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这边工作的事情定了下来,余酒就去了公社协商租赁土地建厂的事情。
钱书记调走之后,提拔上来的公社书记姚书记是之前在公社管农林的副主任。青山公社靠着种植养殖业比其他公社的条件好了很多。光是一个青山食品厂就提供了三、四百个工作岗位,现在余酒说要回来公社建厂,姚书记一万个同意,要地给地,建厂需要购买的材料得单位批条子的,姚书记都承诺会包办妥。
再听说余酒的媳妇儿林老师也跟着回来,要去八中高中部当老师,乐得姚书记拉着余酒坐下喝茶,笑道:“出去读了大学不忘回来建设家乡,好哇,都是优秀青年!”
余酒没多呆,得到了穆书记这边的准话,就直接带着身份证明和合同去找管土地的干部办手续。他挑中了在青山食品厂旁边的空地,离家里近,而且也靠着大马路,进进出出都很方便,那块土地都是公家的,租用很便宜,余酒直接租用了二十年。
带着人去丈量了土地,签了合同,先付了三年的租金。自己站在杂草丛生的地里,抬眼望向前边不远处的小山,太阳高高挂在上边,一股豪情涌上心头。
趁着年前,余酒打电话给了房子的主人,确定要买下房子。约定好了时间,余酒带上钱和相关证件找房主办了过户手续,换到了一张房屋所有权证。
林小北那边也不停歇,余酒那边拿到了证之后,她就催着让他赶紧找工人来准备翻修房子。怎么翻修,她早就有了设想,但是自己的想法是一回事,实际真的要动工的时候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甲方和乙方的悲喜总是不相通的。
不仅是家里要翻修,厂子那边定好了设计图,也要一起开始动工了。
他们还有一个学期就要毕业了,毕业论文在上学期已经写了七七八八,没有必要一定要回学校去。实习的工作都好办,就算他们这时候辞职也不会对单位和公司有什么影响。所以他们决定先给实习单位的领导打电话说明情况。
两边的领导都挺好说话,对于他们的离职做了挽留,但是见他们立场坚定,也就同意了。反正实习生嘛,又没有负责什么重要的工作,平时做的材料都是纸质版的,都留在单位,也不需要亲自到场做交接。
如此一来,他们就不用着急回海市,决定在这边待到五月中旬再回学校,到时候要在海市买房,还要处理毕业论文答辩的事情,以及收拾家当。
多出来的三个多月的时间,足够他们把厂房建好、把家里的院子翻修好了。
余酒大学毕业后要回公社办厂的消息传开来,青竹大队都传了个遍。
有那些幸灾乐祸的嘲笑道:“读个大学出来还不是进工厂,还不如我们家老三呢,初中毕业就进去,还能多赚几年的工资。”
也有人摇头,觉得可惜:“年轻人就是目光短浅,只看得到人家做生意的赚钱,这做生意哪里有进单位好啊,这余酒夫妻两个啊,就是家里没个长辈管着,不然能让他们这么任性?可惜喽!”
还有人问到余建国和刘春香的跟前,“你们家余酒真的要回来开厂子啊?咱们都是一个村的,那到时候让余酒给咱们的老五安排个岗位进去呗。”
后面的人赶紧也来套近乎:“是啊是啊,你们家余酒现在有大出息了,要是招工可记得咱们乡里乡亲啊。”
余建国和刘春香还是刚听说这个消息,还没有反映过来。隔壁家的姚婶实在是听不下去了,打开门站在门口叉着腰怒骂:“要找工作自己应聘去,在这儿扯什么乡亲关系?有本事的,你不来找,余酒自己都会找上门去,没本事的,那就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完全不给众人反驳的机会,姚婶又把怒火冲向余建国和刘春香两口子:“你们也就是余酒大伯大伯母的身份,不该你们管的少管,有多大本事端多大碗吃饭!”说完,把大门猛地一甩,砰地一声给关上了,根本不在乎外边的人什么表情。
自从老爷子走了之后,他们家和隔壁余建国一家基本都不会在一块儿吃饭,过年过节的也都是各过各的。刚开始的时候那边还想和以前一样厚脸皮过来要好吃的,直接被姚婶骂了出去,后边就再也没敢凑过来。
家里的房子已经开始动工了,直接把原来的主屋给拆了,准备建成两层的小楼,楼上做成了三个房间,左右两边分别是他们和一帆的卧室,中间和楼梯对着的房间做成书房。从房间里推开窗看出去,视野开阔,还能看到远处的青山绿水。
底下的一层,左右隔开两个小房间,一间做客房,一间做储物间,中间空出来的地方,挨着客房的做客厅,挨着储物间的做餐厅。他们家就在巷子口,左右碍不着隔壁的近邻。
不仅要改造主屋,林小北还参照海市那边的布局,要把卫生间建在院子里,和浴室挨在一起。
等房子建出来,他们家的房子肯定是这一片最好看的了。
拆家之前,余酒和林小北租了附近的空院子暂时住着,把家里的东西该扔的扔了,还要留着的就先搬到这边租的房子里。
夫妻两个分头行动,林小北来监工家里房子的翻修,而余酒就去盯厂子的进度。
一帆小朋友就比较忙了,今天跟爸爸出去,明天跟妈妈在附近逛逛,还认识了几个住得近的小朋友,抱着自己的小玩具能出去半天,特别是去钱婶家里和钱婶的大孙子玩时,可以在人家家里待到爸妈不来找就不想回去。无他,全都是因为钱婶家里有台电视机。
因为林小北给钱进辅导的事情,钱婶对一帆喜欢得不得了,他过去找钱婶的大孙子玩,钱婶把家里的吃的都翻出来给他挑着吃。
直到春节前,家里的房子和厂子那边都建好了个大概的轮廓。工人们也要忙着过年,他们也不急这三、五天的。在家里收拾收拾,除夕那天带上买的礼物回了余家村。
他们搬出余家村这些年,没有一次回来是这么受欢迎的。这家热络地上来聊几句,那家拿着些吃的要给他们。余酒都一一推辞掉人家送的东西,至于他们说的招工,余酒只说小厂子还没有办起来,还不知道招多少人,而且也招不了几个人,到时候看报名的人谁条件好就择优录取了。
虽然余酒说得确定,但是人总是抱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家总能成为那个意外,对着他们一家三口都客客气气的。
他们依然是直接去了姚婶家里,隔壁家的,余酒就拿了份不轻不重的礼物过去,说了两三句就走了。完全不管黄翠儿和何二花说的什么把自家兄弟给招进厂子里去。
论关系,他们就是关系不怎么样的堂兄弟,又不是他们爹,才不管他们有没有工作呢。
他们不着急回公社那边,要留在姚婶家里住一晚上。今年余红兵一家不回来过年,正好把客房空出来给他们一家三口住。
余小光和余小明都先后考上了大学,一个在省城读书,一个在隔壁粤省读书。平常也是只有寒暑假才会回来家里。
都长成了大伙子,穿得斯斯文文的,完全看不出来之前的跳脱样子。但是一和一帆玩闹起来,又还是那么幼稚。
外边人的风言风语余红军和姚婶都听了,半点没有在余酒和林小北面前提起来。余红军还怕了拍余酒的肩膀,“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就好好干,做出个人样来。别人怎么说就让别人说去,把腰板挺直了,你问心无愧就行。”
余酒点头应了下来。他想,要是他爸还在,估计也会和四叔一样说这么一番话。真的家人哪里在意你身上有没有光环,真的家人只盼着你能过得好,比什么都重要。
尽管两家人都不在一起吃饭了,因着余酒和林小北带着孩子回来,隔壁家也过来串门。
不过因为余酒过去送礼时的冷脸,他们没再敢提进厂子工作的事情。
一帆看到有差不多年纪的小朋友,就拿着自己的零食哒哒哒地跑过去分,一边分一边介绍说:“这些都是我爸爸做的。”
这句话他重复了三遍,两个堂弟只管伸手过来拿吃的,半句没有夸他爸爸厉害不说,也没有和他说谢谢。一帆这下就不乐意了,把零食收到背后,小脸严肃地说:“你忘了和我说谢谢。”
堂弟可不管他这些谢不谢的,见一帆不给他们分吃的了,就回头找妈妈和奶奶哭闹着要吃的。何二花跟一帆说道:“你是哥哥,得多让让弟弟们,快给弟弟们分一分,不能吃独食,吃独食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这话一说出来,林小北立马就怒了,一把把一帆拉回来塞他爸的怀里,冲刘春香冷笑道:“分什么分,咱们不乐意就不分!想吃就自己买去,在我们面前哭闹有什么用,我们又不是他们爸妈,凭什么惯着他们。”
刘春香大手拍了一下何二花,见她还有些不服,一个狠厉的眼神瞪过去。何二花虽然这两三年说话都嗓门大了许多,但是对上自家表面看着随和的婆婆还是有些怂的。
刘春香跳出来当和事佬,和稀泥似地打着马虎眼:“孩子都还小,不懂事,你一个大人跟他们计较什么。一帆来奶奶这里来。”
最憋屈的语录之一:他还是个孩子。
和这种人没有办法讲什么道理的,也懒得去讲,这些年旁人其实都看得清楚,他们和余建国一家关系一般,以后不来往也正常。
林小北自顾自地拿吃的,顺道和姚婶聊家常。完全不把隔壁家的几个人放眼里,他们一说话,林小北就不出声。反正她不尴尬,谁尴尬谁难受。
隔壁家的那几个人也察觉出了余酒和林小北不想搭理他们,也插不进去话题。两个孩子盯着一帆手里的零食哭闹,一帆看看他们又看看自己手里的零食,不分吧觉得自己小气,分吧他又不乐意给他们分。干脆直接埋头到他爸怀里,眼不见为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