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1634年:要土地还是要工商? - 与崇祯皇帝的那些日子 - 贺耀耀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69章1634年:要土地还是要工商?

二月二十五日,崇祯在颐和园接见太原府官员,陈士奇、荆廷钰等觐见,行礼过后,陈士奇便道:“启奏陛下,太原府下辖三州,根据去年登记人口数为四十六万一千五百二十二人;田亩六十七万顷,其中皇庄二十三万顷,自耕农十八万顷,佃农二十六万顷;去年各州县征收商税税银二百五十五万两,除四十三万八千两留用外,其余已全部上缴户部。”不等崇祯说话,赵士锦便皱了皱眉头问道:“在下想这太原府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且东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岭,北扼东陉、西陉关,是以谓之四塞也,乃四通八达之地,晋商之名也是闻名天下,却不曾想这税银收入才区区二百余万,竟必顺天府差了三倍有余。”

陈士奇并不理睬,太原府布政使倪元璐便出列道:“赵大人久在陛前,岂知咱们地方上的辛苦,一来咱们太原不过辖区区三州之地,不比顺天府地广人密,二来太原虽是四控之地,亦是四争之地,先帝在时,屡被乱民侵扰,且又要防着鞑子,又要防着鞑靼,内附的蒙古诸部也不是安分的,不但要缴粮,还要供着军粮,若有灾荒,朝廷还少不得拨些下来,自陛下登基以来,蒙陛下天恩,还算是风调雨顺,然前些年,李鸿基、张献忠率贼兵肆虐三边、山西,太原府不免波及,自戚将军调至三边,大破贼兵,才不过区区一年,能有此税赋已是不错了。”

赵士锦便道:“既然如此,那便更要恢复生产,为何在下听说四海商号修筑西安府至京城的驿道和铁轨马车线路时,本是想要将太原府也连接起来,但听说是太原府并不放在心上,不但不积极推动,反而暗中多加阻挠,导致路线绕道;若将道路修通了,岂不是大为有利?在下实在是想不通,特来请教。”

陈士奇便道:“晋商是晋商,太原是太原,晋商多集中在太谷、祁县、榆次、平遥等地,与太原何干,况且历朝历代,哪个不是重农抑商,就是因为经商不增加社会流通的产品,而农业、手工业可以增加社会财富,赵大人,老百姓吃不饱可是要造反的!我们太原虽地方不大,但是务求稳固天下之根本,天下之本,首要在农,倘若人人都为了那点蝇头小利,去从事商贾,那谁来种地?若因此导致天下动荡,赵大人能承担这个责任吗?”

赵士锦一时被怼了没了话,沂州知州张儒士便出列道:“启禀皇上,臣不以为然,臣以为粮食短缺,不是因为种粮务农的人少了,而是由于土地兼并,导致耕者无其田,而占有大量土地的世家大族,却把这些财富用到了奢靡的享乐上去了;长此以往,佃农越来越多,自耕农越来越少,而又因为重农抑商,导致商人比例失衡,最终导致了货物流通不畅,反倒引发了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导致整个消费链过短,最终经济崩溃,经济的崩溃才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历朝历代莫不如是。皇上如今所做的,就是为了挽大厦于将倾,此乃国策,如何就成了知府大人口中的蝇头小利了?当然了,倪大人所说也并非毫无道理,别的不说,就拿臣管辖的沂州来说吧,沂州多煤铁,很多富户便索性把粮田改为坊、厂,锻铁、冶炼,商税所征不过十之一二,然贸易之利却不止十倍百倍,非粮田之利所能比,臣只怕十数年后,这些农田便都要变成坊、厂了,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以小小沂州窥天下貌,臣甚是惶恐。如何在倡导工商的基础上,保护农业,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崇祯起初还听的有些恼火,后来越听越觉得有些道理,便说道:“朕召诸位爱卿进京,述职只是次要,一是诸位爱卿乃地方父母,掌一方安宁,朕久在京师,岂能尽知地方诸事?几位爱卿尽是肺腑之言,朕深以为忠,今年大朝会上,朕也说了,希望众爱卿不要做默贼,而要直抒胸臆,朕绝不因言非人。”

赵士锦便出列道:“陛下,农业长足发展后,势必溢出大量剩余之物,所以剩余的农副产品才能更多地进入市场,手工业才得以逐渐兴盛,水陆交通网进一步完善,商业随之逐渐兴盛起来,而商业、手工业的兴盛则会促进城市发展。所谓藏富于民,民间追逐利益乃是天性使然,朝廷何必过多干涉?无为之法乃自然之法,道法自然才能长治久安,况且如今皇庄之地所占比例很大,那些富户的土地只管让他们去弄,只要保障皇庄之地用于农业,那粮食自然无虞。”

方以智立刻出来反对道:“陛下,臣以为大谬也!想当初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全国缴纳田赋的土地有850多万顷,但到了弘治十五年只剩下了422万多顷,这将近一半的土地去哪里了?都落到那些富户乡绅手中了,既然赵大人主张自由经济,自然也要任由土地兼并了。至于赵大人所说皇庄一事,陛下,工商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每年的出生人口是有限的,况且人口增长也非一年两年的功夫,若任由工商盲目无序发展,不加以约束,势必要消耗大量劳动力,但时候,皇庄虽有土地,但是又由何人耕种呢?”

商周初便道:“听闻南洋土地肥沃,或许可以效仿成祖皇帝例,在南洋开疆拓土,开垦土地,设宣慰司,岂不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许士扬便道:“只是这样一来又要派兵、又要派官,况且南洋遥远,能否有效控制尚未可知,便是控制得法,这粮食又要远途运输,这海上风浪不定,若有闪失,岂不是得不偿失?”

赵士锦便又道:“陛下!臣方才所说,并非无的放矢,想当年弘治皇帝在位,国子监祭酒丘浚便呈上《大学衍义补》一书,此书耗费丘浚十年光阴,弘治皇帝看到此书后非常高兴,万历皇帝更是极为重视,亲自为该书作序。从此,该书成为生员科举的必读参考书,许多地方官吏也将其作为施政纲领。丘浚便是主张经济自由,朝廷不要干涉经济,任由经济自由发展;反对加税、反对控制土地兼并、反对官僚商人等等。”

方以智便冷笑一声道:“丘浚实乃误国之原凶也!他所持的立场,不过是"站在富人的角度,为国家利益服务"罢了,自万历朝以来的诸多思潮、政策、党争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例如奢侈论、反对皇权官方进入经济领域、享乐思潮等都可以追溯到他的身上,国之不国,实乃自其而始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