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挣加工费吧◎
此时台下已经有妇女开始反驳邓琳琅的话了:“我男人挣的工分,也扣了孩子们的口粮分呀。就是家里孩子多,下地的人少,我一天记的工分低,加起来也不够全家人扣的,只能分最末等的定量。分的粮食少,男人吃不饱饭脾气肯定不好,随手给两撇子不当啥吧。”
附和这种意见的声音不少,妇女积极分子们提出了最想提的问题:“对,把咱们妇女的工分记得跟男人们一样,肯定够扣孩子们的口粮工分。不欠生产队的口粮分,定量上来了,自然不用咱们再从嘴里省吃的。男人吃饱了没烦心事,也不会抬手动脚就打人。”
邓琳琅很想冷笑,她真的冷笑出来了,伸手打开喇叭的开关:“男人们很傻吗,他们自己算不出来,妇女跟他用同样的时间,干出来的活不如他们多,还能同意跟你记一样的工分?地里一年打多少粮食是有数的,大家的工分记多了工分值就不值钱了,记得再多有啥用?”
“那你说咋办。只要妇女比男人挣的钱少,就在他们面前抬不起头来。你们在大队上工,月月有补贴,记工不比男人少,说起话来当然轻巧。倒是说个让我们也比男人挣钱多的法子,那可比说漂亮话得人心。”很多积极分子觉得,邓琳琅只会往自己心里扎刀子,根本没想给她们解决问题。
邓琳琅还真没法在这个场合说出自己的办法――李雪梅刚才关喇叭的时候,下意识往知青们站的方向看了一眼,邓琳琅顺着她的目光看到了,哪肯当着知青的面说出自己的办法?
刚才自己那席话,还可以辩解为替妇女的家庭地位着急,希望她们在照顾好家人的同时多想想自己,与妇联的日常工作勉强挂上关系。
可把咋挣钱当着这么些人的面说出来,再被知青理解扭曲后,举报到知青办和公社革委会,邓琳琅连辩解都不用辩解,直接会被定性为鼓动妇女们投机倒把。
“想知道咋比男人挣钱多,各生产队妇女组长留下,到大队部开小会后,传达给生产队的妇女同志们。”邓琳琅要控制知情范围。
妇女们十分气愤,觉得大队大张旗鼓召开个妇女大会,竟然只为了让她们听李雪梅老生常谈,与她们近日一直期待的男女记同样工分太不相符。
还有这个邓琳琅,漂亮话谁不会说,拽两个新词就想让大家服气?拿谁当傻子呢吧。
有人直接往地上吐唾沫:“呸,早知道开会就是说套话,谁稀罕当这个积极分子。”
也有人觉得不用这么激动:“小邓说的挺好,她一个没成家的姑娘,都能知道咱们在家里的地位低、说不上话、老挨打,以后被打狠了再找大队,她肯定向着咱们说话。”
“向着你说话有啥用,她转身走了,你男人还不是冲你使拳头。”大部分积极分子走的愤愤不平。
哪怕是各生产队的妇女组长和李雪梅,对邓琳琅都有些不满,李雪梅尤甚:“小邓,我说想好办法再开会,你不同意。可今天这会开得算啥,积极分子都跟咱们离了心,以后再想开大会都叫不上人,传到别的大队能笑死人。”
此时大家已经挤在李雪梅办公的那间屋子里,邓琳琅悠悠问道:“李主任,今天大家的态度你看清了没有?”
“啥态度?”李雪梅带着气说:“大家对大队的妇女工作更不满意了,除了这还有啥态度。”
邓琳琅摇了摇头:“我看到的跟你不一样。我看到的是妇女同志们自己,都觉得家务活本就是她们应该做的,觉得不管自己在家里做多少活,因为换不成实实在在的钱和粮食,就低人一等。”
“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人,哪怕把挣钱的办法摆到她们面前,她们敢接受吗?”因为屋里都是妇女组长,邓琳琅说话不算客气。
连李雪梅在内的八个人面面相觑,而郑秀敏正是小庄头生产队的妇女组长,因与邓琳琅关系亲近,问出了大家同样不解的问题:“小邓,你的意思是要把大家在家里的劳动,也都记上工分吗,大队不会同意吧。”
当然不可能,别说现在的前进大队,就连邓琳琅身处现代时,家务劳动也没法量化。
她向郑秀敏摇了摇头:“大队当然不同意。可是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让大家利用做家务的时间,做一些可以换钱的东西。”
邓琳琅不再卖关子,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县里那些厂子每季要发的劳保,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手工完成的,比如鞋垫、手套,还有劳动服,前进大队可以找门路把这部分劳保的活包下来,分发给妇女们下工时间做,做好后可以领到加工费,不就可以在家也挣到钱了嘛。
李雪梅和郑秀敏听的眼前发亮,看邓琳琅如同看行走的人民币。可其他生产队的妇女组长疑虑重重――她们不怀疑做劳保用品能挣到加工费,却怕妇女们只顾着挣加工费耽误了家务活,造成新的家庭矛盾。
“这就是我让组长们留下的原因。刚才大会上人多口杂不方便统一思想,大家回生产队可以调查一下,哪些妇女同意挣加工费,哪些人要以家务活为重。毕竟我只是初步的想法,能不能找到门路还不一定,所以大家一定不能强求。”
知道邓琳琅的表哥有本事,郑秀敏觉得这事儿成的面儿大,头一个响应:“不管别人愿意不愿意,我肯定同意。家里的活说起来也就是洗衣裳做饭打扫屋子,孩子们都大了,一人分一样也能干得过来。”
“哪儿能让男孩子洗衣裳做饭。”二队的妇女组长有三个儿子,两个已经娶了媳妇,平时家里活已经用不着她,自然不愿意让儿子们干家务活。
邓琳琅一笑:“刚才已经说过了,这事儿不强求。”
李雪梅担心的问:“小邓,咱们真能包下劳保的活儿吗?”
邓琳琅没说准:“成不成试过才知道。”
想试,自然又要进城找李卫东,邓琳琅再心疼自己的腿,话已经说出去了就要兑现。为了自己将来不被气吐血,真正过上悠闲的养老生活,她也是很能拼的。
“宿主,系统进度增长到了百分之三十五。”在邓琳琅奋力蹬车子的时候,系统突然提醒她。
路上几乎没有行人,更没有车辆经过,邓琳琅便没下车子,匆匆看了一眼进度条,果然又前进了一点。
“我最近因为李雪梅天天来家里,连好吃的都不敢做,积分一点没增加,进度咋还涨了呢?”邓琳琅真的不解。
系统也回答不了邓琳琅的问题,一人一系统一起纳闷着来到日杂店。李卫东见到邓琳琅表现的十分热情,听到邓琳琅的要求却嘬起了牙花子:“各厂子是从我们店里购买劳动保护,不过以前我们也都是从别的厂子采购,没有包给人自己做的先例呀。”
邓琳琅微微一笑:“李经理,县里各门店也都要评比的吧,评比内容里包不包括营业额和利润?”
当然是包括的,虽然这个时代人们把奉献挂在嘴边上,可如何奉献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往往是说你行你就行。营业额与利润却是可以量化的,因此在大家同样按时上班、参加理论学习、按计划供应物资的情况下,营业额与利润常常成为重要的比较指标。
李卫东想了想问:“如果我把一部分劳保用品包给你们大队,能保证质量,保证交货的时间吗?”
“别的不敢说,鞋垫、手套这些肯定没问题。”虽然前进大队妇女们没咋织过毛衣,孙桂英等人的针线活邓琳琅是见识过的,相信用不了两天,她们就能熟练掌握织手套的技术。
“试试倒可以,不过我们从别处购货的话,是不管原料的,你们大队自己能解决原料吗?”李卫东仍有顾虑。
对此邓琳琅倒不在意,来之前她特意在商城里查过,碎布头和白棉线,都是二十积分可以兑换五百公斤的初级货,哪怕孙桂英不能换到系统认可的东西,以她现在的积分,也足可以支持到下次到废品收购站淘宝。
“你们以往采购鞋垫、手套都是多少钱?要是我们能弄到劳动布,一件劳动服多少钱?”邓琳琅想计算妇女们的加工费,当然得知道卖出价是多少。
李卫东业务十分熟练,直接告诉邓琳琅,鞋垫每双一毛二,手套每双三毛八,劳动服按大小号,每套十二到十四元不等。
邓琳琅心里已经有数了:“李经理,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大队头一次做,鞋垫和手套每样先做一百件你当样品。鞋垫一双一毛,手套一付三毛六。这样采购价降下来,你们日杂店的利润上去,你好向上级交待。”
李卫东认真的看了邓琳琅一眼:“你要能搞到原料,能不能多搞点?”现在啥物资都缺,白棉线都是好东西。
“试试看吧,这都是人托人的事儿,谁知道能找多少呢。我也是看大家歇冬闲的难受,想找点事儿做。”
李卫东笑了:“你想找事儿做还不简单,让卫党再去拉趟货,不比搞这些零碎挣得多。上次的大米根本不够分,要是还能搞到就好了。还有布,人都抢疯了,都说质量比供销社的好。”
原来李卫东相信自己能搞到原料的原因在这里,邓琳琅也笑了:“李经理是明白人。我总得把周围人的嘴堵一堵,才敢做别的。要是全生产队的妇女跟着我挣到钱,就算偶尔发现点啥,也不会想着去举报我。”
理由如此完美,李卫东默默向邓琳琅伸了下大拇指。邓琳琅听他提起李卫党,正好低声向他提出了请求,那就是让李卫党跟她唱一出双簧,糊弄一下前进大队人们的眼睛。
对于邓琳琅层出不穷的点子,李卫东已经见怪不怪,马上点头同意下来,与邓琳琅约好取东西的时间地点,才各自含笑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