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江湖一夜情(1)
第14章江湖一夜情(1)
太史慈错失刘备史书上记载说,让梨的孔融,以北海国相的身份,向平级的平原国相刘备求救,这让刘备欣喜若狂,对使者太史慈说:“孔文举也听说过,天下有我这么一个刘备吗?”
太史慈极度郁闷地看着刘备,说:“孔融听没听说过你我不知道,反正我没有听说过你。”
这个太史慈,也是三国时代有名的战将,而且这段时间他也正四处找老板,想找到能够把他的特长发挥出来的明眼人。可不解何故,刘备与太史慈相遇,两人居然都没发现对方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人,这导致他们两人彼此失去了对方。
为什么他们会失去对方呢?不太清楚。《三国演义》为了避开这个麻烦问题,干脆没让这俩人见面。可他们在历史上确实是见了面,而且这时候的刘备,除了他自己稀里糊涂之外,已经有了不错的口碑了。徐州广陵郡太守陈登,就评价刘备说:“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
太史慈却没看出刘备的王霸之姿,想来应该是刘备往援孔融,表现得不够给力。要知道,这时候的关羽和张飞还不能独当一面,哥仨中最能打的是刘备,可刘备的身手,比太史慈,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想想当时的场景,武艺高强的太史慈,横戟马上,看着张牙舞爪的刘备,带着本《左传》的关羽,持画笔的张飞,向着黄巾军冲过去,太史慈肯定是连连摇头,心说:“那谁,那个刘备快别闹了,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
再查《三国志》中的刘备传记,竟然没有他往援孔北海的这段记载。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刘备当时的表现,连他自己都看不下去,就偷偷地把这段经历删除了。如果他当时表现得足够好,不可能不昭告天下。
虽然表现不够给力,但刘备的老板还是表示满意的。
刘备的老板,就是公孙瓒了。公孙瓒派了刘备,带关羽、张飞,往援徐州陶谦。
陶谦在历史上被描绘得一塌糊涂,说他是胸无大志,重用亲信小人,还干尽了无数的坏事。但据史家考证,陶谦之所以被抹黑,是因为他不该得罪了一个人。
曹操!
当曹操将陶谦视为敌人的时候,曹操已经完成了人生的跳跃,从一介只统3000兵马的游击队长,晋升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盖世枭雄。
曹操的人生跳跃,就完成于刘备升任平原国相的时候。比较老哥俩的人生历程,刘备这边远未起步,正处于苦心经营无形资产的郁闷阶段,而曹操,却借势借力,转瞬间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课题。
刘备的人生进程有点慢,这是正常的。曹操的人生进程却有点快,这也是正常的。
刘备输在起跑线上
单以成功的速度而论,曹操在三国时代名列第三,仅次于辽东的公孙度和荆州的刘表。
这个速度,以当事人最初的人生为起点,以其王霸事业为终点,终点减去起点再除以奋斗的时间,就是速度了。当然,谁的成功速度也无法跟大将军何进相比,这厮中午还在屠房杀猪,下午就洗脚上殿,管理国家大事了。
大将军何进的事业,不是自己奋斗来的,全是靠了裙带关系。成功的成本太低,因而不论是社会资源还是智力资源,都不足以支撑,所以很快就崩塌了,还连累到东汉帝国史上除名。
单以个人奋斗者计,成功速度最快的是辽东公孙度,这厮早晨还是个小吏,朝廷公文一到,立即就成为辽东太守了。排第二的是荆州刘表,刘表也和公孙度一样,都是利用了董卓心眼不够用,让自己的人生进入事业的快车道。可是因为荆州情况比辽东复杂,让刘表费了一番手脚,所以落在了公孙度的后面。
快速成功榜的第三名,最终是让曹操抢了先机,迅速地完成了自己人生事业的飞跃。
曹操未能抢到头一把交椅,是因为年龄的缘故,而非智力的因素。
在年龄上,曹操是董卓、公孙度及刘表这些前辈的下一代,上一代人老谋深算,资源累积得足够,易于抓住机会。而曹操虽然被老家伙们比下去,但在他自己这一代人中,却是最优秀的。
曹操之所以迅速成功,得益于三个因素:年龄、智力及父辈留下来的资产。
头一个是年龄,曹操的年龄优势就在于,他比刘备大了6岁,这6岁之差,注定了刘备刘玄德的悲惨命运,也成就了曹操的辉煌事业。
假如刘备早生几年,智力更成熟一些,世道更乱一些,那么刘玄德就无须花费如此大的力气。但关键时候差了这6年,世道正乱,机会大把,但刘备偏偏心智尚不成熟,影响力与知名度大打折扣,结果被曹操抢了先,捞得盆满钵溢,想来夜深人静之际,刘备琢磨起这事来,肯定非常郁闷。
郁闷也没得法子,曹操不唯是年龄恰好补上了这段空缺,最要命的是,曹操的智力过人。他应该是精心研究过人生成功的秘诀,他发现了这样一个秘密:人生成功,实际上与你的努力并无直接关系,只与你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比如说大将军何进,在家乡就只能杀猪,可到了朝廷,就煞介其事地治理起国家来。再比如说董卓,在边关他最多只是个悲催的侠客,累死累活流血卖命,也未必能混出名堂。可此人甫入京师,就无人可制,顿时成为了国家重要领导人。
同样的智慧,就看你在哪里摆弄。在杀猪房里摆弄,你最多不过是个杀猪仔;在边关摆弄,最多不过是个任性的侠客;可如果拿到朝廷中来,那你就是人民爱戴的国家领导了。
曹操的这个智慧结晶,史上称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说来简单,但当时的人们少有这个认识,曹操的智慧快人一步,这就决定了他成功的必然。
此外,曹操能够迅速获得成功,与他父亲替他打下的家底有关。
曹操的父亲曹嵩,勇敢地趴在太监曹腾的脚下叫亲爹,这使曹操从一名不明真相的群众,迅速成为了太监党的红人,甚至能够与袁绍平起平坐。如果没有这个家底,像刘备那样从零到有,这个奋斗可就艰辛了。
说起人生奋斗这事,最难的莫过于第一桶金,莫过于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刘备惨就惨在没人替他解决这个问题,而曹操一生下来时,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所以单纯比较曹操和刘备,那么刘备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没得法子。
年龄优势、智力优势,再加上起跑线上领先一步,于曹操而言,他的人生使命,就是如何迅速地完成那从量变到质变的一跃。
关羽抢劫孙坚
如前所述,和刘备刘玄德比,曹操是赢在了起跑线上。但与老一辈们相比,曹操却仍然不过是个小玩弄。至少,直到天下英雄大讨董的时候,曹操因为所带兵马数量太少,最多不过是个游击队长。
而在当时,和曹操一块玩大的袁绍,却已经是天下盟主了。
袁绍出任讨董大盟主,那是因为董卓入京之后,只有袁绍不畏惧董卓的势力,敢于当面抗争,虽然没争出什么名堂来,但众士诺诺,唯他一个人愕愕,名头还是打出来了。当然代价也是极惨,袁氏世代公卿,就因为他袁绍开罪董卓,被暴脾气的老董毫不客气地杀了个精光。
而后袁绍、曹操各自逃亡,袁氏门下势大,逃出京城就安全了。曹操就有点悲催,一逃出京,就被县级捕快逮住了,只不过当地的县令知道天下大变,认为像曹操这样的流窜犯,与其押赴京城斩首,不如让他闹腾闹腾,说不定会闹腾出个什么局面来。
于是曹操逃回家乡,卖房子卖地,能卖的全都卖掉,然后树旗招兵,招到了五千人马。
接到大盟主袁绍讨董卓的飞羽令,曹操立即急如火星地赶到,想闹轧猛搅浑水捞一票。但不幸的是,在讨董卓这场历史大汇演中,无论是曹操还是袁绍,都没有捞到什么,空忙一场。
是怎么个空忙法呢?当时情形是这样,大盟主袁绍率盟军出关,董卓则是派了华雄前来迎战。袁绍曰:“哪个敢去战?”就见他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袁绍大喜,曰:“你取华雄首级,直如探囊取物耳……”言讫,早有快马飞报:“报,俞涉将军与华雄战不三合,被那华雄咔嚓一刀,砍下了脑袋!”
“这么快就被砍了?”众人大骇。这时候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武艺高强,取那华雄之首级,直如探囊取物耳。”遂命大将潘凤出战,只见潘凤威风凛凛,手持一柄劈山巨斧,径出迎战华雄。不时间快马奔来奏报:“报,潘凤将军与华雄战不多时,被华雄咔嚓,也给脑袋切下去了。”
“什么?潘凤的脑壳也被切掉了?”当时袁绍就有些傻眼,环顾左右,嘟囔道:“早知道这个华雄这么能打,我就不应该当这个狗屁盟主……”正嘟囔之际,阶下一人越众而出,大呼曰:“某家愿往,斩华雄之头,献于帐下。”
众人定睛看那人,纷纷摇头道:“不要这样开玩笑啊?这可是两军搏杀的战场啊,说这种大话,会把人家牙齿笑脱掉的。”
那人急了,道:“如不胜,请斩某头。”
大家道:“有没有搞错?你如果不胜,脑壳铁定已经被华雄切掉了,哪还轮得到我们斩啊?这真是脱裤子放屁,净说风凉话。”
众人嘀咕之中,曹操端了杯热酒过来,说:“请饮了这杯酒上马。”对方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过是去趟洗手间的工夫……”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但见他手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孙坚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