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1636年:崇祯四君子 - 与崇祯皇帝的那些日子 - 贺耀耀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25章1636年:崇祯四君子

崇祯面色铁青的坐在龙椅上,下边内外廷各部衙门长官都在殿下,大气也不敢喘,崇祯大声道:“这是怎么回事?你们,都去西安门,谁的人都给朕领回去!”几个内阁和都察院的尚书、督军府的侍郎都出殿去劝说了,崇祯脸色这才稍微好了些说:“行了,别跪着了,都起来吧!给程阁老、钱察院和吴督军看座。”内监们忙搬来绣墩,三人颤巍巍的坐下,崇祯便问:“程阁老,你是内阁首辅,你怎么看。”

程国祥忙道:“陛下,其实说起来詹事府的事不过是陛下的家事,自然轮不到咱们做臣子的说三道四,不过呢,陛下的家事亦是国事,御史们直言进谏,也是他们职责所在,老臣以为好言规劝,令他们退了也便是了。”两头都不得罪,说了等于没说,崇祯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又问吴襄:“吴督军怎么说。”吴襄忙道:“陛下,老臣只知军事,对于这些事实在不通啊,不过老臣不敢违逆陛下的任何决定。”崇祯点点头又问:“钱察院,今天这些人十有八九都是都察院的人,你怎么说!”钱谦益忙道:“臣惶恐万分,但臣实在不知,如今刑部尚书王大人去劝了,或许诸位御史能听进去。”

不多时,王纪怏怏的回来了说:“陛下,恕臣无能!”崇祯正要发怒,外边侍卫来报说:“皇上,西安门外的诸位大人已经冲进了西安门,如今将西安门大街跪了个水泄不通,已经到西华桥这边了!”

崇祯冷笑道:“好!好的很!敢闯西安门了,这不是谏宫,这是谋反!谋大逆!”史可法忙跪倒在地说:“皇上息怒,谋大逆之罪他们万万当不起啊!”冒起宗也道:“还请皇上息怒,文大人,你倒是也说句话啊。”

文震孟这才道:“陛下,想当年嘉靖朝大礼仪事件时,大臣们可是都跪到午门了,也没定过谋大逆,皇上务必三思,况且堵塞言路,对皇上风评有损。”一句话把崇祯怼的死死的。

陆遥心想:这风评二字算是崇祯实打实的软肋了,历史上崇祯有无数次机会改变历史,可就是因为他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太在乎风评了,才错失良机,比如他偷偷派人跟鞑子和谈,结果事情泄露,他便让主持和谈的大臣背了锅,赐死了事;有大臣多次劝他迁都南京,他都为了风评错失良机;李自成包围京师,派人传话说,只要封他为秦王,他立刻打道回府,但崇祯怕风评不好,宁可吊死也绝不封李自成秦王,才有后来的下场。

果不其然,一听到风评二字,崇祯便道:“好,说的好,是,他们自去跪,朕也不管了,都走!都跪安吧!”大臣们赶快纷纷的跪安,生怕一不留神惹怒了皇帝,只听皇帝又道:“黄宗羲和赵士锦留下!”两人心中一咯噔,只得又回了身。崇祯便道:“说说吧,这事怎么解决。”

两人面面相觑,赵士锦首先说:“陛下先请息怒,要说这种事,在咱们大明朝也是常事,后来都流传说,要想声名远扬,就得挨过锦衣卫的打,蹲过诏狱大牢,那些御史们都清苦的很,无非想在名声上有所进取,自然对这种事比较上心了。”崇祯便道:“依你说来,若赐了廷杖,反而成全了他们的名声喽?”

赵士锦便道:“皇上圣明,就是这个道理。”崇祯不由被气笑了说:“我大明朝堂堂的大臣竟成了混不吝,成了无赖了?”赵士锦道:“说难听就是无赖,说好听就是以死进谏。”

黄宗羲也道:“敢问皇上,若真赐下廷杖,当真还要打死人吗?”崇祯沉默不语,黄宗羲又道:“其实这事解决起来也不难。”崇祯忙问:“如何解决?”

黄宗羲和赵士锦对看一眼,然后笑道:“御史们确实想名垂千古,所以是不怕死、不怕打、不怕蹲诏狱,但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御史们也是人啊,也有七情六欲,也得吃饭穿衣,的确,他们入西安门有过,但还不到定大不敬之罪的程度,依臣看,就罚他们三个月俸禄吧。”

赵士锦便道:“妙哉!妙哉!御史们本来就俸禄不多,比较清贫,若断了俸禄,便是他们自己能扛,只怕老婆孩子的就要闹起来了。”崇祯听了,眼睛都亮了,这才笑道:“好法子,不愧朕的智多星。”

崇祯便对王承恩说:“立刻去传旨,以今日酉时为限,酉时前自行离去的,朕不予追究,若酉时还在,那便以私闯皇门的罪过,每人罚俸三个月!”

王承恩立刻去西华桥宣旨,果不其然,旨意一下,下边便一片死寂,逐渐的,便有人说自己肚子疼、腿疼、腰疼,纷纷离去,眼看着快到酉时了,都察院的御史们几乎都走光了,就剩了詹事府的那几个人了,杨观光回头看看,只有房之骐、朱国寿、韩如愈等寥寥几人,就连董廷献都不知跑哪里去了。

杨观光身边还跪着堂弟杨观吉,杨观光道:“你也回去吧!”杨观吉道:“哥,我不走,我得陪着你!”杨观光骂道:“屁话!你想咱们杨家的人都见罪于皇上吗!我是完了,无论如何,我也得保住你,你走吧,赶快走,你回去了,就转换门庭,东林党完了,都是些见利忘义的王八,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

杨观吉这才不得已走了,杨观光看着身后的几人道:“诸位,你们也都走吧,都是我杨某人连累了诸位,你们若现在走,我绝不会记恨诸位。”房之骐道:“杨大人这是说的什么话,前边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陪着大人就是了!”最后,只剩了杨观光、房之骐、朱国寿、韩如愈四人还跪在西华桥西侧,轰轰烈烈的谏宫行动就这样被轻巧化解,不过这四人还是被后人称为了“崇祯四君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