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第117章[VIP]
第117章第117章[vip]
许明月那八十块钱,原本她是准备给许凤台的,现在看嫂子的模样,明显是手里钱不多。
等许主任媳妇和许红菱起身要走的时候,许明月给两人抓了两把花生和炒熟的黄豆,对赵红莲说:“嫂子,你等会儿,我有点事情跟你说。”
赵红莲不知道是什么事,就让许主任媳妇和许红菱先走了。
许明月这才把那八十块钱塞到她手里:“年三十那天,那一家子人不是来闹吗?我扒了那人的大衣棉裤,从他衣兜中掏出来一些钱票,凤莲、凤发那都给了,这些是给大哥和你的。”
赵红莲握紧了手中的钱,却推拒说:“这……这怎么使得?”
许明月握着她的手又推回去:“又不是只有你和大哥有?小莲和凤发都给了,意外之财,就当那家人给我们送的年礼了,你拿着!”
赵红莲见她语气真诚,这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唉,你说我……我这……这三年你都帮了我们多少了……”
许明月笑着说:“咱们一家人就别说两家话了,都是亲姊妹,当然是相互扶持着过日子,我这平时也没少了你们帮衬,不说别的,就我这院子里的菜园子,都是大哥帮我开垦打理的,还有我后院的柴火,不都是你们帮我砍的?不晓得省了我多少事。”
赵红莲心里其实也为小叔子未来娶亲担心。
她倒不是不愿意给小叔子娶亲,房子倒没事,房间都是现成的,可彩礼要钱吧?她们家现在总共就十几块钱,现在还要买锅买锄头,真要花出去,家里就真不剩什么了。
许凤台的工作轻松是轻松了,工分也多,饿肚子是饿不着了,可也没进项啊。
想要挣钱,就只能再去钻碳洞。
许明月是怎么都不可能是让爷爷和小爷爷去钻碳洞的。
说起来,小爷爷也是受了一辈子苦,说是说供出来两个大学生,可那两个大学生都是他长年累月弯着腰跪在碳洞里,一趟一趟的背煤矿背出出来的。
赵红莲心底又一次感叹,姑奶奶给她说媒说的好,家里两个小姑子,一个小叔子,没有一个是爱嚼舌根会搞事的人,大姑子更是有什么好吃的都想着他们,就是拍个黄瓜,都要连带着给她们一份。
她回去的时候,把钱拿出来数了,足足有八十块,把她都惊到了!
这要攒好几年都攒不到这些钱,大姑子居然手松到一下子给了她八十块!
她也不敢自专,等许凤台回来,她赶忙拉着许凤台,把许明月给她八十块钱的事情跟许凤台说了,她也知道许凤台有多疼他几个弟弟妹妹,怕他不收,说了是从老王庄那人衣服里搜出来的,“红菱阿姐说炭山现在有不要票的铁锅、铁锹、锄头,叫我们赶紧买,以后再买就要票了。”
许凤台沉默了一会儿,用依然粗糙的手掌抹了把脸,说:“你先把铁锅、铁锹、锄头买了。”
这些都是生活中省不掉的日用品,今天不买,以后还是要买的。
赵红莲高兴地说:“哎,我一会儿就去跟红菱阿姐说!”她又笑盈盈地说:“大姑姐一个人带着阿锦还要跑蒲河口工作,多辛苦,以后她那里的事,我和小莲她们都包了,保管把大姑姐的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她那菜园子她不会打理,以后我给她打理!”
赵红莲决定了,以后大姑姐的衣服她给她洗,鞋子她给她做!还有冬季各种洗藕粉,洗红薯粉,这些事她们都给大姑姐做了,让她不用操一点心!
却不知,许凤莲和许凤发和她一模一样的想法。
其实三年相处下来,她们都发现了,大姐除了在做饭上勤快一点,生活中其它方面都很懒,没事就喜欢往那一坐,或者往竹床上一躺,然后吩咐阿锦干活。
她们在的时候,自然看不惯她这样吩咐一个小孩子,都抢着把活干了,许明月也很坦然的吩咐起身边勤快的他们。
许凤莲、许凤发、赵红莲她们不仅没有一点怨气,反而对她感激涕零,恨不能再多点活让他们干才好,毕竟,大姐有钱是真给他们花啊!有好吃的是真舍得给他们吃啊!有好穿的衣服是真舍得给他们穿啊!
这样的大姐,要是再没有‘懒’这一个缺点,那真是完美的找不出一丝缺点来了。
何况这点缺点在他们眼里,哪里叫缺点?这分明就是优点啊!
有了钱赵红莲就喊许明月一起,去许主任家里,定下买铁锅和农具的事。
许凤莲也没闲着,去江家村喊了江建国出来,问他家要不要铁锅和锄头的。
大队书记家当然要了!
其实他家有铁锅,但是锄头这东西,不光他家里缺,大队部也缺,大队书记一听炭山有不要票的锄头、铁锹,立即用临河大队大队部的名义,定了一批铁锹和锄头。
许凤发也定了一把锄头和一把铁锹。
等以后他成家了,也是要分二分自留地的,没有一把锄头,今后打理菜地不方便,不过他和许凤台定的铁锹并不是同一个类型,许凤台定的平底的板锹,铲口锋利,宛如铁板,适合坚硬些未开荒的土地,比如挑堤坝时。
许凤发定的是宛如锅铲形状,两边有个向上遮挡的窝锹,适合日常家用。
两个兄弟刚好一人一把铁锹,足够日常使用了。
许明月这个不差钱的主,直接定了一大一小两个铁锅,一个安装在铁锅中间空隙处的铁水罐,不同类型的铁锹两把、菜刀一把、柴刀一把。
光是这些东西,就花了她足足五十块钱!
好在买到的东西也都是实打实的好料子,那菜刀一拿在手上就知道它又锋利又压手。
许红菱是在娘家待到年初五才被她丈夫接回去的,回去的时候挑了满满一担子粮食,这三年,许红菱的婆家完全靠着她娘家不断送来的红薯、大豆活下来的。
炭山虽然有钱,但是田地有限,粮食少。
由此也可见许红菱在婆家的地位。
这次她回去,还带了不少要铁锅、铁锹的订单,其中尤以她老爹许主任要的最多,全都是给蒲河口农场定的。
哪怕水埠公社的周书记和孙主任,已经全力支持蒲河口农场的开垦工作,要水泥给水泥,要砖头给砖头,犁耙也给了不少,可对一个前两年开垦出上万亩地的河对岸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今年下了雨和雪,前两年在一些没有河堤阻隔的河滩上开垦出来种红薯的地,今年是肯定不能种了,雨水来临,这些河滩肯定是要被淹的,可就算如此,蒲河口以及周边的位置,也总开发出来七千多亩良田出来。
蒲河口现在粮食不缺,就缺农具!
一直到年初十,许红菱才又回到临河大队,喊定了铁锅、铁锹的人,带上扁担和麻绳,去炭山挑锅回来。
这是个非常不容易的活。
别看临河大队到炭山,平时划船也就三四十分钟的路程,可要靠两条腿走的话,要走两个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