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安于现状
安宁二十五年底,马康远一行返回海山洲。
祖父母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这让他的哥哥也为之嫉妒。不仅是哥哥,就是他的父亲马海晋表面看起来没什么,但内心也有些情绪。不过再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儿子。
马海晋、马康飞对马康远的忧心和嫉妒不是没有道理的。
马康远不是一个人回来,他除了有一个乾国宗室公主的妻子及儿子外,还有部曲、属下及自己出任万户府管军的将士,总计约万人左右。而且还有乾国皇帝正式授封的安国公的头衔。在名义上可是仅次于马康远的。另外还有实职的安海行省平章政事,仅次于马康远和马海晋。
马康远返回海山洲后,非常聪明的上缴了兵权。一年的时间里,就是和妻子、儿女在一起。除了父亲和祖父询问他有关在乾国境内的见闻和经过江海行省所见所闻之外,就呆在家里,闭门不出。而他的二十八将也全部被养在自己的府中,专司保卫之能。
马康远之所以这样,是为了避免父亲和大哥生疑。而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度过了安宁二十六年这最危险的一年。
安宁二十六年底,马海阳等返回海山洲。而在他出征的年月里,海山洲内部在马海晋、于宁清等人的治理下,安安稳稳,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变动,偶尔有些小灾小乱那也是在所难免的,但都对大局毫无影响。
马海阳的反击虽然失败了,不过造成了一种忠心于乾国的声势,而乾国皇帝在知道后也非常满意,在海山洲的安宁二十六年春季特下诏马宪永由海山王改为安定王,颁金印螭钮,东南诸路宣慰招讨使,其余职爵如故;马海晋为安海行省左丞相、荣国公、骠骑卫上将军;马康远为安海行省平章政事、资德大夫、安国公、管军万户如故。
朝廷的意思很明确,让马宪永家族作为东南的支柱,至少能在朱彰标的后方给他添乱,起码有牵制的作用。
而这道旨意,也是马康远返回前,由马康远带回来的。看来朝廷早有打算了,只不过事后才说,但是没什么实际意义。
乾国皇帝的加封褒奖虽然只具有象征意义,但是仍然让马宪永、马海晋、马康远父子祖孙三代人一时间尤其是马宪永颇为振奋。乾国虽然是北狄之人建立的政权,但是在有些时候还是颇为大度的,至少在表示诚意之后还是很慷慨的。可是马海晋对儿子在爵位上与自己平级,是有所不满的。
安宁二十五年八月十九日,原参知政事李绍晏因病去世,年八十二岁。追赠中书令,太保。
安宁二十五年九月十日,原怀康州知州、户部官徐显庆因病去世,年九十五岁,追赠中书侍郎。
安宁二十六年三月十九日,原中书令裴孝信因病去世,年八十一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太保。
安宁二十六年六月五日,原参知政事兼刑部官韦元政因病去世,年八十二岁,追赠中书令。
安宁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一日,原中书令裴孝安的妻子孙敏薇因病去世,年七十九岁,追赠一品诰命夫人。
安宁二十七年的正月,谁都没有心情过年。战事的不顺利是一方面,另外就是崔宁政、马宪英的病情都日渐加重。
安宁二十六年整整一年,崔宁政、马宪英就基本是在病床上度过的。这年底正月,崔宁政突然有所好转,能下地了,饮食也有所增加,众人都很高兴,但是马宪永觉得这反而更加危险,认为是回光返照。派人轮流守候,不要让他太激动,务必平常以对。马宪永、张铭静也前去看他,其实这也是最后的几次见面了。
正月二十五日,马宪永夫妻和马海晋都前去探望。这一天,马宪永和崔宁政聊了许多,他们回想了当年一起征战和在中书省共事的时光,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如今俱往矣了。
在离别的时候,马宪永十分的不舍和伤感,虽然这一天崔宁政看起来还可以,但注定这样的时间不会有多少了。
二月初,马宪永再去看望,崔宁政这次已经说话都艰难了。马宪英虽然很镇定,勉强在人的搀扶下起身,但也是步履艰难。
二月二十日,原中书令兼枢密使崔宁政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七岁。马宪永悲痛万分,追赠太傅,卫国公,太尉,谥号文襄。
崔宁政去世后,中书令崔锦贤守孝,他已经无心政务了,这两年他实际上本来已经不管事了,顺势以守孝为名提出卸任。经过一番慰留后,三月中旬,马海晋给崔锦贤加少傅衔致仕。
崔锦贤致仕后,中书令的人选本该由杜辰皓接任,但杜辰皓知道马海晋更喜欢和信任于宁清,极力推荐于宁清接任。
三月二十五日,马海晋下令:
参知政事兼吏部官于宁清出任中书令;
参知政事兼枢密副使杜辰皓加少保衔,光禄大夫,参与事务,免去参知政事,留任枢密副使。
安宁二十七年三月底,这样新的中书六部人员出炉:
中书令:于宁清
枢密使:韦昊英
枢密副使:杜辰皓
同知枢密院事:田晓敬
参知政事:赵康弘、张浩博、宗元炳、田晓敬
六部官:吏部官于宁清(兼)、兵部官宗元炳(兼)、
户部官赵康弘(兼)、刑部官曹友渊、
工部官张浩博(兼)、礼部官王昱功
安宁二十七年五月初,马海晋得到宁西传过来的消息。到四月初,朱彰标部平定整个海西行省,陈定安被俘虏,但对乾国忠贞不屈,和儿子一起被杀。而整个海西行省的高级官员中,还有两个路级总管的乾国人和汉人也坚贞不屈,恪守臣节,最后被杀,当地人称之为“海西五忠”。而海西行省平定后,广南地方的何真奉主动投降了朱彰标,被委以重任。
就在朱彰标平定海西行省前后,海西行省一些对朱彰标不满和不愿为其效忠的人不少连营东走,经海路抵达海山洲。从去年十二月就已经开始了,到今年二月开始逐渐增多。而逃亡的人中有普通人,也有读书人,还有中小地主,以及乾国之前的中低级官吏和将校,也有一些高门大户。
而在安宁二十七年二月,朱彰标在建江府正式称帝,国号为大武,年号为弘文。同时朱彰标开始派兵北上讨伐乾国,主攻方向是河江行省扩廓保的地盘。而南方的广大地盘也也不下十数万留守部队。
朱彰标北伐,无疑为海山洲提供了一个好的和安全的生存条件。朱彰标对安海行省的态度表面依然是不冷不热,内心憎恨。在自己的地盘内是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对于朱彰标的这些措施和举动,马海晋在六月初召集众人商议。既然朱彰标无意东进,那么海山洲也不做任何行动。不过在明面上,马海晋仍然以乾国的忠臣自居,拒不承认朱彰标的武国政权,对其进行口诛笔伐。但是不做武力行动,但其他小规模的行动则未必。乾国东南境内如果有不满朱彰标势力的人要出逃,如果逃到海面和邻近岛屿上,海山洲将全部接纳,主要安置在宁西,然后转运到光宁、兴北等地进行安置。海山洲要吸引人口和技术,但是马海晋、于宁清要求不能打着海山洲和乾国安海行省的名义,只能是以民间的旗号。同时让兴北、光宁县和宁安府做好划拨一些田土的准备,来安置可能到来的人员。
要招抚技术和人口,就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和渗透,也要打点地方官员,这都是必须的。为此,马海晋、于宁清派苏牧和一个读书人刘海屏带领十余外人先行前往福兴府,视情而定。
马康远从安宁二十七年开始协助父亲、祖父处理政务,但是在许多方面上与父亲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且遭到了哥哥的反对或者暗中抵制。为此,在六月初,他决定向父亲提出出镇昌宁州,监视武国的下一步行动,而实际上是希望离开海山洲朝中的纷扰。
马海晋思索了没几天就同意了。
安宁二十七年六月十日,马海晋下令马康远为判昌宁州,节制昌宁州等地军务,大小官吏悉听节制,加安北军节度使衔。
十五日,马康远便收拾好行礼和顺义公主及自己的五千军队与另一位亲信将领狄羯族的哈布素、德里康以及刘希曜的弟弟刘希昌等一同北上,妻子王语蓉、侍女沈萍留在海山洲照顾儿女。
亲信何宗信、旭德利及二十八将的小部分人及家属也都留在海山洲,让他们保护王语蓉及儿女和家人。马康远特别告知王语蓉,如遇危机或者难题,不要轻易和任何人说,直接去找马宪永、张铭静,或者是去找马丹丹。另外无事不要出门,安安心心在家,约束好这些人。
马康远让妻子有事找马宪永夫妻或者马丹丹,是因为马康远认为自己的父兄对自己有芥蒂,而祖父母素来疼爱他,而且他们也想了解北方的形势,马宪永也需要他们,而且留下这些人,也方便和马康远联系。
六月二十日,苏牧、刘海屏等十余人抵达岚山岛,然后进入福兴府。他们去了福兴府后,没有急匆匆的去寻找人群,而是以客商的名义一路旅行和观望,然后寻找合适的地方。就这样转来转去,持续了约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个多月里,他们发现朱彰标的手下军人多,文人能治理地方的不多,主要还是沿用原有的人员,但是这些人普遍没有什么激情。经过打听后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朱彰标对读书人信奉的孔孟十分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故而读书人及靠读书做官的人以及乡绅们都十分害怕和紧张。
八月初,苏牧等人在郊外农田闲逛的时候,经过了一个中等乡绅家中,向他们讨了一些水米来充饥。刘海屏是读书人,看见这个乡绅颇为斯文,约有四十多岁,就主动与之攀谈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