金和玛丽的印象是:这两个孩子都有着很大的头和粉红色的脸颊,看起来非常引人注目。或许,兄妹两个真的很引人注目;或许,是邻居们已经对霍金一家人形成了“古怪”的思维定式。

其次,霍金的家人都说着一口外人听不太懂的“霍金语”。“霍金语”是邻居们对霍金一家人说话的戏称,霍金一家人讲话都有些口吃,特别是霍金和他的父亲,霍金的口吃就是从父亲弗兰克那里遗传来的。他们说话总是有些费劲,和别人交流也存在一些障碍,所以别人往往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往往一句简单的问候,都要花费两倍的时间,久而久之,霍金的父母也就疲于打招呼,只是微笑点头示意就带过了,霍金的同学也因此常常模仿“霍金语”来嘲笑他。

再次,霍金一家人的行为也很令外人不解。霍金的新家依然是一处维多利亚风格的房子,这栋房子好像已经年久失修,所以价格不是很贵,父亲还支付得起。刚刚买那栋房子的时候,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装修,此后30多年的时间,都没有再装修过。父亲只是每年为房子的外围刷一层油漆,这样在外面看来,房子并不是太古老。

生活的拮据令霍金的父母非常节俭,从来不会为了享受生活而去乱花钱,所以在圣奥尔本斯的这栋大房子里,他们也没有安装供暖。到了冬天,房子太大显得空空荡荡,如同四面透风,这时父亲会在睡袍里面穿上毛衣御寒,即便家里来了客人,父亲也总会劝客人多穿点衣服。

在霍金的家中,有人常常活动的地方还算干净整洁,但空闲的地方却往往是杂乱无章,霍金的父母没有时间,或者说懒得收拾。不论是家具还是墙纸,如果还能继续用下去,就一定不会更换。墙壁上往往会出现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洞,走廊里也会出现一些脱落的石灰,而他们却视而不见。

这座老房子的门廊已经因为时间太久而开始腐朽了,门廊上方有很多玻璃,门后是一间温室,但是这里很少有人经过。因为稀松的门框上,玻璃早就摇摇欲坠了,通常是风吹过的时候,就会有一些玻璃碎片随风摔落,这样的景象让邻居触目惊心,而霍金一家却从没有想过去修缮一番。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霍金的父母花了50英镑买了一辆陈旧的计程车,每当他们开着这辆车在街道上“招摇过市”,总会引来一些奇异的目光。邻居们很不解,既然有钱买车,为什么不换一换墙纸,修一修门廊呢?后来这辆陈旧的计程车被换成了一辆绿色的福特,而他们买这辆福特的初衷也是让人大跌眼镜——耗时一年,远征印度。而且他们真的去印度旅行了一圈儿,当时震惊了整个教堂城。

最后,霍金的家中摆满了书。霍金家中有很多书架,书的类别有科普、励志、医学、历史、小说以及社科,简直是包罗万象。只客厅中就摆了三个书架,每个书架上都摆得满满的,往往拿出一本之后,想要再次放回去,就要面临“见缝插针”的境地。

对于霍金的家庭来说,书就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整栋房子中最显眼的财产。

邻居们来霍金家做客的时候,往往也会感叹一番,霍金的姑妈说到这件事时也表示:“这一家人真的非常喜欢读书,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书。”

然而令邻居们很不解的是,霍金的父母竟然允许孩子们在吃饭的时候看书,并且谈论书中的哲学和思想。这在邻居们看来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在他们的家庭中,是不允许在饭桌上做吃饭以外的事情的。

总之,霍金一家人来到圣奥尔本斯,似乎有些特立独行了。可以肯定的是,霍金一家人有着独特的行为作风,虽然这些在外人眼中有些古怪,但不过是异于大众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古怪的家庭倒是给圣奥尔本斯带来了独特的生气。

犹如星辰的“爱因斯坦”

从孩童时期开始一直到少年时期,霍金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突出,他的书写仍然令老师绝望。很多人认为他将一事无成,但在另一些人眼中,他却足以当得起“爱因斯坦”的称号。

来到圣奥尔本斯之后,霍金来到圣奥尔本斯女子学院,那时已经可以招收10岁以下的男孩子了,于是霍金开始了在新学校的少儿班学习。

霍金其实很聪明,这样的聪明大多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圣奥尔本斯的新家,对于霍金可以说是一个“神秘的城堡”,霍金在那里和他的妹妹们度过了快乐的时光。霍金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有些想法听起来很荒唐,但当他真的做到之后,却又令人感到那么不可思议。

霍金经常和妹妹玩捉迷藏的游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扇没有走过的大门,推开之后竟然通向了大厅。他和妹妹们从大厅来到这边,是走了很长的距离的,没想到两个地方竟然只有一门之隔。从此之后,霍金就热衷于在这个大房子里四处穿梭,寻找那些不经意的“新大陆”,每当有了新的发现,他总是兴奋不已。

后来,霍金把这座大房子的结构研究得差不多了,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房子的外面。之前总在找有多少“可以出去的路”,现在为什么不研究一下有多少可以进来的路呢?

想到了就马上去做,霍金每天放学之后,都会先在自己家的房子附近转上一圈儿,后来回家路线的方位也开始有了变化,他开始在各个方向寻找可以回家的路。

历时一个月的时间,霍金找到了11种从各个方位“钻”回家的路线,有的还是一些各种各样的“洞”。不仅如此,他还经过实地考察、亲身探索,绘制出了一张以自己的家为中心、通达四周的线路地图!当他把自己绘制的地图展现给家人看的时候,他们都震惊不已。

霍金的妹妹玛丽曾经说:“他是比我强得多的攀登者。”

霍金在圣奥尔本斯女子学院读了一个学期,父亲因为工作原因要去非洲一趟,为期四个月,母亲便带着三个孩子前往西班牙马约嘉岛,去看望一位好友贝瑞尔。再次返回圣奥尔本斯的时候,霍金来到拉德莱特的预备学校读了一年书。

但是在新的地方,新的学校,霍金的人生似乎翻开了新的一页。他开始乐意与同学们交流,与他们分享自己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并且把自己的一些“完美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霍金也因此赢得了许多赞赏的目光。

转眼霍金10岁了,父亲希望霍金能够上一所私立中学,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在私立学校读书,学成之后才会有所建树,就如同有着特殊的背景或是强大的资产就可以生活得比常人容易。所以,父亲希望霍金能够有一个好的起点,能够来到西敏中学。但学校的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父亲希望霍金能够参加奖学金考试,以此来抵消部分学费。

然而霍金却令父亲失望了,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考好,而是因为他生病了,病得相当严重,以至于没法参加考试。父亲感到遗憾的同时,也很担心霍金的身体,但却不得不放弃西敏中学,转而考虑圣奥尔本斯中学。这是圣奥尔本斯当地一所著名的私立教会学校,入学考试也相当严格,能够考进这所学校的比例一般是三分之一。但当时的霍金完全有能力应对,可以说是轻轻松松就通过了考试。

1952年9月,霍金入学。但是,圣奥尔本斯中学的学习生活并不轻松,这里竞争太过激烈,通过划分abc三个等级,划分出高级班和普通班;所有的学生要读五年的普通班,然后参加普通班考试;两年之后,再通过高级班的考试,便可以进入大学。

因为学习紧迫,竞争激烈,所以学生们每晚都会有多达三个小时的家庭作业,这对霍金来说是较为痛苦的事情。倒不是他做起来有难度,而是因为他写的字实在是太糟糕,作业常常很不整洁,这令他的老师也很苦恼。霍金为了练习书写,曾经使用过一本铜版质地的字帖,上面是一些句子,要临摹的往往有五六行。虽然霍金坚持了一段时间,但似乎并没有收到多好的成效。

令父亲较为欣慰的是,霍金的学习成绩还没有太差,他在竞争激烈的圣奥尔本斯中学挤进了前20名,获得第十八名,从而获得了继续a等的资格。圣奥尔本斯中学的教学很是严格,这是父亲比较满意的。此外,圣奥尔本斯中学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在那里,霍金同样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现在看来,霍金当时错过西敏中学来到这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年之后,那个第十八名的名次,说明霍金的成绩在班里是倒数第三名。他那有些口吃的语言,以及太过糟糕的文字,加之并不优秀的成绩,使得老师并没有对他抱太大期望,也有一部分人认为霍金以后难成大器。但大家没有否认的是,霍金确实很聪明,或许,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天才。从那时起,霍金就在同学们面前获得了一个“爱因斯坦”的称号。

而大家对霍金的看法,似乎存在两个极端:当时,曾有两位同学以一袋糖果为赌注,赌霍金的未来。一位同学说霍金以后一定无所作为,另一位同学则认为,他一定会取得不可限量的成就。这个当时看似玩笑的赌约,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它将承担多大的责任。

1954年,霍金12岁。这时的他开始热衷宗教,因为一些充满神幻色彩的东西总能够引起他的兴趣。

有一段时间,霍金对于宗教达到了痴迷的状态,他甚至获得了学校的“神学奖”。与霍金“志同道合”的几位同学后来又对一种叫作“超感官知觉”的神秘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神秘”二字总是有着充分的好奇心,曾经有三个星期的时间,霍金和这几位同学每天放学后都要在教堂附近讨论一番。

后来,霍金的兴趣渐渐淡了下来,与其说兴趣淡了,倒不如说心底的那份科学开始热情发挥作用了。霍金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着强烈的理性意识,这些宗教神学并没有超越他的理智。

霍金之所以热衷“超感官知觉”,是因为他觉得“超感官知觉”有一定的科学性,而且这一套理论可以付诸实践。既然有理可依,有据可查,那么或许比宗教还要科学一些,也就是说,霍金崇尚宗教、神秘主义,不过是为心底的科学服务。

而在一次偶然的讲座中,霍金得知所谓的“超感官知觉”不过是一些“障眼法”的表演,自此,他便对这些所谓的宗教、神秘主义完全失去了兴趣。后来,曾经与他一起信奉宗教和神秘主义的朋友感叹道:“斯蒂芬有自己的想法,却又好像是故意怂恿我,结果却是我愚弄了我自己。他好像瞬间不同寻常了,他应该异常聪明,就像是在居高临下地看着我,看着这世间的一切。”

霍金的才智中透着科学和理性,这是一位科学家应当具备的科学之心。

一颗星辰或许微不足道,但事实往往是,夜空越是黑暗,星辰越是明亮。霍金所拥有的“爱因斯坦”的称号,好像越来越贴切了。

设计游戏的难题专家

“我就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现在我还会经常使用‘怎么样’和‘为什么’之类的问话语,我偶尔会找到一个答案。”

这是霍金谈到发明创造时对自己的评价,和许多男孩子一样,霍金也很喜欢研究一些机械和电路,比如把飞机和轮船的模型拆成碎片,然后再逐一拼回去。不过,再次拼回原样并且可以正常运行的时候却很少。或许是受到家庭基因的科研精神的影响,霍金并不是一味地在搞破坏,而是他真的热衷于研究这些东西。研究的对象包括了方方面面,而少年时期的霍金,也和那些热衷于探索、有着强烈好奇心的男孩子一样,对游戏情有独钟。

霍金少年的时候,热衷于很多复杂的游戏,但并不是沉迷于这些游戏,而是他研究后会发明一些游戏,并且这些游戏还分成了系列,其中有战争游戏和制造业游戏。霍金设计这些游戏的初衷是了解系统如何运行和如何控制它们。虽然这样说有些老练,但在年幼的霍金心中,他不过是想要了解,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上去操控罢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