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生活的本质
邓挺一直比较欣赏祝千帆,认为他是个好苗子。
当他还在筹备组,而这个小伙子还在对面的卫星院时,就经常在会上怼自己的团队时,他就确定这一点了。
与祝千帆相比,韦芝的脾气过于火爆,说话也十分刻薄。很多时候,她的立场或者观点其实并没有错,但她的表达方式很容易激起对面的自尊和防备,不由自主地产生抗拒心态。
而董晃的表现则更加有城府,很多时候为了试图左右逢源,甚至有点丧失原则——这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来说,并不是什么好品质。
所以当祝千帆主动投递简历到上海翔仪来,并且通过了前两轮面试之后,他决定亲自与祝千帆聊一聊。
一路自然聊得很顺畅,到了最后,邓挺漫不经心地问道:“你们张院竟然愿意放人?”
“我也觉得有些奇怪,他竟然同意了。”
事实上,对于张砥砺同意自己加入上海翔仪,祝千帆在感激之余,并没有完全想明白个中缘由。在他印象中,张砥砺是一个非常偏执的人,尤其是对于自己看重的人,哪怕被调动到院里的其它型号或者项目上去,他都坚决不同意,很多时候连院长宋浩明都没办法。
然而,听完祝千帆的话,邓挺笑而不语。
祝千帆自然不知道,邓挺在更早的时候,李承墚院士紧急来上海开会的那个下午,就已经向张砥砺抛出了加入上海翔仪的橄榄枝。
那个时候,张砥砺并没有给出肯定的答复。
但现在,邓挺得知张砥砺愿意放祝千帆离开卫星院,加盟自己公司的时候,他心里清楚:张砥砺的天平已经向上海翔仪倾斜了。
他内心在狂喜,浑身的神经都在战栗,但是,他的脸色一如往常,看不出任何激动的痕迹。
在听完祝千帆所描述的,张砥砺对他职业发展的建议之后,邓挺二话不说就同意了。他这样做,自然是为了远远地给张砥砺一个面子——自己的这个安排一定会经由祝千帆的嘴传到张砥砺耳朵里去,更重要的是,他深度认同张砥砺的判断:纯粹的工程技术人员固然也很重要,但更稀缺的是懂技术的专业管理者。
现在,这个上海翔仪运营部的新人就站在自己面前,刚表达完他的顾虑:“邓总,我说完了,简单总结我的建议,就是公司应该有一个技术带头人,一个非常专业而且懂行的技术专家,否则,我们很难让合作方真正信服。长期来看,会减慢我们‘万星’计划的推进进度。”
邓挺看着祝千帆那发亮的双眸,心中涌起一股热血。
“这才是年轻人的眼神啊......”
于是,他略微思索,想了想,说道:“你看得很准,而且,我也恰好是这样想的。不,我不光这样想,还努力去做了,我相信你很快就能看到变化。”
“变化?您是说,我们很快就有技术带头人了吗?”
“对,我们的首席技术官,也就是cto,马上就要到岗了。”
“真的吗?是谁?”祝千帆的问题脱口而出。
邓挺神秘地笑道:“你很快就会知道的,我现在还不能告诉你。”
“我认不认识呀?”祝千帆没有放弃。
“你这小子,我当然不能回答啦。”
“那肯定是我认识的人。”祝千帆眨了眨眼。
“......”
从邓挺办公室出来之后,祝千帆觉得自己的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这几个月,他时而觉得离开卫星院是个正确的决定,时而又感到一丝彷徨,而直到现在这个时刻,他才笃定地感到自己选择加入上海翔仪这步棋是走对了。
从邓挺的反应和神态来判断,他坚信这个新来的cto一定是自己认识或者见过的专家。尽管他才参加工作四五年,但卫星通信和导航这个圈子实际上并不大,他又有幸参加了包括北斗三号在内的几乎所有重要的项目,那些专家大佬们几乎都见过。
他们不一定认识他,但他肯定认识他们。
“会是谁呢......”他忍不住在脑海中搜索着,感受着其中不时浮现出来的名字,他突然浑身一震。
“不会吧......”他喃喃自语:“难道是您吗......”
不过,年轻人想事情快,忘事也快。随着整个公司在“万星”项目上的提速,他很快就沉浸在忙碌的工作当中,半个月的时间很快便流逝过去。
又忙碌了一整天之后,祝千帆顶着夕阳的炙热,眯着眼睛走出办公室,穿过毫无遮挡的园区,朝着地铁站走去。
还未走到园区门口,只见前方迎面缓缓开过来一辆黑色的轿车,轿车在他身边驶过时,突然停了下来。
后座的车窗摇下,里面露出一个他曾经很熟悉,此刻看过去又有点陌生的面孔。
他的眉间有十分明显的川字纹。
“张院!”祝千帆止住脚步,脱口而出。
脑海中在两周前曾经朦朦胧胧的、已经被掩埋的猜测此刻浮出水面,那个名字与眼前的面孔完美融合了。
张砥砺微微一笑:“我刚从外面办事回来,你下班啦?”
“您......已经加入我们了?”祝千帆只希望这个答案再次得到确认。
“是的,我刚来,很意外吗?”
“是的......但......也没有那么意外。”
张砥砺大笑起来:“如果你不急着回家的话,去我办公室聊几句?上车吧。”
祝千帆点了点头,有些紧张地看向副驾驶。
张砥砺把自己的后座右侧车门推开,同时身子往左边挪了过去:“坐这里吧!”
依然是祝千帆熟悉的口吻,让人不容违抗。
于是,祝千帆坐上了车。
车子再次启动,缓缓在园区里行驶,稳稳地拐了几个弯之后,停在了上海翔仪所在的大楼前。
祝千帆跟着张砥砺上楼,直接进入了他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