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零三章君子之争
张文烟是何等精细之人,徐渭带着几个孩子在东照寺这等凶险之地,琰摩城必然要派最厉害的人来保护,所以他很快就将目光集中在了戚英的身上。倒不至于他怀疑戚英尚在人世,只是单纯不放心徐渭身边这个杀手罢了。
戚英也不再说话,只是朝徐渭使了个眼色,后者便朝张文烟道:“张兄带着几十甲士,尚且容不得我带个兄弟在身边?”
张文烟看着徐渭,摇头道:“若是戚英的旧部,那我这几十个甲士又有何用?”
徐渭哈哈大笑起来:“张兄这是涨他人士气灭自家威风了,这让你身后的甲士作何感想?”
张文烟也是苦笑:“被羞辱总好过死不瞑目,技不如人又有何可说。”
徐渭脸色严肃:“张公放心吧,他并非戚英旧部,更不会主动出手伤人,只是过来帮我看孩子罢了。”
张文烟得了徐渭不主动出手“保证”,也就不再纠结,朝身后的甲士下令道:“还不过来干活!”
这些个甲士也不敢放下武器,有人回去叫了车,甚至拉来了不少木材,还有人将张家的一些工人都叫了过来。
这也就大半天的功夫,一座学堂便大功告成了。
因为有着张家的帮忙,可比之前要好看太多,规模也大了,而且半土木结构,只有房顶是草棚。
不过徐渭很快就看出了猫腻来。
原本草屋只是单间,如今被张家的人建成了并排的三座房子,居中主是个大堂,左右则是厢房。
左边厢房正是徐渭早先规划出来的草庐,而右边却是一座三面开门的大屋。
“既然要开学堂,主屋便留着供奉至圣先师,左右两边的房间,咱们各占其一吧,都说以左为尊,左边就给你们了。”
“各占其一?”徐渭知道,张文烟终于要讲正题,这是要在教学上打擂台了。
“正是如此,文长是为了须弥岛的孩子着想,我张家自然不能落于人后,这是大公之事,功盖千秋,我张文烟也该出一份力。”
戚英之所以要建造学堂,就是要这些孩子接受教育,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成效,但长此以往,会从根本上改变海上的风气。
张文烟显然也看到了这个“后患”,他毕竟是个文人,而且张家之所以屹立这许多年,并没有与倭寇同流合污,正是因为他们从未断绝过教育。
没人比他更懂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个事情上,他是万万不会落后的。
如果让徐渭开塾授课,须弥岛的第二代,必然要掌握在琰摩城的手里,就算张家再如何发展,也不会有未来。
“张兄这未免有些强取豪夺的意思了……”徐渭也是眉头紧皱,虽说学堂是张家的人盖起来的,但张文烟实在有些蛮不讲理。
张文烟却不羞不臊:“都是为了孩子着想,难不成文长还有别的想法?”
徐渭正要反驳,赵长龄却是带着虏克部落的孩子们回来了!
“各占其一又有何不可,教书育人和行军打仗都是一个道理,各凭本事罢了。”
张文烟听得赵长龄此言,再看他身边的孩子们,也有些惊愕不已。
因为他万万没想到,赵长龄竟是将这些土著番人的孩子也带了回来。
这里头可不仅仅只有虏克部落的人,还有其他部落的孩子,粗粗扫了一眼,竟有二十来人!
张文烟不想落于人后,这是他的真实想法,但他如何都想不到土著番人的孩子也能教。
这些个海上倭寇,很大一部分是汉人假倭,这些人到底是有些底子,起码有着故土归属感,也很容易教化。
而另一部分则是真倭,中华文化在倭国可是贵族的专属,这些附庸风雅的贵族,会学习汉文,写汉字,穿着打扮,文玩古董等等,尽皆以我汉人之物为风尚。
所以对于真倭而言,如果孩子能够进入到学堂来学习,那更是意外之喜。
无论真倭假倭,以现在张家的状况,只要一开声,根本不需要费心搜罗,必是从者如云,那些人还巴不得主动将孩子送过来。
只要孩子送到了学堂里,就等于半只脚踏入了张家的门槛,以后跟张家做生意就更容易了。
或许赵长龄也早早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将第一目标放在了这些土著番人的孩子身上。
而赵长龄各凭本事四个字,便如同挑衅一般,非但欣然接受了张文烟的提议,反而有些跃跃欲试的姿态。
张文烟自不会将这些番人孩子放在眼里,朝赵长龄道:“难怪要建学堂,原来是赵老先生主持大局……”
赵长龄是何等人也,张文烟自是清楚他的底细,如今见他亲自来做这件事,便更加笃定这件事的深远意义。
他的内心深处甚至涌出一股杀意来,若不杀掉赵长龄和徐渭,只怕会给张家带来无穷的后患!
戚英这尊白阎罗固然英勇无畏,固然天下难敌,但他杀死的只是身体,摧毁的是意志,而赵长龄徐渭之流,这是要在思想上彻底改变须弥岛下一代人的观念!
张家之所以数百年屹立不倒,依靠的正是思想教育,这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他们的凝聚力比倭寇要强大百倍的真正原因。
如果让赵长龄和徐渭成功,无异于让他们走了张家的路子,往后他们手底下的人,也会像张家子弟那般,拥有着无法摧毁的忠诚。
看着张文烟,赵长龄也毫不掩饰,朝他说道:“张文烟,我既然敢在此处开学堂,就不怕你来撬墙角,莫说岛上的适龄学童,你若是有本事,把这些部族孩子挖过去我也无二话。”
“只是若想在学堂以外的地方耍小手段,琰摩城也不会坐视不管,你我便来个君子之争,各看本事,如何?”
虽然赵长龄志在必得,甚至有些高高在上,但他张文烟何尝落了下风,张家这许多年,可都是他在执掌教鞭。
“好,赵先生快人快语,我张文烟也就当仁不让!”
如此说着,张文烟便下令道:“去,把岛上五岁到十五岁的野孩子都给我找过来!”
张文烟一声令下,甲士们虽然有些惊诧腹诽,但到底还是奉命而去。
张文烟转身扫了一眼,心中自语道:“不出三个月,左边草庐仍旧是草庐,右边却是必要成一座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