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大白
真相大白
傅花醉站在殿外,与侯方略并列。“你不是跟着崔神秀么,怎么现在背叛了他,要告密了?”侯方略垂着头,双手交叉在身前,再也没了往日的盛气凌人,只剩下了局促,“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死路一条,而我只不过是不想在黄泉路上,没脸见将军。傅帅,我其实一直想说,支援瓜州,我也想站在你这边。但是没人听我的,我也只能跟着将军一起去。”
傅花醉顾左右而言他,“你这名字,还是桓秀才起的吧?方圆经略,是个好名字。”侯方略无奈笑了笑,“可惜我配不上这名字,真希望我儿子能有点出息,别像他阿爷一样,随波逐流,为了点可笑的好处,就忘了本,到头来功名没搏上,倒落得个坏名声。”
眼见着梁王被拉出大殿,二人受召,便入了殿门。傅花醉坐在李弘泽一侧,衣襟上的血触目惊心,不过在场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也并未觉得可怖,“你为什么没得到命令,就擅自处决了崔神秀?你可知崔神秀是重犯?”傅花醉点头,侯方略瞪大了眼,惊诧问道:“什么,你……你竟然……”
“正是因为知道是重犯,所以我才要亲自处决了他。”
……
一个时辰前。
柳洲隐回禁宫寻谢宛后,留在大理寺刑狱的就只剩下了傅花醉和崔神秀。傅花醉命狱卒开了门,自己则提着剑盘腿而坐,崔神秀刚准备割开自己座下的席子,却见傅花醉拒绝道:“你我非友,我宁愿坐在这地上,也不愿坐你的席子。”
“好好好,傅伯玉养出来你这么个臭脾气!”被拒绝的崔神秀并无羞赧,“你等这一天很久了吧?如果我猜得不错,你从柳大死后第一天就觉得我是凶手,只是苦于找不到证据,所以只能蛰伏在雁回城,等着报仇那一日。”
“是,也不是。”人之将死,瞒不瞒也无所谓了,“不只是我,还有任司马,唐都护,以及桓判官。”
人之将死,崔神秀还是有捧腹大笑的心情,“萧公没想到啊,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唐不器,竟然这么容易就不为他所用,真是识人不明。他这样一个微末之人,好不容易走到现在,转眼间就为了那可笑的志向操守忘了自己的立身之本,真是自取灭亡,看来不待你回去,他就要死在那儿了。”
“瓜州之战,是你从中作梗吧?柳大是不是知道些什么,你才要灭口!”
崔神秀背负了太多罪孽,此先一直逃避,直到傅花醉逼问,才敢正视一二,“算了,已经是阶下囚了,告诉你也无妨。侯方略懂漠北话,我和胡商私底下有过往来,侯方略无意中听出来了。其实这不过是充实自己的腰包,人人都这么干,但是柳泊宁这人听了,煞有介事告诉我,说这是违背法纪的,要我以后绝对不要再犯。”
“他不会私下把这事说出去,倒是你,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他会告诉都护,所以在瓜州……”傅花醉语气激动,却又不敢太过夸张,他离真相已经越来越近了!
“是啊,柳泊宁是君子,克己复礼,修身明德,古书上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你知道吗,我一直觉得他就像个假人一样——或者说,是水面上的月亮,纯白无瑕,遥不可及,但其实毁掉这假月亮,只要搅弄湖面就够了,它自己就会支离破碎,何劳我动手?其实,我跟他相处的时间比起你并不算短,或者说我要比你更明白他。柳令公左迁敦煌,在任上有了长子,对这孩子寄予众望,识字读书习武练兵,哪一个都不落下,唯独缺了教他怎么机变,怎么应对世间诸般险恶。你知道吗,我跟他说话就有一种……和上古时期淳朴之人交谈的感觉。他太单纯,也更纯粹,如同白纨素,一点儿污垢也没有,不过事实上是他决不允许自己有一丝的污垢。”
“这和你害他有什么关系么?明明就是你怀恨在心,先下手为强,还蚕食鲸吞了战野军,我就算杀你一百次,也……”崔神秀打断了傅花醉的话,“先下手为强?傅花醉,你这话说得就不对了,我哪里有对他下手?前来瓜州救援的,是他。不过我还真没想到他会来,我不喜欢对付君子,总自惭形秽,觉得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就算赢了也是胜之不武,人人都会说我十恶不赦。我设了一个陷阱,请君入瓮,柳泊宁想都没想,就来了。”
“你哪怕有过一丝的忏悔吗!”傅花醉揪住崔神秀的衣领,猛地站起,差点就把对方吊起来。崔神秀踮着脚尖,似是知道自己大限之期已至,释怀一笑,“有啊,我去迦陵寺请空明法师为他超度,还捐了钱,鸣沙山后的石窟,就有我的一窟。你知道吗,我就算害死了柳泊宁,也从没有梦到过一次他的冤魂或是恶鬼,因为在我心里面,我想象不出来他披头散发来找我索命的样子……”
傅花醉目眦尽裂,双眼泛红,仇恨如涌起的波涛,一遍一遍冲击着他,“我就算杀了你又能怎样呢?你不过是个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可偏偏是你,让柳大葬送了性命!”真如崔神秀所说,最美的水中月,一片涟漪就能破坏掉。
傅花醉放下对方的衣领,手执长刀。崔神秀轻轻按压着被勒红的痕迹,“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送柳大最后一程的是我,没想到送我最后一程的是你。有些话,我不如直接跟你说了。我真没想过要造反,但当我掌了西境兵马后,我就知道,这一天还是要来了。归朝要么投置闲散,把兵马交上去,然后被人排挤出朝,要么冠一个谋反罪名,死得悄无声息。两千骑兵,还是精兵,加上各路部队,一共一万人,这么一万人回去,堪比一个州府的兵马,谁能不忌惮?”
“你想说什么?”傅花醉怒目而视,崔神秀却不紧不慢,“如果柳泊宁不加以节制,我的下场,就会是他最后的下场,你不要以为李家的皇帝会比萧家的精明会用人,实际上他们日夜提防边将,柳泊宁就是众多需要提防的边将之一。你也别忘了,柳念之是何等人物?如果再来一次开关,里应外合,你觉得这天下还该姓李么?我只不是比较倒霉,恰恰是前朝故旧,为了断前朝的旧望,必须找个时机给我来一刀。”
“你少以己度人了。”傅花醉不想听崔神秀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就是因私怨陷害,不会因为什么别的就合理——难不成柳泊宁还该谢谢崔神秀,让自己死在战场上,殉国总比造反强?真是歪理。
“罢了,你不过一个江湖人,肯定不明白我在担忧什么。”崔神秀指着自己的头,“这个东西,你一直想要吧?麻利点,杀了我,好向上头交差。”
“如若你所说属实,那你确实是犯了通敌以及残害同僚的大错。你没有什么要辩解的吗?”傅花醉出于严谨,还是问道。
“没了。哦,还有。帮我联络漠北部落的是前朝蜀王、而后的金城郡公萧恪。你们一定要小心此人,萧恪寄居在褚牧帐下,为拓跋政经营财富,出谋划策,俨然有一统漠北之志,这次败了,他一定会逃去漠北以避口风。”崔神秀算了算时间,“来不及了,只怕他们现在已经跑了。萧恪手下,有江陵叛变后的冯氏余孽以及前朝姻亲故旧,还有一个,是陆相侄女陆氏,亦即萧恪结发妻,不过他们夫妇向来离心。阿琉音,也是萧恪的细作,只可惜她变了心,没有让萧讱死在战场上,看来之后萧错肯定会找阿琉音算账。”
“你知道这么多?”傅花醉惊讶异常,“看来你和萧恪交涉很久了。”
“不,没多久。萧恪从不做亏本买卖,我晋升很快,这才引起他的注意,很多事也是我跟他相处慢慢摸索出来的。总之,我能告诉你的就这么多,剩下的你也记不住,只能一点一点查,反正萧恪就在那儿……你得跑一趟漠北龙庭了。”言罢,崔神秀闭上双目,似是准备好了对方取了自己的性命。“萧恪和漠北几位狼主关系都很好,他们心照不宣,从不对外公开萧恪的身份,瓜州旁射中柳大的箭,应该是漠北人干的,个中事宜……那日雪很大,我并没太注意。”
傅花醉拔剑出鞘,刀锷横在崔神秀脖子前,眼见崔神秀一颤,他又逼近了半寸,“刀抵在脖子上的感觉不好受吧?战野军如俎上之鱼被你宰割,他们何曾好受?崔神秀,你也来尝尝,被人威胁是什么滋味!”
言毕,手起刀落,鲜血涂墙,崔神秀的头颅和身子分开,自腔中喷涌而出的血,甚至浇透了房顶,旁逸而出的血痕令傅花醉那件红衣更加殷红。
……
听傅花醉讲罢,正一手扶额的李弘泽内心无比复杂,明明在崔神秀身上,可挖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萧恪熟悉的人都有谁,萧恪手下具体是什么人,在长安活动主要是和谁联络……线索就这么断了。“傅帅,你……你一定要在我见到崔神秀之前杀了他么?”
这句话质问多过无奈,傅花醉也明白,“非是如此。我明白,若是一切照着章程来,大理寺定谳,秋后处斩,我等不了,也不想把报仇的刀假手于人。崔神秀的过错,杀之百次也不能平,我杀他,为了战野军弟兄,也为了柳大。换言之,我是最有资格执刀的人。”
“好吧。”李弘泽不想再追究,转向侯方略,“你叫什么来着?”
“臣侯方略。不过,臣知道的,傅帅都已经说了,所以我便没什么好说的。”侯方略汗水浸湿了衣裳,面对太子极其紧张。李弘泽并未太失望,而是继续问,“你说,听到崔神秀和漠北人暗通款曲,那他们具体聊了什么东西?你还记得吗?”
“记得一些……只知道,那个人是一个很有钱的漠北人,他们讨论的,主要就是经营买卖和……和十八部一统,南下攻中原。这太过荒谬了!自古以来,就没见过漠北那么大一块地方能一统的。所以我听了,也没当回事,大周立国才几年啊,我阿爷那时候,蝗灾四起,到处都是人吃人,城外小山堆满了尸体,一过去就是尸臭,我出生才好了些,怎么可能会再次天下大乱嘛。”
李弘泽听了,沉默不言,心却急如焚。他明白,这江山从未有一刻是安稳的,作为下一任皇帝,要早做打算才行。乱藏于静,昔日三国归晋,太康盛世,谁也不知道会有五胡乱华那一日;前秦一统,淝水干戈,谁也没想到北府兵会续晋祚,雄主苻坚身死,神州再度陆沉——太平日子,从来难得,千里之堤,毁于蚁xue。
“当年率先称帝的胡人,正是匈奴人刘元海。刘元海统一五部匈奴,距离魏武帝分化匈奴,不过百年。”李弘泽眉头紧皱,心口又是一疼,想着若是魏庭燎还在,会怎么对付这漠北呢?“分分合合,本就难以预料,咱们也只能缮甲修兵,提前做好准备。”
侯方略没怎么听懂,瞪眼看着同样深思熟虑的傅花醉。趁着众人沉默,破口而出:“不知道殿下会不会留臣一命……”侯方略不知道那些丹青史册,也不明白这些人斗来斗去有个什么意思,唯一明白的也只有自己这条贱命不足挂齿,希望太子大人有大量饶一命,就当是积点善德。这对太子不重要,但对他——很重要。
“啊……你们不明不白就跟着人造反,孤怎么可能不分青红皂白就随意杀人,那样说起来跟暴君无异了。”李弘泽笑着缓解对方的尴尬和紧迫,或许是这身衣服和这个地方,总是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可怖的独裁者,“对了,你的名字是谁起的?方略,是个好名字。”
“是桓孝晖桓判官!”侯方略似是抓到了救命稻草,就当是在太子面前提一嘴,帮桓孝晖落个眼熟好了,“我们都叫他桓秀才。他在将军府兢兢业业多年,从未有过不尽责的时候,我家娘儿俩无依无靠,他还教我儿子读书,说我儿子好好读,以后也能当个秀才!”侯方略生怕自己话说得太多,太子感到厌烦,故戛然而止。
“哦,竟是如此。那他当年求学于谁啊?一个寒门子弟,能从进士贡举中拔得头筹,想必很有才华,孤很好奇,这样一个人,是谁教出来的。”
侯方略答不上来,因为不擅长记文人的人名。傅花醉却记得,“是相州大儒,郭希善。郭翁收学生不看门第,只要交了束修,勤学苦练,一概收为门生。秀才当初诚心学习,打动了郭翁,不然单凭宗族里的救济,根本不可能读那么多书,从而贡举入仕。”
这名字也很熟悉,“郭希善……孤见过此人,当年在相州,为了拜入郭公门下,苦学书道和诗文,就为了能早早开蒙,和比自己大的孩子一起读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