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江东的天空并不晴朗 - 三国:我与曹操互听心声 - 凛冽残阳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19章江东的天空并不晴朗

第220章江东的天空并不晴朗刘备的暗示,关羽的会意,张飞的迟钝,徐庶的辛酸.

徐庶心中了然:

【回不去了,徐庶与刘备的君臣情分已经到了尽头,刘备的戒心已经写在脸上了!】

二人相视无语。

半晌,刘备说道:“天色已晚,今夜就请在驿馆暂且歇息,明日天亮之后再赶路不迟。”

徐庶拱手道谢:“那就多谢刘使君。”

转过身,徐庶默然离去,只留下一个沧桑的背影,飘散在深秋的寒风中。

刘备望着徐庶远去的背影,心中的滋味也不好受。

如今徐庶已经身在曹营,就算徐庶没有恶意,也不能让他得知刘备的真实情况,否则徐庶就成了曹操的探子。

走在去驿馆的路上,随从关切地问道:“先生,看你脸上不太好,莫非宣诏之事不顺利?”

徐庶连忙说道:“非也。刘使君对朝廷的诏令,非常恭敬,你等不得妄言。”

随从又说道:“但我观先生神情,似有不适。莫非出了什么事情?”

“无他。”徐庶掩饰道,“这一路,江面上风急浪高,且匆匆赶路,怎能舒适?!”

见徐庶不肯吐露真情,随从便打消了继续追问的念头,跟着徐庶来到了驿馆。

一夜无事。

次日天刚刚亮,徐庶一行人便早早起来,收拾行装,准备返回江陵复命。

来到军营,徐庶准备与刘备等人辞行,却被告知刘备一大早已经出营巡查去了。再问关羽,也不在;至于张飞,亦是寻找不到。

徐庶心中一阵苦笑。

难道以前自己看错了刘备,或者刘备原本就是这样的人?自己一向以为刘备是仁德之人,看来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徐庶留下口信,便领着随从,踏上一叶扁舟,返回江陵复命去了。

看着徐庶消失在滔滔江面,刘备心中一阵冷笑:

【曹操,你以为派徐庶前来,就会令我放松警惕,就会让你的人有利可图,甚至趁机窃取情报?休想!徐庶与我已无君臣之情分,我们早已分道扬镳。】

就在徐庶匆匆赶路的时候,此时的诸葛亮,仍然在柴桑行营,与孙权的谋臣们唇枪舌剑。

虞翻突然从坐上站起,大声说道:“今曹公屯兵百万,战将千员,虎视眈眈,准备平吞江夏。刘使君蜗居于江夏,请问你有什么良策可以退兵?”

诸葛亮答道:“刘豫州退守夏口,只是等待时机罢了。反观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而你们却劝说自己的主公屈膝投降,全然不顾天下人的耻笑。如此说来,刘使君才是真正不惧怕曹贼之人!”

话音刚落,步骘紧接着说道:“既然刘使君不惧怕曹操,退居江夏只是为了等待一个反击的时机,那为何还派你来到江东?”

“莫非你是想效仿张仪苏秦等人,想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我家主公出兵帮助刘玄德抗拒曹操么?”

诸葛亮说道:“足下把苏秦张仪当做辩士,难道你不知道他们二人其实也是豪杰吗?”

“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为秦国国相,此二人皆有匡扶国家的大谋略,并非是畏强凌弱,惧怕刀剑之人。”

“你等仅凭曹操的虚张声势,夸大其词,便畏惧请降,竟然还敢嘲笑苏秦与张仪,真是羞煞我也!”

一直坐在一旁,默不作声的陆绩,尽管有点讷言,终于也坐不住了,忽然开口说道:“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岂能与曹操相抗衡!”

孔明笑曰:“哦,原来是江东陆郎。曹操说自己是曹相国之后,那他家也是世为汉臣。可看他如今的作为,难道不是独揽大权,藐视君主吗?就他的行为,对他的祖先亦是不尊,哪里还能够算作汉臣,完全就是乱臣贼子!”

“反观刘使君,乃是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怎可说无可稽考?昔日高祖皇帝起身亭长,而经过一番逐鹿,终有天下。曾经的织席贩屦,又怎可为耻?你这一番言论,纯粹是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谈!”

众人皆是怒目而视:“诸葛孔明,你自诩才高,口出狂言,贬低别人以抬高自己的身价,未免太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你以为自己的言行,就能够称得上是高雅之士么?!”

“既然刘备如此能干,你又如此富有韬略,凭你们自己就能够大败曹操,又何必来我江东,求取孙将军的援助?!”

“你们是想拿我江东子弟,作为你家主公谋取利益的垫脚石,还是刘使君抵挡曹操的挡箭盾牌?!”

就在这时,有一人突然闯进府中,大声说道:“孔明乃当世奇才,你们竟然在此以言语逼问,这哪里是敬客之道。曹操大军临境,你们不思退敌之策,却在这里空费口舌!”

众人闻言,皆抬头观看。

原来这人就是荆州零陵人黄盖,字公覆,现为军中督粮官。

黄盖乃是一员武将,早年跟随孙坚,辗转南北,在军政两道,颇有威望。如今虽然年岁已高,但仍然斗志昂扬。

黄盖对诸葛亮说道:“多说无益。先生不如把奇谋妙策说给我家主公听,何必与这些人在这里啰啰嗦嗦!”

诸葛亮说道:“并非是我要啰嗦,怎奈他们不识时务,苦苦相比,我不得不答。”

众儒士一起说道:“孔明,到底是谁不识时务?”

闪在一旁的鲁肃及时出现,拉着诸葛亮的衣袖,急急说道:“孔明,且与我一同去见孙将军。”

原来,鲁肃并未离开,而是躲在廊壁之后,悄悄窃听。

坐在内室的孙权,则通过侍从,不断把外面众人的辩论传入。

自从八年前,孙权接过孙策的基业,那时的江东,真的是内忧外患。

不论文臣还是武将,大多是跟随孙坚与孙策的老人,皆以孙权年幼无功而瞧不起他,唯有周瑜与鲁肃,一文一武,鼎力相助。

周瑜,与孙策是拜过把子的;而鲁肃,也是跟随孙策过来的。

这之后,江左创业派与江东本土派的矛盾日趋严重。江左派多以武将为主,而江东派则以文臣为主。武将主战,因为他们是外来的;文臣主降,因为他们多为本地人,首要考虑的是家族的利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