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前程》(31) - 房建辉官场全集 - 房建辉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一百二十四章《前程》(31)

三十、拜年2

初一晚上,李卓群借宿在李巨所家,两人谈了大半夜的工作得失。李巨所对他在工作中一些急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告诫他有人在蠢蠢欲动,年前腊月二十五市委组织部派人来说是考察,实际上是来摸底。说刘副主任对你否定前任的做法很不满意,特别是对卖办公楼这件事非常光火。他说过“是谁将那个二百五式的愣头青搁到冲南的?”连薛书记也受到牵连。对干部处理、合并机构、定岗定编和分流干部,说是出风头,必定引火烧身!李卓群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但他认为自己问心无愧,绝不放弃。李卓群知道“引火烧身”是有道理的,政改是件复杂敏感的事,前人没有留给他依据和经验,大家都小心翼翼,观望徘徊,雷声大雨点小。但是改革势在必行,即使趟中了地雷,粉身碎骨也要坚持,也好给后来人留下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个事寒光和边梅在做预案,先期进行县委县政府机关清理、整顿,取得经验后进行乡镇改革。寒光将它定为政体改革“三部曲”。里面的细节和具体操作步骤李巨所不清楚,否则,他会跳脚的。李卓群和马尚全、寒光和边梅说过,打算开年公布政改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后报市委。至于开年什么时候公布,要看形势。年关,李卓群重点要做的不是城建,也不是开发项目,而是宣传和恢复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取得群众信任和支持比什么都重要。他一直这么做着,但他感到很不够。他和寒光、王部长在年内进行多次谋划,精细到具体的实施步骤。文化改革方案已经成型,已经下发征求意见。这方面他很有信心。现在,他要乘着人们都在家过年,征求人们对集镇建设、农村土地流转置换的意见和邀请在外地开办企业的成功人士回县乡创业。城乡一体化发展他在心里酝酿很久的大事,他认为这是未来县域发展的方向所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他必须牢牢抓住、抓紧。李巨所对他这个设想鼎力支持,说多干这样的事最见成效,最稳妥,矛盾又少。李卓群呵呵一笑,知道他还是担心政改的风险,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缺乏深层次认识。也不再劝说,他相信事实会改变他的。

初二一大早,李卓群要只身下乡。李巨所怎么也不答应,说怎么着也要带上相关职能部门的人一道下去。

李卓群笑着说:“我也想带啊,可是,现在不正在过年吗?”

“那,你就迟几天下去。”

李卓群哈哈笑道:“迟了,外出的人不都走光了!好了,这事你就不要拦着了,我心里自然有谱,我已经和几个乡镇约好,分别在初二到初五进行,初六召开全县各乡镇推荐上来成功人士座谈会。这个事,你准备一下,安排好会场和所邀请的人。”

“这你就不用操心,我会给你办好。现在就走?”

“是。”说着,什么东西也没带,抬腿就走。

“你总得带点生活用品什么的吧?”

李卓群拍拍军便服的口袋,笑道:“有本子和钢笔就足够了!你家有自行车吗?借我用用。”

“这个真还没有,我给借一辆。”李巨所爱人听了说:“你赔李书记喝茶,我去。你还不晓得那家有车。”

三人大笑。爱人出门,李巨所给茶杯重新倒上水。李卓群不客气地一口气喝完水。李巨所笑道:“你这那里是当领导的啊,分明是跑江湖赶路急的,来个驴饮。”两人再次爆出笑声。李巨所再倒茶水。这杯,李卓群放慢了速度,也是肚子需要减弱了的原因。李巨所爱人进屋说车子放在楼下。李卓群接过车钥匙和她道了扰,告别出门。楼下停着一辆崭新永久轻便车。车前围着十几个人。大家看到李卓群手里拿着钥匙下楼,有人惊道:“真是李书记要骑车?”

“李书记怎么骑自行车呢?县委司机呢?不是还有一辆小车吗?书记不坐谁坐?”

李卓群看到众人,高兴地和大家问好。有人问;“李书记,您这是要到哪里?怎么骑自行车?”

李卓群笑道:“没什么,出去转转。”说话间开了车锁,打起支架,和大家说声“再见”,上车离去。

大家回应“再见。”

李巨所刚下楼,喊道:“李书记,要是有什么需要,一定要打电话给我啊!”

李卓群遥遥地答应。一个中年人问:“李主任,李书记这是要到哪里啊?”

“去黄墩乡。”

“啊,那有四十多里路呢?他去干什么?走亲戚?”

“不是,是去黄墩乡高圩口村开座谈会。”

“这怎么行,县里不是有车吗?他这是公事,坐车是应该的,何况那么远?是不是司机放假了?”

“那辆车留着作为县里来人用的,轻易不动。”

“我说李主任啊,你们也太机械了。这大过年的那个领导还来县里?马子,你回家把我们家的本田开出来,送李书记去高圩口。不,还是我去。”说着排开人群,匆匆回家。

本田越野车在出城的路边追上李卓群,中年人下车拦住李卓群硬让李卓群上车。李卓群怎么也不干。两人僵持着,引来观看的人们。中年人向来人道:“各位,我叫侯正树,回家过年。这位就是我们县的李书记……”大家听说推自行车的年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书记,都上前问好,握手,反把侯正树丢到一边。侯正树高声道:“李书记要骑着自行车到四十里远的高圩口村开会,大家说我应不应该送送!”

大家听了,都说应该。有人埋怨李卓群不该不坐车。侯正树请大家帮帮忙,请李书记上车。大家听说,伸出手绑架似的将李卓群强行塞进本田里,关上车门,守候在门边防止李卓群下车。另外几个人帮着侯正树将永久搁到车顶,拿出绳子拴在车顶护栏上。车子在大家的珍重声里驶出。人们遥望远去的本田,不无感慨。有人说初二就下乡,真是勤政。有人道,我们县里干部都像他这样就好了。有人道,听说有些干部对他有意见,准备告他。

“那他一定是在告全县老百姓!这种人一定没有好下场!”

“他们敢!民心不可欺!”

“听说李书记马上要对干部动大手术!”

“好,早该这样了?要那么多干部干什么,整天正事不做,专门干那些糟事烂事。他们有几个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可是,他们毕竟都是官啊,关系网大得很深得很呢,搞不好真的要出事。”

“有我们在,没事!全县人民都支持他!那些官们有什么办法?”

“我们得想个办法保李书记。”

“您说,用什么办法保!”

“我们联络人,向市里省里写报告,说明情况和我们的想法。争取最多的人签名支持李书记。”大家异口同声赞同,就地蹲下商量具体的办法。

李卓群坐在车里,心里既感动又惶恐。惶恐的是他没有做多少事情,这些事情都是一个干部应该做的,应该是再正常不过了,却受到群众这般反常拥护。这说明我们的干部平时是何等失职!又有多少事等着我们这些干部去做?干部队伍的整顿决不能迟延,否则我们将会失去老百姓的拥护!他决定将征求意见的行动提前到正月初十。侯正树专心开着车子,生怕有一点闪失,没有和李卓群说话。李卓群经过一番盘算,廓清了思路,头脑里清爽了许多。看了看车内陈设,将兴趣集中到侯正树身上,问候师傅在哪里工作。侯正树放慢了车速道:“我是干个体的,在常州包工程。”

“哦,不简单!既自己发财,又为当地建设做贡献,还解决了许多农民工出路问题,利国利民啊!”

侯正树听了,突然停住车子。回头道:“李书记,你这话说得我很感动。你把我们这样人的作用和价值全说出来了!人们一听我是包工头,都怀疑我使用不正当手段揽工程,是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没有人这么评价我们,您是第一个!怪不得大家都喜欢您感激您!我回来听说了您的一些事,知道你是一个为民办事的好书记,没想到您用这样全新眼光看待我们,眼光又是这样犀利高远,又是这样善解人意!”抱起双拳向李卓群拱手。

李卓群笑呵呵道:“你言重了,你原来是干什么的?你的思想和语言是这样不凡!”

侯正树一把握住李卓群的手说:“李书记,我原来是县文化馆馆员,看不惯那些人的做派,好提些意见。领导们不喜欢,常给我穿小鞋。一气之下搞了留职停薪。这不一干就快十年了。如今也混出了一点人样,注册了一个建筑安装公司。”

李卓群兴趣盎然道:“哦,那太好了!你有没有想过要回县里来发展?”

“早有这个心愿了。谁不想建设家乡,非要背井离乡出去闯荡?可是,要在我们县里干,那些……”

“你是担心那些人来吃拿卡要,你放心,我们现在职能部门由单纯管理型转向服务型。要是你的企业在政策范围内行使,哪个部门没有服务好,或者动不正当的心眼,立即问责,绝不轻饶!更不要说来向你们搞吃拿卡要了,公安局和各职能单位要为你们保驾护航,银行要向你们倾斜!”

“好好,李书记我一定好好考虑你的话,我也可以联络其他人!”

“我们要在初六召开回乡在外发展的成功人士座谈会,你到时候参加!”

“一定一定,到时候,我还要动员一些人参加,可以吗?”

“欢迎欢迎!”

“咱走着!”回头,挂档,松开油门。车子欢快地绝尘而去。

车子在离高圩口两百来米的低洼路面熄了火,下车才知道,四个轮子被湿泥堵死。李卓群要去村里拿工具除泥。侯正树说他不知道拿什么工具,要一道去。两人刚刚要往村里走,路上走来好几班走亲戚的村民。有人认识李卓群,呼喊着上前问好。大家听说是李书记,年纪稍长的都赶过来和李卓群问好。年轻的没见过李卓群的,站在一旁笑望。李卓群很热烈地和每个人握手、祝好。特别和那些不认识又腼腆的年轻人更为热烈。很快所有人都被他的热情调动起来,路上成了欢乐的舞台。有人问:“李书记,车子怎么了?”

侯正树这才轮得上说话,告诉他们车轮叫泥巴陷住了,开不走。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埋怨候正树,你这个师傅是怎么搞的,开车也不注意,耽误了李书记。侯正树连连道说得是,批评得对,不该耽误李书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