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给人给粮“白送给我们?!”…… - 阿霁今天造反了吗 - 喻在川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40章给人给粮“白送给我们?!”……

第140章给人给粮“白送给我们?!”……

就在孟霁内心惊涛骇浪,面上却要强行装作平静的时候,陶侃已经言简意赅地讲明白了自己的来意——

“今刘使君得知大王奉召讨贼,乃命下吏携粮米三万斛以资大王。”

陶侃话音未落,孟霁却已经彻底维持不住那个从容淡然的姿态了,她近乎瞠目结舌地瞪着陶侃,“多、多少?!”

“三万斛零陵米。”陶侃耐心地又重复了一遍。

有这个数目,完全可以支撑她拿下整个荆州了!

马海阿图也惊得跳了起来,“白送给我们?!”

陶侃一愣,旋即哑然失笑道:“自是白送。”

孟霁心念电转,虽然明面上,他们都算长沙王司马乂的人,但她眼下根本不归这个刘弘调配,这位荆州刺史竟这么大方?

他图什么?

马海阿图已经瞪着他那个牛眼睛问出来了,“这无亲无故的,刘使君为什么要送我们这么多米?”

“使君有言,天下一家,彼此无异,吾今给之,当可早平张昌之乱矣。”陶侃正色道。

孟霁心头猛震,晋廷竟也有这样怀揣着一颗公心的官吏吗?

陶侃继续言道:“使君自言年事已高,不能亲临阵前,以诛杀逆贼,大王未受朝廷禄米,却肯于家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实乃朝廷之幸,黎民之幸。区区三万斛米,算不得什么。”

孟霁心中大为感动,当即郑重一礼道:“还请陶中正转告刘使君,剿灭张昌逆贼一事,在下定然全力以赴!”

“有大王这句话,使君当放心了。大王但有需要,尽管开口。”

马海阿图一听,立即就开始盘算了——

最近阴雨连绵,好多军帐都漏水了,首先他们得找刘使君要些油布,其次这日常训练,衣衫湿透了总干不了,还得要些炭来……

而孟霁则对面前的战神更感兴趣。

“陶中正是水边长大的?”

陶侃愣了一下,显然不明白孟霁为何问起这个,当下却也只是笑眯眯地答道:“正是,卑职本鄱阳人,平吴之后随家徙至寻阳。也的确可算在长江边长大的。”

“那中正当熟知水性了!”孟霁开始两眼放光。

陶侃乐呵呵道:“熟知水性不敢当,不过自小在水中长大,自会走路便会泅水。”

孟霁搓了搓手,“此次讨伐张昌,别的尚可,就是想问使君要一个人。”

“何人?”见是正事,陶侃笑容一敛,肃然问道。

“正是陶中正,”孟霁道,“我正缺一位水军将领,我看陶中正正合适。”

陶侃呆了一呆,“大王莫不是说笑?”

“绝非说笑。”

“卑职不过一郡府小中正,哪里能担当如此重任呢?”陶侃连连摆手。

人家说得也很合理,这小中正其实就是一个文吏,帮大中正做点誊写的工作而已,连军队的边都摸不到。直接从文职转武职,这跨度未免太大。

要怎么样才能让陶侃相信自己是当真看中他的能力呢?

这可把孟霁难住了。

她哪里知道历史上陶侃是如何从一个小吏变成将军的!

她甚至不知道陶侃是什么时候从那个伏波将军身边离开,又是怎么变成江陵的小中正的。

这事儿要怪,就怪孟霁没能像沈介一样把士人的家族脉系都背下来,不然的话,就凭借陶侃透露出来的这一点信息,她便能知道,孙吴时期,鄱阳陶氏曾有一位扬武将军,担任边境的水军守备。

此人正是陶侃之父,陶丹。

孟霁完全可以用家学渊源一说,来招揽陶侃,就不用绞尽脑汁来想什么理由了。

孟霁最后只能道:“陶中正有令名,在下是听过的,战事危急,还望中正出手相助。”

“大王竟听过卑职之名?”陶侃震惊,“是从何人那里听说的?”

……怎么还带刨根问底的!

“是……从尚书令乐广处听来。”孟霁随口选了个名重当时的清谈领袖。

乐广有身份,有名望,又远在天边,无法对证,拿来背书刚刚好。

谁知陶侃居然不信,“大王乃南中人士,乐令却在洛阳,这从何谈起?”

这个面相敦厚的大叔此刻一脸的“你不要忽悠我老实人”的表情。

孟霁只好硬着头皮现编,“数年前,我曾去过洛阳,机缘巧合之下曾在兰陵公府做客,彼时尚书令乐广也同列席间,闲聊之下,他便提起过尊驾。言谈之间,尽是溢美之词。”

这话就半真半假了,兰陵公府她的确去过,席间也真的见到过卫玠这个老丈人,不过两人根本没说过话,更不可能谈到一个远在荆州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吏。

孟霁越想越觉得自己这个谎言编得拙劣,下意识地就心虚地别开了目光,没敢去看陶侃。

然而她目光飘忽了半晌,也没等到陶侃来揭穿自己的谎言,便偷眼朝着陶侃看去。

这一看之下,却几乎惊呆了。

陶侃哪里还有之前的从容模样,他捏着拳头,嘴唇微抖,眼中闪着泪花,看起来特别激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