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 医宗金鉴 - 佚名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医宗金鉴 >

第169章

第169章

【方歌】穿骨疽生间使穴,掌后三寸包络经,坚硬漫肿因蕴热,毒盛溃深穿骨疼。

【注】此证生于间使穴,处在掌后横纹上三寸两筋陷中,属包络经,蕴热凝结而成。初起如粟,渐增坚硬,漫肿微红,(兴)热疼痛,应期速溃者顺;若溃破迟缓,脓毒溃穿骨缝,从臂外侧出脓者险。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骨蝼疽

【方歌】骨蝼疽生臂外廉,经属阳明忧怒缠,疮疼根束多善顺,紫晕腐串七恶难。

【注】此证生于臂外侧前廉,大骨之后,属手阳明大肠,由忧郁暴怒凝结而成。初如粟豆,旬日大如桃李,肿硬疼痛,疮根收束,多见五善之证者顺;若紫晕开大,腐烂斑点,串通肌肉,抽搐拘急,多见七恶之证者逆。始终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蝼蛄串

【方歌】蝼蛄串生臂内中,患伤脾气包络凝,筋骨如中流矢痛,内溃串孔似漏形。

【注】此证生于臂内中廉,属包络经。由思虑伤脾,脾伤则运化迟,故生浊液,流于肌肉,脾气滞郁不舒,凝结而成。此患初起,筋骨如中流矢,疼痛渐增,漫肿坚硬,不红不热,连肿数块,臂膊不能转动,日久其肿块渐次溃破,孔孔时流白浆,内溃串通诸孔,外势肿硬不消,脓水淋沥如漏,虚证悉添,如面黄、食少、削瘦,甚则午后寒热交作,而成败证也。初起宜服逍遥散,外敷太乙紫金锭;次服人参养荣汤,调和气血,扶助脾胃,十中可保二三。溃,按痈疽溃疡治法,若投药不效者属逆。

方剂:逍遥散(见背部上搭手)太乙紫金锭(见胸部脾发疽)人参养荣汤(见溃疡门)

外科卷下手部

手发背

【方歌】手发背初芒刺形,三阳风火与湿凝,坚硬溃伤筋骨险,高肿速溃易收功。

【注】此证生于手背,属手三阳经,由风火与湿凝滞而成。初起形如芒刺,渐觉疼痛,高肿红活,焮热溃速为痈;若漫肿坚硬,无红无热,溃迟为疽。其证无论形势大小,但溃深露筋骨者难痊。初俱宜服羌活散汗之,次服内疏黄连汤清之。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方剂:羌活散组成:羌活当归(各二钱)独活乌药威灵仙(各一钱五分)升麻前胡荆芥桔梗(各一钱)甘草(生,五分)肉桂(三分)酒、水各一钟,煎一钟,食远服。

【方歌】羌活散医手发背,除湿发汗把风追,升麻前独荆归草,乌药威灵桔桂随。

又方:内疏黄连汤(见肿疡门)

掌心毒

【方歌】掌心毒生赤肿疼,经属包络积热成,偏于掌边名穿掌,初宜发汗次宜清。

【注】此证生于手掌心,赤肿疼痛,属包络经劳宫穴,积热而成。若偏于掌边,名穿掌毒,一名穿埂毒,又名鹚痈。

初起治同手发背,其余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虎口疽(附合谷疔)

【方歌】虎口疽生合谷穴,经属大肠热湿凝,根深为疔大为疽,坚硬木痛汗针明。

【注】此证生于合谷穴,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属大肠经湿热凝结而成。一名丫叉毒,一名擘蟹毒。初起如豆,漫大色青,木痛坚硬,名虎口疽;若初起黄粟小疱,痒热焮痛,根深有红在线攻腋内,即名合谷疔。无论疔、疽,初俱宜羌活散汗之,内疏黄连汤清之,疽证脓热针之,余治法按痈疽肿疡、溃疡门。疔证于初起,将疔根挑去,有红丝者,当红丝尽处,用针砭断。其余治法俱按疔门。

方剂:羌活散(见手发背)内疏黄连汤(见肿疡门)

病(虾)

【方歌】病(虾)每在手背生,形势如(虾)赤肿疼,内宜消毒外汤洗,手三阳经热毒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