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战后格局
官军们到底还是走了。须弥岛似乎又回归了平静,海潮声声,凉风徐徐,仿佛无人涉足的荒岛一般。
夜色降临,戚英坐在房间之中,弟兄们很快就汇聚到了一起。
他们当然知道戚英没有死,否则他们又岂会善罢甘休,也不说要杀了谁来偿命,便说徐海和辛五郎以及那个宝函,就如何都不可能让赵文华带走,好歹留下来给戚英陪葬。
归阿树和岑献芝没有戚英这样的奇遇,没有吃到传说中玉横里装着的仙丹,被山下金吾重创的二人,此时浑身缠着绑带,但也不甘人后,跟着兄弟们来见戚英。
自打蛤蜊港一战之后,戚英与弟兄们大大小小打了好几次仗,受伤早已是家常便饭。
可直到今日,兄弟们便再没有损员,这才是最值得庆幸和骄傲的事。
“小爷,往后你不能再露面,总得找个新城主,需是有个能镇得住场子,唬得住人的才是……”
戚英也想过这个问题,虽说他已经成了不能在露面的“鬼”城主,但明面上确实需要一个城主。
毕竟官军离开之后,必然会有大量的商船和贼船登陆须弥岛,一来是大战过后,百废待兴,充满了商机。
二来则是张家得了如此巨量的财富,必然要出手交易。
这些财宝若是不脱手,与留在宝库里吃灰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将这些财宝花销出去,转化成张家的实力,才发挥真正的作用。
张家在须弥岛可谓韬光养晦,这许多年只是“闷声发财”,暗暗发展自家的势力。
得了宝藏,他们断然不可能再接受招安,官军已经“弹尽粮绝”,又有了徐海和辛五郎等等,成绩已经足够了,赵文华也不可能再向张家开火。
如此一来,张家就进入到了急速扩张期,他们需要频繁且大量的交易资源,来换取张家的发展壮大。
届时,四海之内的商人和倭寇必是蜂拥而至,须弥岛会出现补偿式的消费热潮。
陈东叶明尚未被彻底灭掉,山下金吾也没死,而且他是大倭寇王直的先锋,说不得山下金吾将消息带回去之后,王直会第一个过来与张家做生意。
毕竟王直是个醉心贸易的人,但做生意赚钱不过是手段,王直真正的目的只怕也不简单。
总而言之,须弥岛只是暴风雨前夕的宁静罢了,官军前脚一走,后脚必然热闹非凡。
而如今张家占据了须弥岛东部的大半,甚至于连沈晏洲的黑龙营,以及姜再冬的琼花楼,也都加入到了张家的阵营。
戚英依靠着这座大城,占据了西海岸,但大城毕竟只是个雏形,很多攻防功能尚未来得及完善。
虽说张戬留下了设计图,戴雅格和徐渭也对城池的未来规划了然于胸,但官军离开之后,戚英的人手捉襟见肘。
想要继续建设城池,还要防备接下来要发生的动乱,如何看来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虽说一百多官军选择留了下来,被陈朝光等人编成了一个团,战斗力比虎鲨团还要强,但在王直这种呼啸四海,手底下几万倭寇的人面前,戚英这点人手实在是塞牙缝都不够的。
远的也不去说了,单说如今的张家,就足够让戚英好好喝上一壶。
所以兄弟们的担忧也并非没有道理,是该选个新城主,向外界展示石头城的姿态,让他们看到石头城同样在快速发展壮大,否则很快就会被张家吞掉了。
“徐大哥可有适合的人选?”
戚英问出这句话,无异于将徐渭排除在了城主的行列之外,后者也是心知肚明。
他留下来就是为了城池的建设,以及往后的文化与思想工作,城主这个角色,根本就不适合他,戚英不跟他客套,反倒是对他最大的信任。
徐渭沉思了片刻,也是有些头疼。
戚英手底下的悍卒都是有本事的人,诸如岑献芝,也是能与戚英掰一掰手腕的。
但岑献芝与归阿树等人一样,本事够大,名气却太小。
“小黄公”如在南疆如同杀神一般,僮组狼兵也是凶名赫赫,小黄公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他的名气仅仅局限于岭南地区,以及朝廷上那些吃过亏的将领,亦或者时常贬斥广西地界野蛮没文化的文官们,在倭寇群体之中,小黄公的名号实在不如白阎罗。
戚英的白阎罗凶名,那可是一个个倭寇的尸体堆叠起来的,在倭寇群体里如雷贯耳,止儿夜啼。
至于后来加入的虎鲨团,乃是倭寇出身,但名气更是不够看,何况还是须弥岛本土倭寇,张家对他们心知肚明,哪里能看得起。
留下来的那些官军就更不必提了,虽然都是骁勇善战,但都是无名之辈。
徐渭思来想去,有些欲言又止,但看了戚英一眼,却发现戚英眼中竟带着三分鼓励,他顿时心领神会。
是了是了,他只局限于戚英身边的人,却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八咫和歌!
虽然是个女流之辈,但八咫和歌在倭寇群体里的名声,根本就不弱于戚英。
她与戚英在倭寇里的名号,就如同一个佛和一个魔。
徐渭早先只是没想到,女流之辈也能担任城主,他毕竟是传统读书人,在女人当家做主方面,思想上确实有着极大的局限。
可见得戚英的目光,他便知道,戚英该是早就有此打算,只是想让他徐渭来开这个口。
“选八咫和歌吧,她乃是伊势神宫的神女,便是王直来了,也未必敢动她。”
“八咫和歌?”弟兄们也是愕然,但他们都不是蠢人,寻思了片刻,罗初一有些不满地朝戚英道。
“小爷,你早就想好了,为何不自己开口,觉得弟兄们会怪你肥水流了外人田?城主的交椅给了一个倭婆子也不便宜兄弟们?”
罗初一虽然说得很直接,但确实也是戚英的顾虑,之所以让徐渭来开口,戚英也是为了照顾兄弟们的情绪。
当然了,他知道弟兄们一定会对他唯命是从,但往后身边的人会越来越多,他必须明确自己的管理体系,与这些弟兄们也必须做到明算账,否则队伍变得庞大起来,规矩不清不楚,就会埋下隐患。
戚英正寻思着该如何回答罗初一,徐渭已经站了出来,替戚英回答道。
“你们的小爷不过是想立规矩罢了,无规矩不方圆,若想往后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规矩就必须计较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