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祝千帆的担忧 - 千帆万安 - 匪迦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千帆万安 >

第24章祝千帆的担忧

不久,整个上海翔仪层面便确定了应对舆情的思路:不去与那些负面的声音对骂,而是联合包括国家队“中网”计划的运营方中网星通和上海卫星研究院在内的多家企业与机构,有条理、分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的科普宣传,在其中突出“中网”、“万星”等计划对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和他们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个非常好的类比案例便是我们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在二十一世纪之初,欧盟启动了他们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项目——伽利略。伽利略项目的目标是对标美国的gps,同时在不少技术上都更加先进,更重要的是,相比gps由美国空军管理,欧盟为伽利略项目专门设立了运营管理机构——伽利略联合体gju(galileojointundertaking),号称相比gps浓厚的军方背景,伽利略项目更加侧重于服务各类民用场景。所以,立项伊始,欧盟便开始在全世界广泛地寻找合作方,尤其是涉及到应用落地的领域,因为一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来说,自然不能只覆盖欧盟的疆域这一亩三分地。

那个时候,我国刚加入wto,正是非常渴望通过国际合作来获得更快发展的时候,恰好中欧关系也处于历史上较好的时期,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于2003年签署了协议,开展基于伽利略计划的合作,并且在2004年更进一步细化了合作内容。根据协议精神,中国由科技部牵头,投入2亿欧元参与伽利略计划,中国企业也会在其中为伽利略计划提供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的产品,并且提供伽利略计划在中国的应用场景落地,比如服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伽利略计划当中,中国将拥有中国企业贡献的这部分产品的所有权和整个伽利略系统的使用权。

然而,美好的期待在双方开展合作几年之后,到2008年就破灭了。随着欧盟主要国家领导人的更换和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欧盟开始寻找各种理由赖掉他们当初的承诺,还把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拉进来制衡中国,让这个计划的参与方组成更加复杂。原本欧盟自己就有27个成员国,伽利略计划的每一步推进都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内部辩论以确保利益分配让每个成员国都满意,现在又有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一切都变得难以控制。

于是,我国彻底放弃了国际合作的幻想,专注加速我们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目前已经到了北斗三号向全球组网冲刺的关键阶段了。很有可能,我们的北斗要比欧洲人的伽利略更早实现全球运营。

“这是个很好的类比......”祝千帆在读完这些宣传文章之后,百感交集,毕竟他在加入上海翔仪之前,在卫星院亲身参与过北斗三号。

“......不过,今天的美国spacex和当年的欧盟还是不一样,spacex是企业,效率要远远高于欧盟这个臃肿的政府组织,还是国际政府组织。”

他认为,包括上海翔仪在内的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参与者所面临的挑战要比当年的北斗更大。

邓挺和赵莹也与他有着相同的想法,所以,至少在整个上海翔仪内部,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必须加速“万星”计划的研制、开发、部署和运营,一定要尽快让我们自己的卫星顶上去!

毕竟,人不能什么都想要,不能既要眼前的安逸与省事,又要长远的安全与收益。

更何况,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可估量,我国有广袤的国土,有浩瀚的海洋,有大片的偏远地区和无人区,光靠已有的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实现“天空地一体化”,才能通过实时的、全面无死角覆盖的通信和数据传输能力将这一切都无缝连接起来。

如此巨大的市场,我们自己不做,难道要拱手让人吗?

对于公司的决策,祝千帆自然是举双手赞同,然而,他心中还是有些隐隐的担忧。

加入上海翔仪这段时间,尤其是离开此前的纯技术岗位,进入技术管理岗之后,他越来越意识到,上海翔仪本质上是一家总体系统运营商,仅仅负责“万星”计划的整体系统架构设计和运营,具体到每一颗卫星的制造,每一根运载火箭,都需要寻找外部协作方。

一开始,他认为这对于上海翔仪本身的技术能力要求不高,只要能够找到优秀而靠谱的卫星和火箭合作伙伴便好了,但他很快发现,作为顶层系统的架构者和运营者,上海翔仪或许不需要太多的工程技术人员,但一定要有非常厉害的技术带头人,否则很难“镇住”那些合作方们。

而他发现,上海翔仪似乎并不存在这样一个人。

“不行,得跟邓总说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