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改变思想
商船最终没有登陆西海岸,得了戚英的东西之后,便启航离开,估摸着不久的将来,这些东西就会送入到嘉靖皇帝的御书房之中。对于靖海伯爵的封赏,弟兄们的反应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很多人的反应并没有想象之中那么热切,甚至于有些冷淡。
老卒们早已看破了生死,对于官方是否承认,并不是那么期盼,而倭寇们对此反倒有些执着,毕竟他们都是倭寇出身,能够得到官方的承认,自是好事。
至于其他人,日子照常罢了,并没有太多的奢望,甚至于对这个爵号的最后归属,都不太感兴趣。
他们看着琰摩城一天高过一天,仿佛要通往天上的仙宫一般,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并不需要其他东西来证明。
因为琰摩城升起来的每一寸,都有他们的功劳,他们是见证者,同时也是建设者。
城池一天比一天雄伟壮观,他们心中的自豪感就一天比一天更炽烈,他们的归属感就会一天比一天更深沉。
琰摩城渐渐有了生气,很多人都在这里安家,他们选择在这里成亲生子,不管他们在海上如何狠辣杀人,回到琰摩城之后,都会变得慈眉善目。
但他们又没有疏懒于备战,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王直迟早要来,还有一场硬仗迟早要打。
虽然不再出海掠劫,但他们把力气都放在了龙浦岛上,诸多原料不断通过大船运送回来,琰摩城的建设进度更是突飞猛进。
十几座熔炉日夜不息,烟火冲天,铁火之气弥散在空气之中,不仅仅是冷兵器和火器,诸多防御器械也建造了起来。
而在琰摩城靠近山体的那一面,荒山已经被开垦了出来,他们开始种植作物,毕竟总不能一直靠着掠劫来生活。
以战养战的方式,只能在发展前期使用,一旦到了后期,特别是统一了须弥岛之后,亦或者更长远的未来,戚英终于能够达成他的大计,海上再无倭寇,他们还是要生存下去。
如果张家不再逼迫,他们甚至希望能在内陆开垦荒地,将作物和田地不断往东面延伸。
只是很显然,张家并不想这么做,东照寺虽然成了缓冲地带,整日里传来朗朗书声,但琰摩城只要敢越界,小规模的战斗就会打响。
如此过了半个月,琰摩城的存粮开始有些吃紧,弟兄们不得不启航出海,又是一大波倭寇遭了殃。
因为早先就立下过规矩,正经商船不抢,老弱妇孺和无辜之人不得杀伤,所以收获也没有往常那么多了。
琰摩城的旗帜已经成了人人望而生畏的存在,加上消息渐渐散播出去,很多倭寇都不敢再走这条航路。
戚英心里也很明白,须弥岛的格局,从以前的三足鼎立,琼花楼游走其中,变成了如今的双雄争霸,最后一战必是决定了花落谁家,是迟早要来的。
戚英不可能放弃须弥岛,张家更加不可能,唯有用战斗来解决问题。
东照寺那边的情况也很好,很多孩子“弃暗投明”,渐渐从张家书院,跑到了琰摩城学堂里来。
据说赵长龄和徐渭还写了一本书,叫做《汉裔考》,是考据这些海上倭寇的根源和宗族血脉,将这些海上人家的先辈,追溯到了汉族百家。
很多人在海上漂泊,便如同无根浮萍,但能够找到家谱族谱,找到最后的血脉归属,却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
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伟大之处就在于,即便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战乱不断,甚至有些时候外族入侵,家国覆灭,可宗族血脉却从未断绝过。
普天之下,这都是绝无仅有的。
便只是想象一下,一个姓氏,开枝散叶,亦或者遭遇灭顶之灾,但历经千年,仍旧能够通过家谱族谱,追溯到先祖,血脉的继承从未断绝,这就是一个奇迹。
祖宗崇拜就是华夏民族最原始最本能的信仰,其他宗教都无法比肩的存在。
海上之人同样如此,他们可以豁出去自己的性命,却不能让这个世界忘记他的姓氏,所以很多人即便要死了,也希望能够落叶归根,即便受再大的羞辱,也不希望给列祖列宗摸黑。
没有人比华夏人把这个看得更重。
从这一点上来说,赵长龄和徐渭,找到了教化这些人的最好突破口,仅仅只是一本《汉裔考》的价值,就比得上朝堂上衮衮诸公的所有作为。
这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身份认同,这是与琰摩城一样,超越了这个时代的东西。
只是琰摩城是张戬带来的划时代的创意,而《汉裔考》却是赵长龄和徐渭扎入故纸堆,从历史长河之中撷取的最精华部分。
一个是天马行空,一个是历久弥新。
戚英没有停下脚步,大船虽然已经不敢再启航,但他仍旧会带着小船出去探索,须弥岛周边还有不少的小岛,虽然生存环境恶劣,可还是一一探明了位置,并绘制了海图。
这些小岛会成为须弥岛的附属,往后能彻底掌控须弥岛之后,这些小岛就会成为往外扩张的阶梯,戚英要的不仅仅只是一座须弥岛,而是整个东南海域。
甚至比这些小岛还要远的地方,都要纳入到版图之中,通过不断的扩张,将这些大大小小的岛屿全都联合起来,如此才能结成一张网,才能打造真正的海上壁垒。
能够往来交通,能够相互支援,能够互为犄角,能够攻防兼备,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群岛,届时就不再是海上长城,而是一处海上之国!
当然了,这些都只是筹备阶段,并非戚英好高骛远,而是先见之明,只有这样,弟兄们才能看到更加广阔的未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知道,琰摩城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而不仅仅只是一座城,一座岛。
弟兄们都看在眼里,心中也能隐约感受到这种长远的战略,加上陈朝光等人从不掩饰,平日里也不断灌输,这些人也就一个个都变得“志向高远”,不再“鼠目寸光”。
从思想上改变这些人的想法,不仅仅是赵长龄和徐渭在做这样的工作,陈朝光等一众老兄弟,包括八咫和歌等人,都从未懈怠过。
学堂那边改变的是第二代人的思想,而第一代人的思想改变,同样非常重要,同样不能放松。
只不过时间到底是有限,因为王直的援军,到底还是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