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十万大山成歌海
二月二,龙抬头。西京,皇庄。
李隆基和王菱来这里耕田耙地。
自从前朝出了个“何不食肉糜”的案例,那以后的历朝历代,每年龙头节这日,皇帝和正宫娘娘都会亲自耕田耙地。
尽管这件事情,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也是给天下人的一个定心丸,让世人知道,皇帝重视农耕生产,皇帝懂农耕生产,皇帝是愿意与平民一起从事农耕生产的。
皇庄也有佃户,他们看到皇帝和皇后来拉犁耙,也会把消息传出去。
李隆基叫上王菱,亲自动手去给耕牛套上犁耙,然后二人一个拉,一个扶,驱赶着牛耕田。
从上完早朝,他们就出宫来皇庄了。
跟着一起来的,还有朝中官员,尤其是史官,他们可是要记录这件事情的。
皇帝、皇后除非重病在身,来不了,皇帝或者御驾亲征,在外回不了京,否则就都要来,谁敢不来,那就是昏君,是不知民间疾苦的混世魔王。
哪个皇帝不重视名声?自然是都要来的。
李隆基夫妇拉犁耙拉了好一会,节目又变了,变成李隆基一个人干,而王菱回宫去,亲自下厨给李隆基烧饭做菜,送到田间地头来。
王菱离开皇庄不久,就回宫给李隆基做好一篮子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亲自送到皇庄的田间地头,喊李隆基来吃饭:“三郎,吃饭了。”
李隆基答应一声:“哎!来了!”歇下耕田耙地,过来到溪边洗过手,然后走到王菱身边,接过菜篮子,打开盖子,开始吃饭。
尽管夫妻俩早已有名无实,但这做给天下人看的官样文章还是不可少的。
二人你一口我一口,吃起饭了,王菱还时不时拿手绢给李隆基擦汗、插嘴,真有点像乡下的村妇给田间地头的老公送饭,共进午餐的情形。
吃完饭以后,二人稍微歇息一小会,王菱收拾好碗筷,放回菜篮子,把菜篮子盖好放一边,又来跟李隆基一起扶犁耙,耕田耙地。
当然,这些都是做给那些当官的,还有皇庄的佃农看的。
而那些官员,也是带着受了朝廷册封的女眷,来皇庄一起陪李隆基夫妇耕田耙地的。也让世人知道他们当官并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
他们也不想被世人诟病为昏官,尽管他们其中不乏昏官。
就连回去做饭,以及送饭来,一起吃饭,饭后继续耕田耙地,这些节奏都是相同的。
这耕田耙地,一干就是一整天,直到日头偏西,才歇了。
各官各自回府,李隆基夫妇也回宫。
由于累了一整天,李隆基难得没有要人侍寝,直接就要回寝宫睡觉,忽然听到有人来报告:“冯先生到了。”
李隆基挺纳闷的,这个冯子安,今日也忙了一日,他就不累?就不能明日再来?
但冯子安会在这种时间来找自己,肯定是十万大山又遇到新问题了。
李隆基无比烦恼。
前两日,自己好不容易找了个借口,把太平公主的仅剩的余党给拿下了。
可是这段时间,吐蕃一点都不消停,边境线上还是战火连天。
十万大山那边,刘三姐又迟迟没有进展。
说起来,大唐盛世,开元盛世……
看起来,昆仑奴、新罗婢、菩萨蛮……
可是那都是表面的繁荣昌盛,暗地里的危机很严重,自己这个皇帝的苦,真是一言难尽。
李隆基强打着精神说:“快快有请。”
对冯子安,李隆基一向是以朋友对待,而不是以臣子对待。他可不想真正做一个孤家寡人,可是敢跟皇帝做朋友的人实在太少了。
冯子安进来,要给李隆基见礼,李隆基连忙说:“别整这些虚的了,说下吧,柳州那边又出什么事了?”
在李隆基看来,应该是刘三姐搞不定柳之远。
冯子安马上把柳州知府的上书拿出来,呈给李隆基说:“刘三姐在柳州鱼峰山登仙了。”
李隆基听到“登仙”二字,眼睛都直了,所有困意一扫而光。
自古以来,做了皇帝想登仙,可是就没有哪朝皇帝登仙的,只能看着别人登仙。
李隆基接过文本,翻开来看,看到柳州知府说柳之远等二百多家土司结盟,大年三十带着三万多私兵去找刘三姐对歌,一直对到正月初一,对歌输了不肯认输,想要趁着当地土民人少的时候,强行扑杀刘三姐,结果遭了报应,被刘三姐扭打着一起坠江,在坠江途中,刘三姐骑鲤鱼登仙,而柳之远则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这一下,李隆基又头大了。
原本因为王守一的事,李隆基想等刘三姐废土司成功以后,给一个响亮的封号给她,以收尽十万大山的民心。
结果现在刘三姐登仙了,给封号已经不够看了。
哪个仙需要皇封?哪个仙看得上官家给的封号?
李隆基忙问:“这一个多月,柳州那边会不会出问题?”
公文在路上走了一个多月,李隆基就担心那二百多家土司要联手跟土民打仗。
一旦那样做,局势可就又回到开元二年秋的样子了。
冯子安马上回答:“不用想都知道,十万大山那边,现在就是一座歌海。”
李隆基点点头,听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