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斯蒂芬·霍金传》(8)
part07中国之行:登上长城的天才物理学家
霍金与中国有过三次不解之缘,三次的终点站都是首都北京。但在去往北京参加各项学术会议和演讲之前,霍金都会先来到中国的其他地方游览一番,毕竟万里至此,可以的话,自然要多走走看看。霍金的第一次中国之行是在1985年,霍金在两位研究生的帮助下爬上了长城,这令他非常激动。每一个爬上长城的人,似乎都有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自豪感。第二次中国之行是在2002年,与第一次足足隔了17年。这一次霍金来到了风景秀美的西湖,在游船上欣赏西湖的美景,听着陪同人员讲述的在西湖上流传的传说,还得到了一个印有自己彩色头像的鼻烟壶。第三次中国之行是在2006年,霍金来到了集时尚和活力于一体的香港,在这里欣赏了犹如万家灯火的香港夜景,一度掀起了“霍金热”的狂潮,并且从香港迅速向全中国蔓延。
霍金的中国之行传播了神秘的宇宙奥妙,也使得中国学者对于科学的重视程度有了空前提高。知识无边界,通过科学,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位“宇宙之王”正在宇宙的神秘世界中翱翔,并且沉醉其中。霍金非常乐观,时常会露出孩子般的笑容,那样的笑容纯真无邪,令人难忘。霍金也在呼吁公众关注科学,了解宇宙,毕竟,那是非常有意思并且有意义的事情。
第一次中国之行:不到长城非好汉
很早之前,霍金的父母曾经来过中国,霍金也在父母那里听说了很多关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不由得对中国起了向往之意。当时的霍金忙于学业,没有随父母一同前往,后来身患疾病,加上科研工作,中国之行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霍金在心中对中国还是充满了神往,他想要探索这个古老的国度,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都充满了热情,特别是想去到宏伟的长城,去看一看那千年之前古人的杰作。
然而一次难得的机遇,让霍金圆了他的“中国梦”。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意识到了过度抵制外来文化的弊端,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于是中国的大门开始敞向世界。一些走在文化前列的高校首先把目光转向了国外,而这些高校中就有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所属的天体物理小组正在着手研究黑洞理论,科大很希望能够邀请一些在天体物理黑洞理论上存在很高造诣的科学家前来授课演讲。1981年,科大邀请了“黑洞”一词的发明者——美国普林顿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惠勒前来讲学。通过与惠勒教授的交流,天体物理小组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之后,抱着“趁热打铁”的心态,科大马上想到邀请“宇宙之王”霍金前来讲学,没想到却是几经波折。
当科大向英国驻华大使馆发出邀请函的时候,遭到了对方的拒绝,原因是,大使馆考虑到霍金的身体状况,想到霍金的饮食和出行都有着严格的特制标准,担心中国之行会出现意外,而安徽合肥只是一个小城,恐怕无法保证霍金的安全。
大使馆的顾虑也不无道理,毕竟霍金对于世界而言都是举重若轻的科学巨匠,更是英国引以为豪的“宇宙之王”,若是霍金的中国之行出了任何状况,他们恐怕担待不起。
但是科大的副校长钱临照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决定换另外的方法再试一试。钱校长认为,大使馆之所以拒绝,是因为担心霍金的身体安全,只要科大能够在接待霍金的时候做到全面周到,然后确保霍金的身体安全,事情就会有转机。
钱校长先是找到了霍金的代理人,通过他向霍金传达了科大的邀请心意。霍金得知以后非常高兴,然后便调侃道:“只要能够让我活着回到剑桥,再小的地方我也去。”
科大便开始多方想办法,终于在1983年的时候邀请到霍金的一位学生——伯纳德·卡尔。卡尔跟随霍金研究的是黑洞理论,他曾和霍金研究过“小黑洞”的理论,在当时已小有成就。
而卡尔此次应邀前来的目的,除了进行演讲,还是来实地考察一番,位于安徽合肥的科大是否适合霍金莅临3—4天。卡尔在科大进行了精彩的演讲,演讲的题目是“人择原理”,也就是“人只能研究人类可以生存的宇宙”。卡尔回到英国之后,向霍金汇报了自己的中国之行,并且明确表示,霍金完全可以去到科大讲学,这令霍金兴奋不已。
1984年,科大再次发出了邀请函,英国驻华大使馆这次没有拒绝,霍金的第一次中国之行终于有了眉目。
1985年4月28日,霍金在卡尔和约兰特两位研究生的陪同下来到了科大。这一次,简没有陪同前来,霍金有些生气,但简心平气和地向霍金解释,孩子们需要照顾,小儿子蒂莫西只有6岁,不可能把他独自扔在家里,并且还有霍金的两位研究生陪同前往,霍金这才调整好了情绪。一路之上,两位学生照顾着霍金的起居,在登乘飞机和火车的时候,还有遇到不是平地的情况,都需要二人合力抬着轮椅通过。
霍金一行在科大逗留了四天,在这期间,卡尔在上次“人择原理”之后,又做了一个报告。霍金一共做了两个报告,第一个报告是“黑洞形成的理论”,这存在很强的专业性;第二个报告是“为什么时间总是向前”,这个报告很“接地气”,应该说是公众都曾关心过的问题。但是对于这个问题,霍金并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展,他强调的是时间并非总是向前,这令公众不得其解,霍金进一步解释道:
“就像是一个人面朝南走,他面对的确实是南方,但当他走到了南极点,他所面对的方向就都成了北方。”
这样的解释,似乎通俗易懂多了。
后来,北京大学的教授刘辽也向霍金发出了邀请,霍金也就来到了中国的首都北京。因为没有学术性的演讲和讲学,此刻的霍金还有他的研究生们是抱着“旅游观光”的心态,自然是轻松了不少。在北京大学经过了一番参观之后,刘辽教授提出了为霍金安排的下一步计划,没想到霍金对刘辽教授的提议并不感兴趣,当他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犯了难——霍金想爬长城,想去长城看一看。
刘辽教授确实没有想到霍金会提出去长城,因为爬长城是一个需要体力的过程,不要说霍金是一位躺在轮椅上的重病患者,即便他是一位正常人,也会感到疲累不堪。他犯愁的是,霍金要怎样才能爬上长城?他的轮椅连台阶都上不去,更何况长城上并没有设置残障人士的特殊通道。
然而霍金看到刘辽教授没有立刻答应自己的要求,却像小孩子一般耍起赖来:“要是我不能去一趟长城,我就就地自杀。”听到这样的“玩笑”,刘辽教授却是有些哭笑不得,看来这位有些较真儿的科学家是铁了心要爬长城了。所以,大家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让霍金的两位研究生抬着霍金的轮椅去爬长城。霍金满意地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却辛苦了卡尔和约兰特两位研究生。
霍金曾在1974年发布“黑洞蒸发”理论,这两位研究生在抬着霍金的轮椅爬长城的过程中,或许是由于大家太累了,他们之中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要是霍金蒸发了就好了!”这本是一句玩笑话,却让这位天才科学家的高徒灵光一闪想出了“霍金蒸发”的名词,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学生们在回到剑桥之后,就真的研究起“霍金蒸发”来了。霍金对此很是骄傲。
当人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难免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正常人都会出现此类问题,更何况身体状况欠佳的霍金。所以,霍金回到英国之后,身体就出现了问题,还是像之前那样剧烈的咳嗽,但这一次却对他的吞咽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每到夜晚,霍金都咳得无法入眠。这时,简都会抱着他入睡,这才可以使他咳嗽的症状减轻一些。
可以说,这次的中国之行,着实令霍金大病了一场,但是每当他谈论起这次旅行的时候,还是会表现出意犹未尽的感觉,他爬上了长城,似乎在演绎中国的那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而这意犹未尽的感觉,却令霍金感到他与中国的缘分似乎还要延长。
第二次中国之行:西湖美景下的难忘经历
结束了第一次中国之行的霍金又开始了新的征程,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学术研究也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12年之后的一天,霍金又记起了在中国的短暂旅行,当时霍金有一位名叫吴忠超的中国学生,他曾向吴忠超提起过想要再度访问中国。
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意犹未尽在12年后又浮现了出来,没有想到的是,霍金与中国的再度结缘却是17年之后了。2002年8月,霍金再次来到了中国,这一次,他是作为数学领域有名的专家学者被邀请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
这一次,陪同霍金前来的不是简,而是他的贴身护士,也就是他的第二任妻子伊莱恩,吴忠超则作为霍金的翻译,一同前来中国。此时的霍金已经与简离婚,并且与伊莱恩结婚。早在1985年的时候,霍金在日内瓦感染肺炎,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从而丧失了语言能力,但他现在可以依靠一种语音合成器发出声音,这样的交流似乎比他之前的语言更加方便了。这也意味着,在国际数学大会上,霍金可以清晰而流畅地发表自己的演讲。
作为霍金的翻译官,吴忠超的工作并不轻松,霍金时常会说一些表意不明的话,有时还会引用莎士比亚的话语,而莎士比亚所说的话,一般都是以晦涩难懂而著称。这就要求吴忠超充分了解霍金,了解他的说话习惯。
霍金先是抵达了杭州,并且受到了中方接待人员的热情接待。在吃饭的过程中,霍金饮了一些酒,兴奋之余,他在电脑上打出了一行字——在中国,像罗马人那样行事。当时大家都是酒酣之际,吴忠超一时之间也没有明白霍金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没有明确翻译。后来在吴忠超发表的《霍金的杭州之行》中提到了这句话,吴忠超是这样解释的:“我猜,老师想表达的意思是‘入乡随俗’。”
莎士比亚的名句原句是:在罗马,像罗马人那样行事。在中文里,便是入乡随俗的意思。霍金很“俏皮”地把“在罗马”改成了“在中国”,这也看得出他有些孩子气的心态。很显然,吴忠超多半还是能够理解霍金所要表达的意思的。
后来,霍金一行被安排在了杭州香格里拉酒店,当他们到达的时候,却被眼前的情形吓了一跳——酒店门口挤满了记者,无数摄像头映入眼帘。而伊莱恩担心霍金的身体状况,怕这诸多应酬会令他过度劳累,便推着霍金从后门进入了酒店。霍金住在一间面对西湖的套房,那里景色非常漂亮,霍金经常来到阳台上欣赏傍晚夕阳映在湖面上的光景。这样的美景牵动着他的情肠,让他想要沿着西湖的周围走走。但是在这之前,他要先出席一场记者招待会。
8月11日,记者招待会在香格里拉饭店举行,霍金流畅幽默地回答着记者的问题,不时流露出孩子般的笑容,令在场的与会人员备感亲切。
在招待会上,霍金回答了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
有记者问到,霍金此次的中国之行,与1985年的那次相比,中国有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霍金这样回答:“1985年的时候,中国的大街上全是自行车,而现在,却是交通堵塞了。”这倒是以幽默的口吻道出了中国的交通堵塞问题,如今的中国,经济在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
霍金的两本著作《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世界》一度成为中国的畅销书,招待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赠书活动,湖南科技出版社把这两本最新出版的且附有插图的精装版图书赠送给了霍金。虽然这两本书的内容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些晦涩难懂,但是霍金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却成为他受到公众热切追捧的原因。
8月15日,霍金应邀来到浙江大学演讲,此次演讲的题目是“膜的新奇世界”,而台下的学生并不全是浙江大学的学子,一些上海大学的学子也都慕名而来,整个会场座无虚席,足有三千多人,场面非常壮观。
对于这个“新奇”的宇宙问题,霍金这样开场:
“我想在这次演讲中描述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机制,它可能会改变我们对于宇宙和存在本身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很有可能生活在一个更大空间的膜或者面上……”
这次演讲让在座的大学生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宇宙,霍金总能给人一种在黑暗的夜空中却有璀璨群星般浩瀚无垠的感觉,他进一步表示:
“膜世界在当下有高度的猜测性,也意味着它会成为热门研究的新课题,在这层猜测性上,它有着可观测、可验证性,这也令研究存在更大的方向性和意义性。在万有引力的层面,也许万有引力非常强大,但由于我们生活的这个范围中的膜的距离原因,万有引力变弱了。若是在我们生存的空间以外,也可以称之为‘额外维’,当万有引力在那个空间散开,或许就可以在粒子的碰撞之下形成黑洞,但往往形成的都是一些比较小的黑洞,这些黑洞不会吞噬一切东西,黑洞并没有科幻小说中说的那样强大而具有破坏力,它其实‘惧怕’‘霍金辐射’的力量,因为在‘霍金辐射’的作用下,这些小黑洞会把自己‘吞噬掉’,然后消失。膜世界非常神奇,而这也是需要你我去寻找的新奇世界。”
在演讲结束之后,校方领导提出陪同霍金夫妇游览西湖,这正合霍金的心意。在浙江大学丘成桐教授和吴忠超的陪同下,霍金夫妇乘坐画舫开始在水上游览西湖,丘成桐教授热心地为霍金夫妇指引着方向,不时地介绍西湖上各处有名的景色。当时的雷峰塔正在维修,霍金因此没有看到它的真面目,但当看到远处朦胧的断桥时,吴忠超讲起了那个白娘子的传说,伊莱恩听得入了迷,她很喜欢这个白蛇的故事,并且感慨道:“那个白蛇化作的女人一定很美吧!”
穿过断桥,画廊行至三潭映月,这时吴忠超像变魔术似的拿出了一幅三潭映月的“小图画”,那是一张1元的人民币。霍金夫妇惊奇地发现,这张人民币背面印着的正是眼前见到的这幅景象,对于这个发现,霍金的脸上又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吴忠超指着湖中那三座石灯对霍金说道:“它们的历史比剑桥还要久远。”伊莱恩感叹道:“这真了不起!”
时间差不多了,画舫也开始往岸边驶去。下了画舫,一行人又来至河坊街,河坊街上也聚满了热情的杭州市民,他们听说霍金先生来至杭州,都来到河坊街,想要一睹这位科学家的风采。有一位女孩儿上前给霍金鲜花,并且在霍金的脸上亲吻了一下,在场的人都被这份热情感染,纷纷鼓掌喝彩。霍金再次露出了笑容。
霍金很喜欢笑,他的笑非常令人难忘,就如同初生婴儿般天真无邪,他笑的时候,在他的脸上看不出一丝对于命运的忧伤。而作为学生的吴忠超曾经这样解读霍金的表情:
“霍金的脸上最常出现两种表情,一种是非常沮丧,另一种是纯真的笑容。这两种笑容在霍金的脸上交替出现着,代表了他情绪的起伏,面对身体上禁锢的无奈和精神上的渴望自由,沮丧的表情时常会围绕着霍金,但当天真的笑容浮现在脸上时,一切的阴郁便会一扫而光。”
霍金的特立独行注定了他的孤独,他在他所向往的宇宙世界中可以自由地翱翔,尽管那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并不能够完全理解。
转眼之间,游览也接近尾声了。霍金来到一家专卖纪念品的小馆,看到了一个鼻烟壶上印着自己的彩色头像,这令他兴奋不已,此次的河坊街之旅,霍金得到的礼物便是这个鼻烟壶。而伊莱恩在去取之前定做的中国旗袍时,也获得了一件丝绸睡衣的礼物。
当时的霍金正在研究“物理的终极理论”,也称为“m理论”,霍金希望能借由单一的理论来解释所有物质与能源的本质与交互关系。但当时的他仍旧在研究当中。晚饭时间,众人来到“钱塘人家”欢聚一堂,霍金也高兴地畅饮了几杯,他的兴致很高,于是电脑上便出现了八个大字:我能解决m理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