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 医宗金鉴 - 佚名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医宗金鉴 >

第167章

第167章

【方歌】三妙散用槟榔苍,黄柏同研渗湿疮,苏合油调治湿癣,收干止痒效称强。

又方:隔蒜灸法(见首卷灸法)仙方活命饮、内疏黄连汤(俱见肿疡门)

少腹疽

【方歌】少腹疽生脐下边,证由七情火郁缠,高肿红疼牵背易,漫硬陷腐水脓难。

【注】此证由七情火痈而生。每发于气海、丹田、关元三穴。

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丹田在脐下二寸,关元在脐下三寸,皆属任脉经。此三穴或一穴发肿,即为少腹疽。高肿红活,疼痛牵背,易溃稠脓者易治;若漫肿坚硬,绵溃腐烂,脓稀如水者难治。凡遇此证初起,急用艾灸肿顶,七壮至三七壮,以痛痒通彻为度,宜服仙方活命饮。气实之人,大渴便秘者,宜服内疏黄连汤通利之;老弱之人,宜服内补十宣散,令其速溃,若溃迟恐透内膜。外治法同痈疽肿疡、溃疡门。

方剂:仙方活命饮、内疏黄连汤(俱见肿疡门)内补十宣散(见胸部(其)历痈)

腹皮痈

【方歌】腹皮痈生腹皮内,皮里膜外肿隐疼,腹痛不止脓成候,证由膏梁郁火生。

【注】此证生于腹皮里膜外,无论左右,隐疼日久,后发痈肿于皮外,右关脉见沈数而腹痛甚者,是其候也,由膏梁火郁而成。初起壮实者,用双解贵金丸下之,虚弱者减半,用之不应,再服半剂。凡下之后,腹痛不止,脓将成也,急用托里透脓汤。溃后与痈疽溃疡门治法相同。

不可过用克伐之剂,若希图消散,过伤胃气,则肿不能溃,溃不能敛,立见危亡矣。

方剂:双解贵金丸(见肿疡门)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缓疽

【方歌】缓疽脾经气积凝,少腹旁生坚又疼,数月不溃生寒热,食少削瘦效难成。

【注】此证由太阴脾经,气滞寒积而成。生于少腹之旁,坚硬如石,不红不热,痛引腰腿,数月不溃;若兼食少削瘦者属败证,但不可弃而不治。初宜服山甲内消散,不应不可强消,徒损胃气,以十全大补汤加乌药、附子、胡卢巴温补之,外用木香并熨之,兼用独头蒜捣烂,铺于患上艾壮灸之,以知热为止,次日再灸,以或消或溃为效。若溃后,即按痈疽溃疡门治法。

方剂:山甲内消散(见中脘疽)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木香饼(见乳部乳中结核)

外科卷下腋部

腋痈

【方歌】腋痈暴肿生腋间,肿硬焮赤痛热寒,肝脾血热兼忿怒,初宜清解溃补痊。

【注】此证一名夹肢痈,发于腋际,即俗名胳肢窝也,属肝脾血热兼忿怒而成。初起暴肿焮硬,色赤疼痛,身发寒热,难消必欲作脓。初宜服柴胡清肝汤,外敷冲和膏;疼痛日增,宜服透脓散加金银花、甘草节、桔梗;脓胀痛者针之。已溃,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此证首尾忌用寒凉。中年易愈,老弱之人难痊。

方剂:柴胡清肝汤(见头部鬓疽)冲和膏、透脓散(见肿疡门)

腋疽

【方歌】腋疽初起若核形,肝恚脾忧气血凝,漫肿坚硬宜蒜灸,日久红热溃先疼。

【注】此证一名米疽,又名疚疽。发于胳肢窝正中,初起之时,其形如核。由肝、脾二经忧思恚怒,气结血滞而成。

漫肿坚硬,皮色如常,日久将溃,色红微热疼痛也。初宜艾壮隔蒜片灸法,内服柴胡清肝汤加乌药消之;虚弱之人,宜服香贝养荣汤,外用乌龙膏敷之。早治或有全消者,迟则脓成,宜服托里透脓汤;脓胀痛者,针之;脓出痛减,随患者虚实补之。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此证初终,内外治法,禁用寒凉。中年易愈,衰老难痊。

方剂:隔蒜灸法(见首卷灸法)柴胡清肝汤(见头部鬓疽)香贝养荣汤(见项部上石疽)乌龙膏(见肿疡门)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黯疔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