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侥幸得存 - 荡寇东海东 - 妍妤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荡寇东海东 >

第四百三十九章侥幸得存

戚英早已习惯了海水的冰冷,也习惯了屏息的感觉。虽然海面上或许是另一番画面,但此时的海底,拥有着一种拼命抗拒却又无法抵挡的窒息的美。

那深蓝的颜色,从头顶映照的光芒,被海水过滤之后,折射在深不见底的脚下,仿佛穿越时空的破洞一般。

大部分时间,他都巴不得马上浮出水面,可又在某一刻,感觉到了无尽的疲累,只是想缓缓沉入海底,放弃一切挣扎。

冰冷变成了温暖,就好似在母胎的羊水之中那般,就只是想这么睡过去。

戚英最终还是放弃了这种念头,后背的重压渐渐松懈,戚英的气息也即将耗尽,他到底是踩水上浮。

到了中段,又尸体不断下沉,也有尸体悬浮在空中,仍旧保持着攀爬的姿势,就好像在爬一架无形的梯子。

这些尸体都已经破残不堪,再往上,海水变成了血红色,能见度也骤然下降,又往上,海水已经变得浑浊污秽。

海面上漂浮着木板木桶以及各种杂物,残肢断足已经下沉,尸体却仍旧有不少浮在海面上。

戚英终于是浮出了水面,他拼命呼吸,新鲜空气充斥着肺部每一个最细微的角落,整个人就像喝醉了一般。

直到他睁开眼睛,才发现身后已经没有船了,琰摩城的船队到底是突破了重围,而王直的舰队正在后面追赶,他们并没有打算放走这些船。

一支铁炮的枪口对准了戚英的头,对面是一艘快船,船上的枪手没有半点犹豫便扣动了扳机。

也亏得是铁炮,而不是戴雅格改良过的鸟铳,这铁炮即便扣动了扳机,还需要引燃药盒等,有着不短的延迟。

戚英憋了一口气,又潜入了水中,如同箭鱼一般扭动身子,拼命下潜。

因为他知道,他的目标太大,无论左右躲闪,只怕都很难躲过这发枪弹。

可只要他下潜,海水就能够卸去枪弹的威力,每多下潜一分,枪弹的威力就会减弱一分,只要他下潜大半个身位,枪弹对他就构不成太大的威胁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枪弹击中了他的后背,但并没有穿透他的皮肤,只是感受到了轻微的撞击罢了。

戚英没有马上浮出水面,而是往前潜游,到了那快船的船底,摸到了另一侧船舷,这才缓缓浮了上去。

他早已习惯这个战术,船上的武士或许也在警惕戒备,可当戚英突然冒出水面,跳上船帮之时,他们还是大叫了起来。

快船上只有五六个人,因为地方比较逼仄狭窄,他们也不敢再放炮,抽出刀剑来与戚英近身厮杀。

戚英也没来得及抽出汉剑,只是跳帮之时,海神通短刀已经握在了手中。

他如花丛中的蝴蝶一般穿梭于船上,仅仅只是几个呼吸,那些武士便纷纷倒下,或捂住脖颈,或摁住胸口,唯一相同的是眼眸之中的难以置信。

王直的舰队虽然去追击琰摩城的补给船,但抛下了不少类似的小船和快艇,为的就是给海面上这些人补刀。

戚英没有看到王直,他也没见过王直,或许已经打过照面,但也认不出来,这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王直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在海面上,所以他一定会小心谨慎,身边极有可能会有山下金吾这样的大将保护周全。

所以没有见到山下金吾,应该就是没见到王直。

虽然只是一些虾兵蟹将,又是一些快船和小艇,但他们毕竟配备了长刀和铁炮,对于落水的人而言,是极其危险的。

戚英占领了一条船,放眼一看,周遭全是这样的小船,正在对那些浮出水面的弟兄们进行刺杀和补刀。

戚英捡起铁炮来,便射死了隔壁快船上的火枪手,枪声很快就将周遭的快船和小艇都吸引了过来。

弟兄们趁机浮出水面,双方也进入了求生之战。

这些武士都是王直的精锐,是装备精良的真倭,他们对海战与倭寇一般精熟,虽然是所谓“高贵”的武士,但他们在战斗之时也同样与倭寇一般,毫不惜命。

也正因此,戚英必须心无旁骛,否则很容易就会被敌人的冷枪打死。

周遭都是叫喊声,但绝大部分是倭国武士在叫喊,因为琰摩城练兵的第一件事,就是厮杀之时不要怒吼咆哮,要节省力气来杀敌。

也不知过了多久,海面上的叫喊声终于是停止了下来,放眼望去,快船和小艇都还在,只是倭国武士已经全部被丢进了海里。

戚英不知道先前有多少个弟兄落了水,只知道如今活着的还有十来人。

冲锋的三艘船上,起码有近乎一百多人,如今就只剩下十来个,熟面孔更是没有,于打雷都没有浮出水面,戚英也难免有些黯然神伤。

不过他相信,于打雷这样的人货色,一定还活着,喘息了片刻,戚英便让弟兄们都分散开来,寻找幸存者。

也不出所料,过得约莫一顿饭功夫,他们终于是找到了于打雷。

这哥儿们躲在半个桶里,半截手臂已经被炸断,不知所踪,鲜血流在桶里,浸泡着他半个身子。

也亏得他气息尚存,赶忙帮他把断臂给包扎了起来。

又搜索了一阵,确认无人生还,戚英便让十几个弟兄都聚拢在了一处。

他们并不清楚戚英的真实身份,只知道戚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大秦冢,这便已经足够了。

戚英也没有罗嗦,朝他们下令道:“收拾一下,我们要追上去,一定要追上去!”

虽然剩下的只有小艇和快船,想要追赶大船并不容易,但弟兄们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也没有半点抱怨,只是老实照做。

他们能够幸存下来,正是得益于琰摩城练兵,而军令如山早已融入到了他们的骨髓当中,成为他们的信条。

他们有人是倭寇,有人是武士,也有人是海商,可打从加入到琰摩城之后,他们也有了从未碰触过的感受。

没有人能像琰摩城这样,一视同仁,没有践踏他们的尊严,像一柄刀那样去使唤他们,却又像对待牛马一般歧视,这些他们习以为常的情况,在琰摩城从未发生过。

人争一口气佛受一炷香,他们拼死拼活,是为了生存下去,很多时候,都已经把尊严自己丢在地上,而琰摩城教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把自尊捡起来。

所以当戚英发号施令之时,他们便照做,因为他们知道,跟着大秦冢,未必能活,但便是死,也一定会带着尊严死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