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1640-1644:父子对谈(三)
过了几日,崇祯又在乾清宫召见皇太子,王承恩将皇太子让进殿内,也未跟着一起进来,偌大的乾清宫便只有父子两人了,崇祯从软榻上下来,皇太子忙过去搀扶,崇祯摆摆手说:“朕还没有病到需要搀扶的地步唻,且随朕来。”皇太子便毕恭毕敬的跟在后边,崇祯带他走进了西内室,两人走到西内室龙床边上,这是一个三进的拔步床,崇祯便道:“你去把床头下边的暗格打开,把里边的东西拿出来。”
皇太子便走进拔步床里,在床头的下边仔细寻摸,果然看到一块木板的颜色比周围略深些,若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他轻轻一按,那木板“啪”的弹了出来,露出一个暗格,皇太子从暗格里拿出一个锦盒,然后忙过来交给崇祯。
崇祯并不接着,而是径直朝龙床旁边的屏风走去,皇太子也忙跟在后边,越过屏风,后边一侧是衣架,一侧则是一副金盔金甲,后边的墙上还挂了一口亮闪闪的宝剑,崇祯不由得停住脚步,感慨道:“朕就是穿着这身金甲,不知打了几次仗,也不知平了几次叛呢。”他不由得伸手,轻轻抚摸着盔甲,似乎想起了什么。
过了一会儿,崇祯不由得苦笑一声,停住了回忆,越过衣架和盔甲,便是一面博古架白墙,崇祯把皇太子叫过来说:“你且要看仔细了。”说着便将第二排第二列的书册往里一推,令皇太子大吃一惊的事情发生了,这面墙竟然“哗啦”一声,开了一道缝,崇祯便闪身进了里边。
等两人进去后,里边是一条烛火辉煌的长廊,继续前行,倒也不是很远,两人面前便出现了一扇睚眦兽头的铜门,崇祯便道:“把锦盒里的东西拿出来吧。”皇太子忙打开手里拿着的锦盒,里边是一个玉柱,他将玉柱递到崇祯手中,崇祯便将玉柱插到了睚眦兽头中间的孔中。那铜门“咯吱”一声开了。
两人走进去,里边竟然是一个巨大的圆形大殿,大殿四周是巨大的雕龙梁柱,梁柱后边隐约有许多扇门,正中间则是一个高台,高台上有一把龙椅和龙案。崇祯带着皇太子信步走上高台,皇太子这才发现龙案上摆了一方印玺,一个锦盒,还有文房四宝。
崇祯便道:“你拿过那印玺来看看。”皇太子放下手中的锦盒,拿起了玉玺,不看则已,看后大为震惊,只见这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其一角以黄金补之。皇太子便道:“父皇,这,这是传国玉玺啊。”崇祯便笑道:“想当年宋靖康元年,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玉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元至元三十一年,逆元之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后伯颜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便在其中。那些蒙古鞑子,都是些粗鄙之人,如何识得这传国玉玺。幸而负责将印玺磨平的工匠中,有识货的,便偷偷将玉玺藏匿了下来,又令仿制了一块混在其中。那块仿制的玉玺果然被磨平,作为玉胚又进献到了皇宫,逆元朝廷又重新在上边刻了字,作为玉玺使用,后来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便把玉玺带到了万里北疆,自然了,那块玉玺也在朕的手里的;而那块真的传国玉玺,则因此得以幸免于难,辗转在民间,后被嘉靖皇帝偶然得了,但后来武宗皇帝携其南下平朱宸濠之乱,不想竟一起跌入水中,不但武宗因此崩殂,传国玉玺竟也是再次消失,直到前几年又被西厂的番子得到,传国玉玺才又重新到了朕的手中,只是朕觉得这传国玉玺历经磨难,已是有了灵气,便不令其问世,而是收在了这密室之中了。”
皇太子听罢,不由感慨万分道:“连一方玉玺都有此离奇经历,何况人呢。”崇祯点点头说:“世间万事皆是如此,你且将这锦盒打开看看。”皇太子小心的将传国玉玺放好,又打开了旁边的锦盒,只见锦盒里是两本书,一本上边写着《君主立宪大纲》,一本上边写着《民主议事大纲》,正是当年张稷若奉命编写《大明法典》时候进献的。
崇祯便道:“你且略翻来看看。”皇太子便略翻了看看,不看则已,看罢却是惊的合不拢嘴,崇祯便道:“朕知道此事难行,但当年进献此物之人曾说过,将来势必要行此艰难之事,不过却是要等到合适的时机,朕是没有这个机会了,你且好好收着,至于是否施行、何时施行、如何施行,你斟酌着办吧。或许你也是没有机会施行的,那便传之后世,总有这么一天的,不至于手忙脚乱罢了。”皇太子忙道:“是,儿臣记下了。”
皇太子收拾完毕,崇祯又指着大殿四周的十六扇门说道:“这九扇门中第一、二、四、五、七、八扇门后,是自成祖皇帝以来,历代皇帝精心收藏的各种奇珍异宝,具体都有什么,朕就不带你一一参观了;这第十到十六扇门,原是勇卫营的驻地,如今勇卫营挪到上头去了,倒也空闲下来了,至于做什么用,你自己琢磨去吧;只是这第三、六、九扇门,朕要格外嘱咐你几句的。”
皇太子便道:“还请父皇明示。”崇祯便道:“这第三扇门,直通禁苑,禁苑有勇卫营和一部分锦衣卫,若有小型叛乱,便足以镇压;这第六扇门,直通景山和神武门,那里有勇卫营训练营、神武门守军、西厂和京营护卫镇,若有中型叛乱,也足以镇压;这第九扇门,则直通京郊的京营大营,若果然有大型叛乱或者强敌偷袭皇宫,则可自此逃遁,若可平叛则平之,若不可,也能留得青山,以图将来。”
皇太子不由得赞叹道:“父皇英明,思虑深远。”崇祯便叹气道:“如何是朕思虑深远,要说起这密室,也是有一番来历的。想当年成祖皇帝通过靖难,得登大宝,但却在心中留了一块心病,于是在营造新都时,特意修了此密室、密道,还暗中编练了勇卫营,一代代深藏在这地下,也是为了子孙将来,不要重蹈覆辙吧。”
交代完这些事,崇祯似乎用了全部的力气,一屁股跌坐在了龙椅之上,喘了好半天,才把气喘匀,皇太子便问道:“父皇,儿臣心中一直有个疑问,不知当问不当问。”崇祯笑道:“你且说来。”皇太子便道:“当年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不知所踪,有人说其被烧死,有人说其逃遁了,不知他到底.”
崇祯笑道:“傻小子,你也不想想,依太祖皇帝的心思,岂能不给人留后路的?自然了,建文帝如今肯定是死了的。”崇祯似乎给了答案,又似乎没给答案,但皇太子却听明白了,不由得深深冲崇祯拜了三拜。
等两人又重新回到乾清宫后,已经又到了晌午了,皇太子陪崇祯用过午膳后,便跪安了。崇祯看着儿子逐渐走远,乾清宫的门缓缓的关上了,崇祯长叹了一声,缓缓的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