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废林家土司
奚落!这是林重俊的第一感觉。
仙家苗裔,哪有不知道佛祖丈量天地典故的?
这个刘三姐,还真会曲解自己的意思。自己骂她嚣张狂妄,目中无人,反被她骂自己无知。真是被她气死了。
不过这样没办法,自己都骂她了,她回骂也是人之常情。
林重俊的脸一下子就辣上来,回了一首歌:“黄毛丫头太嚣张,开口就骂读书郎,若非书生传薪火,世人怎把山歌传?”
这就不要脸了。
想那神农爷爷始创山歌的时候,天下连文字都还没有,是到轩辕黄帝时代仓颉造字,世上才开始有书文。
倘若山歌要靠书生来传,神农爷爷的山歌又是怎么传到仓颉造字时代的呢?
林重俊这是读书人的通病,但凡世上有功绩的事情,都要往读书人这个群体上面靠,说成是读书人的功劳,哪怕不能抢占主要功劳,也要抢到一点边,好沾光。
十足的小人儒。
这一首歌出口,乡民看林重俊的眼神全都变了。这家伙,到底是在否定神农爷爷创山歌,还是在否定仓颉圣人造文字?
刘善云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就凭林重俊这样的人品,承载不了厉害的仙术,难怪刘善花总是说不用怕他。
这涉及到农家的道统传承,刘善花可不会让步,马上扔过去一首山歌怼林重俊:“不知羞!书文哪有山歌久?仓颉尚未造文字,神农已然造山歌。”
神农爷爷开创山歌之道,又称作唱道真言。
上古时代,没有文字,部落之间又语言不通,交流起来很困难。
神农爷爷开创山歌之道,也不仅仅只是给人解乏的,还是促进部落之间交流的。
音乐是一种旋律,心声的节奏,就算语言不通,听到那种旋律,就会与那种节奏感产生共鸣,从而互相理解到唱出来的语言是什么意思。
山歌,也是上古时代部落之间交流沟通的唯一真正有效的语言。这才称作唱道真言。
当这一套音乐语言交流体系发展到足够丰满的时候,仓颉圣人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出另外一种有效的交流沟通方式——书写之道。
这种书写之道,就是仓颉造字。它与山歌之道是一脉相承的,是上古先民人文发展的众多里程碑中的两个。
林重俊的歌词是颠倒黑白的,刘善花当然要予以纠正,不能放任。
又被刘三姐骂了,林重俊才反应过来,自己这是被习惯性思维给害了。不过还是要继续对歌,否则白鹤秀才的面子往哪里放?名声岂不是全都毁了?
林重俊又唱:“你莫恶,你歌哪有我歌多?我从今日开始唱,能唱到后年割完禾。”
刘善花一听,就乐了。说大话吹牛皮谁不会?看姐吹一个比你更大的。马上唱回去:“一把芝麻撒上天,我有山歌万万千,唱到西京打回转,还能唱上几十年。”
林重俊发现,对歌的发展,已经偏离了自己预期的走向。
不过这也正常,对歌本来就是随机应变的,天晓得人家下一首歌会怎么唱。
好在林重俊对自己的才学还是相当自信的,又继续跟刘三姐把歌对下去。
一人一句歌接歌。
一人半首歌联歌。
一人一首歌驳歌。
不管林重俊唱什么,刘三姐都能接下来。
从白天到黑夜,围观的人全都饿着肚子,有人饿不住,回去吃饭,吃完再来。有人就饿着肚子,一直在这里听他们两个对歌。
从上半夜到下半夜,有人困得受不了,就回去睡觉,睡醒了再来。有人就一直撑着,一直在这里听他们两个对歌。
从下半夜到天亮,他们两个还在继续对歌,那些睡醒的人赶过来,全都懵了:“什么情况?”
“他们这么能唱?”
“这样对下去,要唱到什么猴年马月?”
“还没有分出输赢吗?”
“欸!他们不会饿、不会困的吗?”
“是啊,他们一直在唱,没有吃,没有睡,这样下去,人怎么受得了?”
“叫他们暂停,先吃个饭,歇一下,怎么样?”
“别,对歌有对歌的规矩,不分输赢不下台。”
“那怎么办?万一对歌闹出人命怎么办?”
……
这些人担忧,反倒是对歌的两人全都不当一回事。
刘善花吃过龙珠,体质早就改了,十天半个月不吃不喝不睡,也不是什么问题。
林重俊为了修炼好九头鸟,这段时间服用过大量的上好仙药,也一样可以十天半个月不吃不喝不睡。
这一场对歌,比拼的已经不仅仅是见识和才学,还在比耐力和传承。
林重俊没有想到,穷光蛋刘三姐居然也有办法把体质改善到这种地步。刘三姐果然难对付。
白鹤乡的一些书生,本以为刘三姐对上林重俊,只有认输的份,昨天知道他们两个对歌,也没有来围观。
但是听说他们两个从昨天对唱到今天,不吃不喝不睡,一直唱到现在也没有分出输赢,一个个都觉得恐怖,马上到现场来看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