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民族之花
相较于那七座金银珠宝的白玉桥,宝楼里的书画衣冠是如此的黯然失色,仿佛能看到时光正在不断啃噬这些东西,渐渐要消亡在历史长河之中。老指挥使和张吕阳的目光全都投在了那些尸骸之上,这宝楼内外的设置,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宝楼里都是书籍,百家经典,几乎是大宋文化传统的精髓,算是大宋真正的道统。
而那些被世人所垂涎的金银珠宝,却如粪土一般丢弃在楼外,用来填埋白玉桥下的河流。
宝楼的建造者没有任何掩饰,因为他知道宝楼尘封之后,再无人能开口,唯有用如此明显的摆设,来告诉后人,这些书籍和衣冠,才是真正的财富。
船板改造的舱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这些书籍还是受到了不少侵蚀,尤其是那些衣冠,将大宋朝朝野上下的穿着打扮,甚至于连西夏等地区的服饰,也都保存了下来。
岑献芝也看到了宋朝之时,两广路的少数民族服饰,不少服饰虽然已经破损朽坏,但众人却都能分辨得出来。
因为这些服饰并非放在衣架子上,而是穿在了等人高,照着真人比例制作的陶俑身上。
这些陶俑形态各异,保持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平日里的作息,市井街坊间的招呼寒暄,也有节日的各种风俗。
甚至于连官府和朝堂上的礼节等等,也都被制作了出来,这些就像一副立体的,活着的清明上河图,但内容比清明上河图还要更加的丰富。
形形色色的陶俑,仿佛要将大宋的所有,都保存下来,以致于不会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虽然衣物布料经历岁月的侵蚀,已经朽坏,但却在陶俑表面留下了痕迹,这也正是众人仍旧能看出服饰的美妙之处的原因。
戚英等人也被深深震撼,因为张家的先辈,南宋丞相张世杰,当时可是逃命的状态。
被逼到这个岛上来,必然不可能临时制作出这些东西。
也就意味着,这些东西早就已经被制作了出来,张世杰只是驾驶宝船为这些东西寻找藏匿之处。
天下之大,已无大宋的立足之地,承载着大宋王朝所有人文精髓的宝贝,最终只能藏在这个隐秘的孤岛崖洞之内,不得不让人唏嘘。
张吕阳与老指挥使等人回过神来,也深入到宝楼,开始搜索其他宝藏,而陈玉道等更是迫不及待。
他们纷纷散开来,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
无论是金银财宝,还是玉横仙药,戚英并不感兴趣,陈玉道和张吕阳是各取所需,但戚英想要的东西,不过是石头城和须弥岛,这次是他与赵文华的交易,他只是与张家牵线搭桥,为陈玉道等人保驾护航罢了。
戚英驻足于衣冠典籍的前头,沉默良久,看着张吕阳等人的身影,不免替那些书吏的尸骸感到悲凉。
因为他知道,张家想要的只是财富,并非他们无视先辈的叮嘱,而是想要传承文化,必须先立足,先吃饭。
与外头的金银财宝相比,这些衣冠书籍实在太过无用,漫说保存和整理,单说如何搬运出去而不破坏,就足够他们忙活好些年。
更别说将这些精髓发扬光大,书籍需要士子文人来学习和发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出成绩,并非朝夕之功。
或许这也是张吕阳和老指挥使很快就无视这些东西的原因。
但戚英如何都忘不掉这些服毒自尽的书吏,他知道,张家即便得了财宝,想要东山再起,想要发展壮大,同样需要很多年。
况且,朝廷也不会眼睁睁看着他们这般胡闹下去,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张家何时才能让这些东西重现天日?
八咫和歌走到了戚英的身边,由衷感慨道:“我若能选择,我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得到这些东西……”
戚英早知道八咫和歌也是冲着这个宝藏来的,此时也摇头道:“不可能了,虽然是宋朝的东西,但也是我华夏文明的传承,如何都不可能流落海外去的。”
八咫和歌自是知道不可能,但她到底是有些不认同。
“华夏文明风华无限,璀璨绚烂,流落海外又怎么了?流传出去才是真正的发扬光大,总是藏在家里孤芳自赏,又有何用?”
“最简单的一个案例,如今倭国境内最紧俏的货物是什么?”
“是画扇和书籍以及饰物等等文化相关的东西,你们汉人经历了元朝的冲击,如今大明朝,还剩下多少底蕴?”
“可你反观倭国,直至如今,他们仍旧崇尚唐风,无论衣装服饰还是贵族生活,亦或是建筑,乃至于娱乐等各行各业,都在传承着大唐宋的风华。”
“怀璧其罪,中国太过耀眼,树大招风,又地大物博,那些觊觎垂涎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远的不说,单说蒙古部族,就常常南下,倭国也在蠢蠢欲动,暗中作祟。”
“大明朝的皇帝或许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但绝不会推广到民间,虽然都是汉人王朝,但大明是大明,宋朝是宋朝。”
“就算大明皇帝得到了这些东西,也不过束之高阁,换个地方让这些东西继续蒙尘罢了。”
“但对于倭国之类的地方,曾经视中国为宗主国,他们有着强烈的需求,他们需要文化来支撑他们,毕竟他们的文化实在太落后,说得不好听,若没有中国文化的滋养,他们还在茹毛饮血。”
八咫和歌的话语很真诚,也很客观,但戚英到底还是摇头道:“你是肺腑之言,但这些东西不能交给你。”
“就算要流传海外,发扬光大,也必须有个前提。”
“什么前提?”八咫和歌也有些期许,因为戚英并未把话说死。
戚英缓缓观赏着这些东西,暗自捏着拳头说:“这是民族之花,自家人都未曾闻过这花香,又如何能将整盘花都往外送?”
“想要发扬海外,前提是自家人必须先继承,先在我中国大地扎根发芽,顺其自然地开枝散叶,如何能够全盘往外送,靠着外头的方寸之地,来保养我华夏民族的根本?”
八咫和歌听闻此言,虽然有些失望,但对戚英也是肃然起敬,朝他说道:“你若没有流落此岛,便是大明朝的幸运……”
戚英摇头苦笑,却是当仁不让:“不,我流落到此处,才是大明朝的幸运!”
言外之意再明显不过,若没有他戚英,只怕这些东西早就被倭国人给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