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权柄之论 - 荡寇东海东 - 妍妤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荡寇东海东 >

第二百六十九章权柄之论

既然选择了下山,戚英可不在乎张吕阳会不会派人来追他们。岑献芝在须弥岛潜藏这许多年,对岛上地形早已了如指掌,戚英想要往西寻找阻截徐海逃跑的地方,他自是当仁不让。

众人在岑献芝的带领下,来到了西海岸,因为先前弗朗机人遭遇过浪人的袭杀,此处也无人敢再来。

放目望去,但见得海岸上艨艟林立,旗帜遮天蔽日,大批官兵正在往海滩上搬运物资。

他们将弗朗机人的营地当成了落脚处,营帐铺开来,竟长达十几里,占据了整个海岸。

“哼,还是老做派,没个长进!”陈朝光“呸”了一声,对大明水师显然很看不上。

因为戚英等人已经来到了营区外围,可他们居然没有放出任何的斥候和探子,并没有发现戚英等人在靠近。

无论是戚继光还是俞大猷,乃至于广西的狼兵,都曾在胡宗宪麾下抗击过倭寇,大大小小数百战,如今他们到了须弥岛这样的贼窝来,仍旧记吃不记打,托大到连斥候都不事先打探。

戚英只是淡然一笑:“胡宗宪今番不是来打仗的,是来招安,自然要讲排场,若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反倒要让倭贼看不起。”

八咫和歌却不同意戚英的说法:“连岛上什么环境和情势都不了解,届时如何跟倭寇谈条件?”

戚英的笑容带着些嘲讽:“谈条件?胡宗宪是个老狐狸,轻易不会吃亏,赵文华却是个好大喜功的,为了军功,他可大方着呢,根本不在乎这些小节。”

“你就在这些人手底下打仗?佩服啊……”八咫和歌揶揄了一句,戚英却不再继续这个话题。

他朝岑献芝道:“徐海若想逃,必然会虚张声势,让主力往其他方向,自己带着亲信往这边来。”

“只是徐海身边的亲信该是最精锐的一支人马,我等弟兄人少势弱,又多伤员,需是找个狭窄的要隘之地设伏才是。”

岑献芝早已想好了,指着前方道:“前面的断水坡可成?”

这断水坡戚英也是走过的,本是个小断崖,弗朗机人为了方便出入和搬运货物,用石头给填埋了大半,而后在那里设置了一个关口。

因为后面就是弗朗机人的住地,所以关口建筑得很是狭窄,一次能通过五六个搬货的脚夫,若是战车,最多也只能两辆并排,对于开阔的海岸之地而言,断水坡确实算是关隘了。

“好,我等就近歇息,养精蓄锐,今番便守株待兔一次。”

虽说在张家歇息了一夜一天,恢复了些许元气,但众人到底是太过困乏,也不好生火造饭,凉水干粮填了肚子,就地躺下,不多时便鼾声大作。

戚英遥遥看着海岸方向,官军仍旧在忙忙碌碌,如同大雨前的蚂蚁,搬运着海量的物资。

八咫和歌坐到了旁边来,朝戚英问说:“太近了,稍有拖延,徐海就能逃到官军那厢去,把握不大的。”

“况且,徐海手底下并非没有可用之人,麾下强人也不少,打斗起来若是动静太大,必会引来官军……”

戚英指了指前面,朝八咫和歌反问道:“你若见得这场景,还会让松浦藩的人来打么?”

八咫和歌微眯双眸,遥望了许久,才缓缓开口道:“外强中干。”

戚英不予置评,只是叹息道:“对我来说是好事,但对大明而言,却是一塌糊涂,就是这样的军队……”

八咫和歌出奇地没有嘲讽,眼中充满了敬佩:“我一直听说戚将军练兵有方,戚家军和俞家军威震天下,各地卫所都在学习戚家和俞家的练兵之法,想来往后会越来越好吧……”

戚英有些讶异,没想到八咫和歌的评价会是这样,但他心里却很清楚,无论是军队还是朝廷,是整个制度的问题,绝不是一两个人所能改变的。

个人的能力在整个大局面前,实在太过无力。

旁的不说,单说他手中的长刀,以及戚家的刀法,就无法在军中推广。

虽然在抗击倭寇方面行之有效,甚至每每能够收到奇效,而且还是以少胜多,但想要在军方大规模推广的时候,无论是父帅,还是师父,都受到了各方面极大的压力,最终也是胎死腹中。

父帅和师父只能将练兵之法写在兵书上,这是为何?

正是因为得不到朝廷足够的重视,需要拿出大量的篇幅来阐述,其中还有实战的效果等等,即便做到了这一步,仍旧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父帅倒也罢了,能够放下清高,不惜用行贿等方式,使得自己在朝廷站稳脚根,可师父这样的性子,三起三落已经无法形容,军功被抢不说,还要背黑锅,甚至被剥夺军职。

更要命的是,大明朝的制度遵循祖制,二百多年来又经过了无数次的小改动,皇帝的权柄也绝非想象之中那么大。

嘉靖皇帝为了跟朝臣斗争,躲在深宫里养猫炼丹修道,这种制度绝不是皇帝一句话就能改变的。

旁的不说,单说早些年的大礼议,皇帝只是想给自己亲生父亲一个名分,却闹了好几年了,最后与朝臣反目成仇,才给生父定了个献皇帝的名分。

既然不是皇帝能决定的,那就该是朝臣来改良制度,可朝廷又有朝廷的法度和规矩。

朝廷是朝臣的集合,而朝臣又拉帮结派,分成了不同的党派,党争几乎要搬上台面来。

而皇帝对于党争非但没有遏制,反倒乐见其成,巴不得朝臣相互争斗。

如果朝臣团结一心,他这个皇帝的权力就要被架空,只有朝臣相互争斗,皇帝才能拉一个打一个,打一个拉一个。

一个相互争斗的朝廷,又岂会团结一心来改良制度?

制度无法改革,就没办法从根子上改变军队和地方政府等等机构的风气。

二爷杨宗济和父帅等,早已看清楚这个大局,戚英也是一清二楚,既然无法改变大局,便只能改变自己,尽量多做一些,这也是他们的无奈之举。

戚英没办法与八咫和歌解释这么多,也不想去解释这等层次的事情,因为这已经关乎到了大明的国运。

这些问题或许该是皇帝考虑的,又或许该是首辅,或者国子监里那些老夫子才会研究的事情。

戚英已经不再去想,他只能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方式来守护大明的百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