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土蛮寇边,大战起(下)
就在三天后李如松在宣府接到圣旨,请了尚方宝剑。最后李如松也毫不客气大马金刀的开始发布命令,那宣府城的监军御史还有太监也值得在人家身下当个受气的小媳妇般,不敢多说半句话,谁叫这李家大郎也忒受圣上宠信呢…不过,好消息随着圣旨仿佛接二连三的给李如松报喜,接完圣旨后第一件喜事就是马木哈部在满五的征召下,集齐三千骑兵且都是部落里的青壮主力。当然,对于生活在关外草原的兀良哈后人来说,当年自己祖先凭借战功得到大明朝赐予的爵位和金钱可是对这群马木哈部落族人来说有着致命的诱惑,所以满五稍加鼓动一群蒙古人和一个汉人头领的目的都达成一致——金钱、地位、爵位;于是乎,满五很容易的在第二天就按照宜家出一丁的规矩集齐三千骑兵,当然蒙古人是全民皆兵,家中的弯刀、弓箭那是常备家伙就连马匹也不用担心蒙古家庭中谁没有个放牧用的马匹不是,于是第二天满五就带着“东拼西凑”的三千蒙古轻骑兵来到宣府城下集合,这下可喜坏了李如松,本来刚刚圣旨都没焐热乎呢,满五就来了一个众望所归的戏码,由此李如松在众人眼中的威望也更上一层楼,指挥作战也能指挥如臂。
而第二家喜事,就在李如松刚刚热情的接待满五的同时,探马来报土蛮部已经行进至长城大安口和龙井关以外百里突然驻扎休整起来。
这一喜讯可是砸晕了李如松,运气来了真是神仙都挡不住,原本若是这土蛮部的大汗能但凡如也先、俺答汗之流率领铁骑长驱直入打明朝一个措手不及直入京师即使最后被打退也能叫人重视一番,这样一来李如松反倒是措手不及疲于应付。
哪知这土蛮部大汗算是一大不如一代,蒙古人的看家本领算是被这些不肖子孙给丢的一干二净,骑兵的运用或许只得用在平时放牧的水平了吧。八都鲁特下令休整反而正是要了他们的老命,这二十万人看似虽多,但这里正规军也不过十万人还是那种从部落里征召来的牧民,再者说蒙古人的习惯都是全民皆兵,所以单兵素质上却不敢恭维。
而剩下的十万人却是各家的家主一起随军杀来,这就是游牧民族的特点——一有战事全家出动,战争就等于是迁徙。
所以说这种从各个下属部落拼凑在一起再加上主帅昏庸且装备士气低落,李如松综上判断脸色对这吓唬人的“二十万大军”更是充满鄙夷之色了;不用多说,李如松盘算着就光用宣府骑兵和他的家丁骑兵没准就能冲散敌军。
念及此,李如松当即下令道:“传令宣大和蓟镇各处步兵进入各个隘口严防死守不得放过一个敌军过长城!传令急调天津镇骑兵和保定卫所五千步兵入宣府增援!传令粮草军械限令在一日内调度完成!传令…..”
数到命令,大家都不敢怠慢,全都是大声称诺而去。而此时一旁的监军太监蔡英德公公有些疑惑的问道:“额….总督大人,你看这天津镇似乎乃是北海王的护卫,这贸然调离恐怕…”
“诶~~蔡公公你和北海王都是老相识了,你认为他会计较咱们这群老战友的请求吗?老战友有难,难道咱们的北海王殿下会袖手旁观?别开玩笑了。自从天津镇回来后,就没打过什么大仗,咱这是帮他的部下松松筋骨可是为他好哇!”
蔡英德一翻白眼说道:“好吧~~你牛,这理由咱家真是佩服….”
“好了,诸位若是没什么异议,就这么定了!为了拖住天津和保定的援军到来,本将决议亲帅宣府骑兵八千、大同骑兵八千和家丁骑兵三千还有马木哈部三千共两万余骑,赶赴大安口和龙井关前拖住土蛮部,待援军到来时,请蔡公公告诉援军不必休整立即赶赴战场进行支援!”
“这….总督大人安排却是井井有条,只不过你是军中主将如今又轻率而为以身犯险,万一有什么差错可该如何是好?到时候总督您一死了之却辜负陛下信任,这恐怕有点儿….”蔡公公知道李如松的老毛病又犯了,随即只得用自己的监军权利规劝他一二,反正听不听在人家,听了是好事,不听劝阻死掉了也赖不着自己身上。
李如松一个蔡英德是怕他有失,当即满脸傲气的说道“这又何妨?还请监军放心吧,本官大小百余战无不是身先士卒率突骑猛攻敌阵方可获胜,所以别看长城外面的土蛮人有二十万人,其实在本官看来无非都是些土鸡瓦狗罢了,若是三百年前的蒙古人本官或许会重视一二,但如今呵呵…”
蔡英德见李如松把话说到这份上众人也不在劝阻,像是那些兵备道或是御史文官也不见得对这些武夫有多真诚,只是面子上浅尝辄止劝一句就完了,要比起来蔡公公这一番真诚的劝说反倒是更得人心。
………….
随着李如松率部出击的同时,其实不用李如松多虑援军估计早就接到诏书了,毕竟万历帝和麾下的大臣们又不是崇祯朝那般毫无作为。
由于天津离着京师近勤王诏书很快就送到天津镇的总兵府,其实“现任”天津总兵张元功就在京师府邸内,按照程序直接召集张元功前去聚兵即可,但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潜规则这东西说破了就不是潜规则了,最后闹得大家都尴尬。所以朱翊钧也就没有找现任的天津总兵反而直接将勤王诏书发往还赖在天津不走的北海郡王殿下,一处荒唐而又滑稽的画卷跃然纸上。不过这就是政治,荒唐的政治至少比恶心、黑暗、肮脏的政治要好得多吧。
从台湾回到天津准备在家过年以弥补对家人亏欠的朱以歌,还未享受多大会儿的天伦之乐就被一阵如催命般的马蹄声打断,朱以歌再次抛下幽怨的二位王妃和满脸不高兴的两个小家伙,担当起男人的责任前往男人应该身处的位置.
朱以歌一听说有边关六百里加急不敢耽搁连忙快步赶到总兵府前堂,上来就对刚刚喝口水喘口气的传令兵问道:“边关到底出什么事情?”
“见过王爷千岁.”
朱以歌连忙止住众人的行礼,那名传令兵禀报道:“启禀王爷,土蛮部大起二十万众寇边宣府,现在宣大总督李总督正在前线抵抗,陛下特此发诏书谕令天津镇前往宣府支援作战”
朱以歌一听对手是土蛮部,当即愣在那里眼神中充满疑惑。朱以歌对这个“鼎鼎大名”的土蛮部可是闻名已久,在后世由于朱以歌喜欢明史尤其是万历朝的历史,所以对于能害死李如松大将军的真凶是闻名遐迩,一直以为土蛮一看名字就是个矮矬穷的小部落,但朱以歌上网一查可是吓一跳,原来土蛮只是明朝的称呼,这个部落真正流传到后世的称呼应该叫做察哈尔部,身份最贵至极乃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相当于蒙古人的“朝廷”。
此时朱以歌有些闹不明白了,虽说知道原本李如松最后的命运若是不加干涉必然会丧命于土蛮之手,但也不可能如此快吧按照原来的剧本那要至少还有三年的时间呢,而且地点也不对。一切的一切令朱以歌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纠结半天的朱以歌也不多想了,反正历史都改变成不成样子了,再多改变些又何妨!于是朱以歌心一横心道:“刚好自己的线膛炮和线膛枪限量出产一些而自己的亲兵营扩充至三千,一个冬天过去也刚好适应了新装备的线膛火器战法,即使李如松真躲不过去宿命那倒不如带着这一群划时代的精兵横扫那一切宿命,穿越者不正是为了扫平之前不公的宿命吗?”
想到做到,朱以歌抬头对那名传令兵正色道:“本王管不了那么多了!军情紧急,本王亲自随天津镇副总兵刘以生带队出发!发兵一万即日启程!”
“诺!王爷高义~~~”
不理会儿众人的恭维,朱以歌风一般的窜了出去到了门口叫门房前去通知尚在天津的刘以生和王辅前来议事.
不一会儿,刘以生和王辅就赶到,还是刘以生那爽朗的笑容先到耳旁:“哈哈!二哥!听说咱又有大仗可打啦?”
朱以歌一见是刘以生当即笑骂道:“你这身皮肉是一天不打仗就是痒痒难受不是!”
刘以生嘿嘿一笑道:“二哥,您快别逗弄咱了,快快说来,到底是哪里打仗用征调咱们?”
请...您....收藏_6_9_书_吧(六//九//书//吧)
王辅在一旁也说道:“是呀,殿下。属下正处理政事,就被殿下您急匆匆的派人叫来,难道哪里有大战发生?”
“哈哈!不瞒你们,刚刚陛下发来勤王诏书上说土蛮率部二十万寇边宣府,现在估计李如松将军已经和人接火了,军情紧急特来急调咱们前去支援。”朱以歌哈哈一笑仿佛这二十万是土鸡瓦狗般说道。
不过这一豪爽的态度可是吓坏了前来报信的小兵,不光刘以生兴奋的哇哇直叫,就连身为“文人”的王辅都兴致高昂的拍案叫好!在这名可怜的小兵眼里这群人简直就是如古时候秦人那种疯子一般——闻战而喜!
很快,朱以歌就紧急商议好出兵议程,首先这次出征必带的是三千名朱以歌的亲兵营,这三千亲兵乃是从各个卫中在以五百老亲卫为底子用线膛米涅枪和线膛野战炮武装起来的接近后世十九世纪初的准现代化军队更何况刚好经过整个冬天的合练整训就连远征台湾朱以歌都舍不得出动这支“宝贝”其威力自然不可小觑;剩下的名额被骑兵营两千名和各个卫中抽调出的精锐兵力五千加上朱以歌的亲卫刚好凑足一万。早晨接到的报信晚上动员一阵后大军就快速出发,由于天津镇基本达到骡马化,即使步兵也有一个行军用的马骡所以速度快的简直是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夜间行军更是天津镇常备训练科目,夜盲症也在营养富足的天津兵中几乎没有存在的土壤所以再加上马骡的脚力天津镇的行军速度简直如飞一般的感觉。
如此之快的聚兵速度可是亮瞎了前来报信小兵的狗眼,原来这就是号称大明第一强军天津军的实力,今天总算是见识到了!那一排排井然有序的士兵如机器人般行进,脸上表情毫无怨言有的只是闻战而喜的喜悦感和.嗜血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