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1633年:为张居正平反
再说崇祯离了应天,沿水路一路北上,不过一两日,便抵达京城,内外廷四品以上官员都在城外跪迎,皇帝的轿辇并没有直接入城,而是停了下来,崇祯满面春光的下了轿,忙对王承恩说:“快快,快扶起来,尤其是几位总理,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怎的还叫跪着。”王承恩和杨寰赶忙一人一个,将程国祥、吴襄和钱谦益搀扶起来。崇祯便道:“以后若非国家大典,几位总理大臣都不必跪了。”
三人忙谢恩道:“皇上天恩,臣等惶恐。”崇祯又走到史可法跟前道:“史爱卿可好?”史可法忙道:“劳陛下记挂,一向都好。”崇祯便道:“听说史德威进春晖堂侍读了?”史可法忙道:“回皇上,正是,犬子能蒙皇上恩典,进春晖堂侍读,是臣全家的荣幸。”文震孟在后边小声对魏光绪道:“皇上今天有点反常啊。”魏光绪便道:“皇上这般大献殷勤,怕是又有什么所求之事啊。”文震孟便道:“听说皇上这几日对张居正大为褒扬,又要在皇陵旁修紫光阁,怕是为了此事吧。”魏光绪撇撇嘴道:“为一个死人平反,只怕还是要给活人罪受呢,咱们啊,且等着看吧。”
沈廷谕便道:“倘若皇上真要为张居正平反,咱们且还得商议出一个章程来。”没等魏光绪说话,文震孟便道:“沈大人慎言!”沈廷谕便忙道:“正是,正是。”
到了晚间,用罢晚膳,崇祯便宣黄宗羲、高弘图、冒辟疆、胡松奇等,崇祯便道:“朕这次南巡,感触颇多,如今各地官学受到很大阻挠,格物科科举也有几年了,但民间仍多以文科为主,对格物科不屑,诸位爱卿觉得是何原因?”
黄宗羲便道:“皇上,这文科科举自隋唐以来,也几百年了,一时转不过弯来,也是有的。”高弘图想了想说:“臣倒是以为,自古凡行革新者,都不免为人指诟,比如秦之商鞅、宋之王安石,再比如咱们大明朝,也不乏张居正这样的改革能臣,只是这些人下场都不好,难免让人心有余悸,自然大家在面对新政的时候,不敢迎难而上。”
崇祯便道:“高爱卿这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朕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朕决意为张居正平反,不但要平反,还要让他入紫光阁,为我大明第一等守功之臣。你们回去也各自商议商议,谋划谋划,过几日朕会召集臣工商议此事。”
四月一日这天,崇祯便召集内外廷众臣在乾清宫议事,崇祯上了丹陛,大臣们行礼后,崇祯便道:“今天传诸位爱卿前来,是有件事商议,想必诸位爱卿也都听说了,朕已着礼部在太祖皇陵和朕的陵寝修昭烈阁和紫光阁,用以表彰功臣,将来陪侍太祖和朕于地下,具体名单也交礼部议处,只有一人,便是万历第一首辅张居正,当年主持变法,虽有功于社稷,然见罪于万历皇帝,朕想着为张居正平反,恢复一切名誉,入紫光阁,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啊?”
诸位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见几位总理大臣皆闭眼不答,也便不敢乱言,高弘图便出列道:“陛下圣明,张相公实乃我朝有功之臣也。”冒辟疆、胡松奇等也出来答是,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崇祯颇为高兴道:“既然如此,那便传旨,为张居正平反,恢复生前一切名誉,赠上柱国,谥文忠,并允在其故乡为其修建祠堂,入紫光阁陪侍,其家人获罪者,一律赦免,返回原籍,依功依品发放俸禄,归还家宅田亩,以为奉养。”
话音刚落,只见张同敝噗通跪在地上,不由号啕大哭道:“陛下天恩,曾祖在天之灵,也可瞑目了!”崇祯又问:“文忠公可还有后?”张同敝道:“曾祖共有六子,当年查封家宅,十数天无人问津,三爷、四爷并十余口当场饿死,大爷和二爷因不堪酷刑折磨,先后自杀身亡,六爷下落不明,唯有五爷身陷囹圄,后先帝不忍,得以贬为庶民,令其归家,如今已是花甲之年,尚有臣堂弟张同奎在,虽才华横溢,饱读诗书,然受曾祖挂累,不得参加科考,只能在乡中务农。”
崇祯不由感慨道:“听听,听听,虽不过短短几十年光景,听来却似乎便在昨日,其功何其之大,其状何其惨烈!高爱卿。”高弘图忙出列道:“臣在。”崇祯便说:“爱卿可单独考究张同奎,若果如张爱卿所言,可简拨使用。”高弘图便道:“臣遵旨。”
说完了这件事,崇祯见进展很是顺利,便又道:“去年着张爱卿主持编制了《明法典》,崇祯三年,又开始编写《崇祯历书》,不知进展如何了?”李天经忙出列道:“启奏陛下,《崇祯历书》目前修编已经大半,最早明年,最迟后年便可大功告成。”崇祯道:“好啊,好,不过朕心中还想着一事,所谓盛世修书,朕想着在《明法典》的基础上,编制一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法典,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史可法出列道:“皇上,编制大典自然是国富民强的吉兆,不过臣想着去年刚修编了《明法典》,今日又编,似有重复之嫌。”崇祯便道:“无妨,朕也是想着,利用修编的机会,多多培养一批律法人才,将来儒法并用,才是治国根本。”史可法便道:“陛下思虑甚远,臣不及也。”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崇祯便道:“既然诸位爱卿没有异议,那便令张稷若任《崇祯法典》总编纂,提调刑名院、翰林院、通政录档司、国子监、文思院、格物院、京师大学堂等可用之人全力汇编,此乃国家大典,且莫心疼那点钱。”
黄宗羲便道:“请皇上放心,户部一定全力支持张大人。”崇祯这才点点头说:“既然为张居正平了反,那考成法是不是也要恢复了?”
众人心想:原来皇上是在这里等着呢,刚才不说,现在才说,真是不厚道。虽然心里如此想,但嘴上却不敢说,沈廷谕便首先出列道:“启奏皇上,考成法万历十二年便被废除,时有"催科急迫,征派加增,刑狱繁多,用度侈靡"之害,还请皇上三思。”
冒辟疆便出列道:“沈大人所言差矣,依据明制,京官每六年"京察"一次,地方官每三年"大计"一次,但多流于形式,成为官员们党同伐异和争权手段。张相公深切认识到不仅要对各级官吏进行定期考察,而且要对其所办各事规定期限办妥,这才定下"考成之法"执行,目的就是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内阁各部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各部留底,另一本由都察院留底,最后一本由内阁留底;由各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每完成一件登记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论罪处罚;都察院也可要求各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根据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也可对都察院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和复核。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以内阁统领都察院、再以都察院监督各部,并以各部统率文武百官及地方官员,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官员考评机制。据统计,在张居正主政的十年间,因为执行考成法而被裁撤的官员占到了官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因为有考成法在,立限考成,一目了然。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不拘出身和资历,大胆任用人才。考成法有效实现了考评与纠偏相结合,改变以往仅仅主要靠吏部来运作的官员考评。而且考核的内容注重一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事项,几乎都是硬指标,抓住了重点。”
高弘图也道:“是啊,仅在万历三年一年,便查出各省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计237件,巡抚、抚按官员54人。其中凤阳巡抚王宗沐、巡按张更化、广东巡按张守约、浙江巡按肖廪,因未完成事件数量太多而罚停俸三月。足以说明考成法实在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崇祯便起身道:“好啊,既然考成法已经经过实践证明了,是一项极好的政策,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那就由高弘图主抓,黄宗羲、冒辟疆辅助,重新恢复考成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