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北移之争
安宁十九年底,因为杜宽的去世,马海晋等人都没有返回怀远府和宁阳府。这就是说马宪永夫妻要独自在文宁宫过年,除了他们外,崔宁政、马宪英也在文宁宫陪伴马宪永。
马宪永夫妻虽然上年下半年没有过问任何事务,但也知道马海晋和崔锦贤、马海阳为了行省府城放在哪儿进行了诸多的角力,因此他们知道安宁二十年的正月,他们都将很忙碌。
果不然,虽然马海晋、马海阳、崔锦贤都不能陪父母,却都派亲信或者子女给父母进献礼物,甚至是父母手下的仆人他们都格外的关照,单独备礼,目的很明显,就是希望自己的父母能支持自己的意见。
正月里,马海阳派自己的亲信前往怀远和宁阳,给各种人送礼,包括马宪永身边最重要的几个人,如马丹丹、苏玄涛、费宏度、裴智阳。希望以他们的能力在马宪永身边吹风,只要马宪永不说话,马海阳知道马海晋的北移计划就很难完成,至少会被阻止。崔锦贤也在做同样的事儿。
张浩博刚刚出任刑部官,忙着熟悉刑部事务,但也知道斗争已经日益明显,他真不想这个时候接这个位子,但命令已下不接还不能。正月里就派人给父亲张铭海送信,希望父亲张铭海能告知马宪永夫妻的真正想法。张铭海生性幽默风趣,已经不问事务多年,但这是关系儿子的大事,他不能不关心。他是最了解姐姐和姐夫的人了,他知道姐姐、姐夫肯定是同意北移的,马文慧当年都有这个心思。他写了几句简短的话派人交给了儿子,很明确的告诉儿子要支持马海晋,这样就不会有问题。
而崔宁政、马宪英的态度最为复杂,尤其是马宪英。崔宁政看到儿子能够继承自己为相光宗耀祖,是很高兴的,也希望儿子能够更有出息,但是他也知道儿子如果一味顶着马海晋干的危险,可是他又觉得不会有多大危险,所以是模棱两可的态度。而马宪英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想法,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弟弟,都是至亲之人。北移他是最清楚的人之一,但事关儿子和外甥,还牵扯到弟弟马宪永,她也是十分为难,不过她太知道马宪永的内心想法了,他更清楚北移是马宪永一直的打算,她让崔宁政给儿子带话,适可而止。可崔宁政就是不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实际上是观望。
二月十日,马海晋召集众人议事,这次他彻底摊开了。
马海晋:“安海行省不算昌宁州的话,东西近四百里,南北八百余里,而宁安府位置偏南,不适宜久居,宜向北迁移为妥。我决议今年开始讲省府北移到怀远,两到三年内完成。”
马海晋话音刚落,弟弟马海阳就开口了。
马海阳:“自祖父和诸多元老打下这片土地以来,宁安府就是我们的核心,如今已经八十多年了,这里士庶生灵占据全省的三分之一还多,不可贸然迁移。另外功臣勋贵和诸多富商及财富大多在此,万不可随意迁移。”
崔锦贤:“自古道治国理政宜静不宜动,尤其是府城北移这样的大事,万不可草率而行。还是按照祖制和定律遵循为上,祖制不可废啊。”
崔锦贤的话很简单,但搬出了祖制,众人很难开口。不过于宁清发现了漏洞。
于宁清:“治国理政宜静不宜动是相对而言,而且这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方针,如今天下大乱,怎能如此啊。如果宜静不宜动的话,我们到现在还是江海行省的东道而不是行省。另外祖制,何为祖制且祖制从何而来,祖制也是祖先辛苦拼搏而来,不是宜静不宜动而来。”
于宁清的话句句在理,崔锦贤说不过于宁清,于宁清的话得到了于卓嘉、林文昂、张浩博的明确支持。
于宁清还说:“祖制是要遵守的,但此一时彼一时。另外安海行省据臣所知还没有祖制一说吧,先晋公也没有确立过祖制啊。”
张浩博:“宁安府虽然繁华,但是发展空间有限,不如北部。将宁安府过剩的人口和财富转移到北面,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北移并无不可。”
赵康弘:“宁安府离海过近而距离中北方向太远,一旦宁西有事势必危机宁安府,因此适当北移是必要的。而且财富不能只集中于一个地方,宜分散安置,狡兔三窟为宜。”
韦昊英看着这些人说,一句也不说。后来马海晋问他,他才开口。
韦昊英:“臣是武将出身,不通政务。从兵法和地形上来看,宁西距离宁安府最近,是宁安府也是我们的西大门,宁安府在宁西背后,可以顺利支援宁西,而如果北移,那么宁西有险的话,如何支援将是一个考虑的问题。”
韦昊英的话得到了崔锦贤、马海阳的支持,但是意思也很明确,如果能确保宁西的防御,他是不反对北移的。
于宁清针对韦昊英的说法说:“韦大人所虑自然在理,不过就目下而言,西道与我和睦,且西道沿海岛屿尚且都在我之控制下,可为宁西之屏障,宁西可无虑。且北移怀远府,从怀远府之光化县距离宁西的距离也不比宁安府远多少,是没有多少问题的。而且怀远府地处两府之中,可以便于接应,因此北移并无不可也确实可行,对防御不至有多少损害。”
于宁清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支持,韦昊英也没有什么意见,但是崔锦贤、马海阳依然执意反对。
当天的争执就这样结束了,兵部官宗元炳并没有表态,他不表态就是对马海晋的支持,他论资历、口才和军功都不如这些人,不表态就是表态,表态反而会被崔锦贤、马海阳抓住漏洞。但是随后几天里,双方依然在争执,理由基本也差不多。很明显,如果动嘴的话,崔锦贤、马海阳是说不过以文官出身为主的于宁清、于卓嘉等人的。
马海晋对于争执并不担心,也可以直接下令迁移,但是崔锦贤毕竟是中书令,马海阳是副贰,而且两人在军中有不少故旧,加上韦昊英的态度不明朗,他不能草率行事,另外如果北移,许多官员及家属也得跟着走,这将是一个麻烦,所以他不能不谨慎行事。
马海晋的担心,崔锦贤、马海阳当然明白,于是从二月中旬开始,他们将反对的理由主要放在了远距离搬迁,转运困难影响政务方面,而且策动一些人联名反对,身为吏部官的于宁清和礼部官的于卓嘉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本压也压不住,又不能动用军队,其实这个时候他们怕也调不动军队。不过几个做的过火的带头的,则被林文昂直接锁拿押往刑部关押,也总算是暂时稳定了局面,避免进一步的混乱。
三月开始,崔锦贤、马海阳多次在府中商议,希望全力阻止马海晋北移。他们反对北移主要是离开了豪门大户和勋贵集团支持的宁安府,去怀远府将削弱他们的势力。马海阳还拟订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计划,如果马海晋能够同意劝说那么就作罢。如果马海晋不听,就发动兵谏,让一些支持他们的军人生出些事儿来,让马海晋放弃。如果马海晋还不听,就假传马宪永的命令,逼迫马海晋放弃。对于前两者,崔锦贤无异议,但对于假传马宪永的命令,崔锦贤觉得要慎重,马海阳口头答应,但实际不以为然。
从三月开始到九月,马海晋一方面与崔锦贤、马海阳虚与委蛇进行周旋,另外就是让于宁清、于卓嘉对文人士子和普通官僚甚至是富商大户对话,答应了能答应他们的一切要求。主要是减少日后勋贵任职比例,提高寒门和文人任职比例和级别。保留他们在宁安府的资产,他们可以变卖宁安府的资产,在宁阳府、怀远附近或者其余地方另置产业。答应他们的亲属可在兴南县、光化县、远南等地垦殖兴业。
王弘博之子王永昌是高门大户的最大代表之一,王永昌做过参知政事,而且王永昌的子侄辈不少已经经商,是不想放弃的。但是马宪永对王永昌的亲家吕家的经营发展有过帮助,如果不是马宪永,王永昌的儿媳妇吕紫梦的哥哥吕亮卿家族不会发展成为海山洲与李绍邦比肩的大商人。于宁清、于卓嘉通过吕亮卿做通了许多富商大户的工作,他们都同意北移,吕家还带头捐出一些产业充作赋税和府库之用。于宁清答应给他褒奖,经过马海晋同意后,给吕亮卿从三品的虚衔。吕家带头,其余宁安府的大户都不再反对。
半年多的时间里,崔锦贤、马海阳等人见不仅没有劝动马海晋,反而支持自己的高门大户都答应支持马海晋。原来持支持他们态度的学务司副使王峰睿也变的中立了,而中立态度的田晓敬、曹友松、曹友渊也纷纷转向。崔锦贤、马海阳不得不铤而走险。
十月初,在韦昊英不表态的情况下,已经划入殿前军摧锋军的原雄虎军三千狄羯军人中的一部分在华别鲁的率领下向宁安宫发难,幸而殿前都指挥使苏牧处置果断,将其余狄羯军全部隔离控制,华别鲁见孤掌难鸣,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弟兄,就率军撤回。
此事过后,马海晋下令任何人无令不得擅自进入宁安宫和兴宁宫,并授予王睿渊、郭壮平、安大壮、段进光以权力,如果有人未经许可擅闯,一律锁拿。这样原本以勋贵子弟和姻亲身份能够比较自由出入宫禁的崔锦贤、马海阳就失去了进入宫廷的相对自由的权力。
此事也让马海晋觉得对自己威胁最大的会是自己的弟弟。十月中旬强行下令杜辰皓起复,以杜辰皓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马海阳对杜辰皓起复,十分不满,而且还兼同知枢密院事,这样杜辰皓在四位参知政事里就成了第二位,仅次于马海阳,于卓嘉、于宁清次之。而四人当中,只有马海阳坚决反对北移。
而远在文宁宫的马宪永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是王睿渊等人都时刻密报宁安府的各种动态。马宪永对儿子的处理是很是欣赏的,但也知道两个儿子势必要有更进一步的动作。十月中旬,马宪永将马海宁从东兴召回,让他带着自己的手令由裴智阳率军护送于十月二十五日出发前往宁安府。让他们在进入宁安府后,调集宁安府北部的驻军向府城集结,由杜孝瑞节制。而对于马海阳的处置,马宪永决定由马海晋发落。
十月二十五日,马海宁、裴智阳出发,十一月二日,来到了光化县,杜孝瑞已经得到了命令,在光化县等候,并调集了一千军队和抽调而来的刀弩手共计三千人南下。
十一月二日,马海宁、裴智阳、杜孝瑞继续南下,十一月五日,抵达宁安府境内,开始调兵。
十一月七日,马海阳觉得情势越来越不对,伪造了马宪永的手令,大意是让马海晋返回文宁宫商议昌宁州事务。
马海阳当夜以紧急事务请求马海晋接见,得到了同意。
进去后,马海阳拿出了伪造的马宪永的手令,不得不说,马海阳的伪造十分逼真,马海晋都信以为真,但是马海晋还是不敢轻信。说要在十一月十日启程,可马海晋执意不同意。两人一时闹的很僵。
马海晋最后说:“你是不是要挟持我啊,那你来。”
马海阳:“臣弟不敢,只是希望大哥遵父亲命令。”
马海晋:“我怀疑这是假的。”
正在二人僵持而且可能一触即发的时候,王睿渊报告说马海宁、裴智阳来了,马海晋让进来。
马海宁进来后看到两个哥哥四目相对,表情严肃,也感觉到了不对劲。说“大哥、二哥,大半夜的这是干嘛呀。”
马海阳:“老三,你来干什么。”
马海宁:“找你们玩儿啊。”
马海宁总是这样,马海晋说:“你什么事儿,父亲有什么命令。”
马海宁:“哈哈,还是大哥聪明,父亲让我给你们的,你们看吧。”
随即拿出了马宪永的手令,大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