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无尽的伤感与前行 - 海上晋国沉浮录 - 英雄立马起沙陀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80章无尽的伤感与前行

最关键的事情就是货币铸造和纸币发行的问题了。

马康远和中书省当时看到这个提案的时候,也知道重点和难点就在于此,一定会激烈争论的。二月初五,在第一次关于此事的朝会上。

田志明:“海山洲及南方均以贸易立国,自高祖以来,至今一百二十多年,贸易日渐发达。而往来贸易多以实物或金银铜铁折换,极为不便。尤其海山洲境内,还有海山洲与南方之贸易,尤其不灵便。因此,制造纸币,妥筹办法,极有必要。”

王洽林:“前朝卫国就曾用过、乾国也曾用过,虽说颇为灵便,但只是开始时段,越往后,随着越印越多,几成废纸。如今武国虽也用之,然只出不进,因此纸币之设断不可轻开。”

徐存升:“纸币便利贸易和商品流通,于国于民大有便利。武国已严格海禁,贸易于国不再重要,而我们四面环海,武国海禁,尤赖贸易,因此开纸币实属当务之急。如开纸币,每年贸易量必将翻倍,赋税亦可增收。”

张肃璟:“开纸币非不可,然制造、储存、使用、章程、兑换等都需要人员,目下海山洲能使用及懂使用之人员并不多,因此臣意缓行。”

苏景睿:“纸币便利于贸易,可设。只要府库有足额的实物和金银铜钱等硬通货,纸币可开,至于制造、储存和使用等,可在实践中一步步来,总能想到办法的。”

王洽林:“武王、文王时代也不曾用纸币,然仍能屹立海中,今日我之实力难道必须非开纸币而不能乎?”

田志明:“王大人之言不错,今日晋国之财赋足以自立。然开纸币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不能因其有弊端,就绝对抵触。敢问,任何事情有绝对的有百利而无一弊乎。武王时代,不开纸币,是因为海山洲刚从内陆辗转而来,为安定为取信于民,故不可轻开。文王时代,大多数时间与乾国贸易畅通,也不用如此,且两地距离便捷,快船五六日即可抵达对岸。而今日,南部与我距离较远,快船无七八日不可抵达,为节约时间,携带更多货物,纸币就更加便利,不可不设。”

王洽林:“经营南方已经耗费大量财赋,再开纸币,再设衙门,再用制造等等,无不靡费。”

田志明:“试问天下办哪件事不靡费啊?如不靡费,海山洲和南方或许还在土人时代。办这些事情,利国利民,舍小本而谋大利,怎么能说是靡费。难道天天开科取士,找些只会之乎者也高谈阔论的人供起来,就不是靡费吗?”

田志明的话已经是公认对王洽林的不满,就差直接说他了。

王洽林:“圣人之道,纲常伦理,怎能让你这样曲意理解,而且讥讽读书人。”

张泽昌:“王大人息怒,田大人的意思是说那些高谈阔论之人,您是大儒,还是参知政事,与他们自然不同。”

之后众人还进行了一番议论,但是主要是田志明、徐存升和王洽林等人的争辩。田志明、徐存升主张在晋国范围内全面铺开进行,王洽林是坚决反对。赵佳威、张轩达则完全不作声,与他们基本无关。苏景睿、张泽昌则基本上支持田志明、徐存升的主张,但认为在晋国全面铺开有难度,主张谨慎行事。马荣仁、袁宪明则默不作声,实际上是观望。杜振明、马康岩也不说话,只是偶尔打打圆场。

为什么王洽林要始终反对呢,而且他的反对力量实际很薄弱,但任何人都不能不轻视他。从文永八年王洽林掌管礼部到二十五年,已经长达十七年,颇有功绩。而且王洽林虽然日趋保守,不像在东兴、宁阳府任上有魄力,但是在个人品行、操守上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学识渊博、通晓典籍,又是从武国那面以现任官的身份过来的,这都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另外,礼部、学务司和地方掌管学务教化的人不少与王洽林有着不一般的联系,因此虽然他常常是一个人反对,但实际上他能影响的人是很不少的,如果造成舆论压力,也是不好办的。

袁宪明内心也是赞成田志明开设纸币的,他的主张与苏景睿、张泽昌的类似,不主张全面铺开,主张渐进而行。他虽然支持,但是王洽林与他无论公私情谊,均非同一般。加上王洽林如今是首席参知政事,他不能也拉不下面子来与王洽林对着干,只能是默不作声。

之后二月份,又多次就此事展开争议,但双方谁都互不相让。

二月底,田志明因为此事持续一个月而未定下,与徐存升在同顺楼一起吃饭的时候十分不爽,还骂了几句王洽林。这时候,范希纯发现了二人,赶忙进去道:“下官范希纯见过徐大人、田大人。”

徐存升:“希纯啊,来来来,快进来。”

范希纯见田志明不高兴,知道估计是因为纸币的发行事情,就说:“田大人,是不是纸币之事让您还闷闷不乐啊。”

田志明:“除此还有什么啊。”

徐存升:“希纯,你有什么办法啊。”

范希纯:“两位都没有什么办法,属下能有什么办法。”

田志明:“这里没有外人,你不妨直说。”

范希纯:“王大人是主要的反对者,只要他不再坚持,就好说。另外两位大人也不妨略微让一步。全面铺开确实有难度,不妨先找个地方试一试,待出了成绩再说,这样就更有充分的理由了。如此,基本支出此事的苏景睿、张泽昌也就能加入两位的行列之中了。”

田志明:“我不是没有想到这个法子,主要是我担心一让,王洽林会以为我退缩,得寸进尺,让我彻底放弃此议。”

范希纯:“我觉得如果要彻底放弃,中书省就会驳回,晋公也不会就此事一个月之内开议数次了。”

徐存升:“放弃是不大可能的,但实施确实难度不小。”

田志明:“我可以退一步,先在几个地方试行。”

范希纯:“属下还有一个办法,不知可讲否。”

徐存升、田志明:“说,但说无妨。”

范希纯:“朝堂上,就退为先试行,然后待出成效后施行。另外在争取试行的期间,可以暗中让一些商号和地方官府联合起来做出个样子,等做出些成绩,然后拿上来说,就可以了。”

徐存升:“好办法。”

田志明:“可行。不过先在哪里合适呢。”

三人确实都在思考哪里可以先开个口子,突然田志明一拍大腿说:“我有办法了,让通远州去试。那里相对偏远,但贸易也有不少,而且高山阻隔,实际上最需要流通的便于携带的钱币。”

徐存升:“好是好,不过通远州敢不敢呢。”

田志明:“我去找裴文玄,他刚卸任通远州,但说话还是管用的。他学务司盖房子建学舍,不都得我给他办,我和他去说。不过此事还有个麻烦,那就是通远州并非太富庶的地方,发纸币,我只能是竭尽全力让官府出面印制发行,但管理和准备的钱,抵押等,万一做赔了,他可是负担不起的。你们谁能找人先替他垫付一下。”

徐存升:“此事我来办。让他们去做,我会给他调拨一部分经费,或者可以让他紧急动用一些款子。另外,希纯啊,你弟弟也是官商,让他帮帮忙如何啊。对了,你弟弟现在在吗,让他过来一趟。”

范希纯:“舍弟正在,我这就请他过来。”

不一会儿,范希纯兄弟都来了,范希礼见过徐存升、田志明。

徐存升也不多说废话,直截了当说:“范掌柜,直接说吧。这是个大买卖,但也有天大的风险。田大人和我筹划发行纸币,便利商品流通,但目下全面铺开不容易,要找个不碍事儿的地方试试,就在通远州一带。你知道,那儿相对而言不太富庶,但也因此更需要纸币。我们让官府出面印制,在民间流通。当然,发行要有准备金的,还得做好万一失败的可能。官府能承担的钱是有限的,所以需要你们筹措一部分资金。”

田志明:“此事有风险但也有大利润,你们可是想好了。”

范希礼:“能为二位大人效力,不甚荣幸。”

徐存升:“好,有什么我让希纯告知你,而且如果成了,你还得去通远州跑一趟。”

田志明:“另外此事绝对保密,如果出了事儿,我们怕也爱莫能助。”

范希礼:“小民明白。”

三月二日,徐存升、田志明亲自去裴文玄家中,找他商议此事。原以为裴文玄会推脱或者打官腔,但是没想到裴文玄答应的十分痛快,他说:“通远州与宁安府、宁阳府虽说不远,但大山阻隔,确实来往不便。那里的山货其实很有市场,就是卖不出去,一方面是因为路,这几年路好多了,而且万一不能还能海运,但路途艰险,买卖东西,小了不挣钱,卖出去了又怕带那么多钱不安全,难啊。所以,那里真需要纸币。”

徐存升:“裴兄,那就麻烦你给通远州打个招呼,这没问题吧。”

裴文玄:“这没事儿,我明日就给曹子振写信,发出去。他是我提起来的,会买我的面子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