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调查(上) - 舌尖上的诡案 - 孙铭苑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科幻灵异 > 舌尖上的诡案 >

第九十九章调查(上)

而这东平村如今还不错,设有村公所、小学、邮局、消防队以及派出所。河的主流与支流在此地汇合,冲积成小小的平川,在这块平地上有一些山中人家。听到这案子之后,谢凯涌现了比较强烈的调查欲望。受伤之后,其实他确实也消沉过一段日子,后头身体复健的时候,他发现身体灵活度和持久度可能回不到以前了,着实沮丧了一阵子。这种伤了骨头的重伤,不只是影响灵活度,阴天下雨也会疼痒不止,着实麻烦。由于身体问题,谢凯对调职到特命科这个调令没有多大异议。

不过自从王彦来了之后,满身初入社会当上警察的热情热血,倒是让谢凯也感染了那种热情。此时,他决定先拜访派出所,听一听溪谷杀人案件的介绍。派出所挺小的,值班的是个长着娃娃脸的年轻男警官。谢凯递上名片,年轻警察说自己叫朱博文,就是当地人。

尽管条件简陋一些,但这里还有宿舍。朱博文已经结婚了,他的夫人还怀孕跟他住在这里,见有人来了便端出了茶水。谢凯看了一眼,发现她不是那种皮肤白皙、身材苗条的漂亮女人,但却并不土气,反而挺洋气的。从朱博文关心夫人的情景来看,好像他们俩结婚的时间并不长。

“详细的情况我也不清楚。”面对上海来的记者采访,朱博文神情紧张地回答谢凯的提问。谢凯没有说自己是警察,只是说是个写文章的。朱博文说,他出身在附近,先前在县南那边任职,据说在他两年多前到任之前,这一带几乎没有派出所。他记得好像听说过十年前发生的追车案子,然而派出所没有这件案子的记录。

“你要是想问啊,只能去警察局去问问看。”朱博文说。

于是说了半天,结论就这些。谢凯没再继续问案子,就当地的情况同他闲聊了一会儿。东平村原本是由沿着山谷中的街道两旁散居的—个个很小的村落连在一起形成的。曾经因林业繁荣一时。现时索性打起“观光村”的旗号,据说现在是屈指可数的观光胜地之一。朱博文连旅游手册都拿了出来,热心地解释说:“请你务必去采访、宣传!我们这里的风景很好看的!”来这种地方赴任,即便是警察,也寄希望于附近的发展。

这边倒是有一座古代遗留下来的吊桥,用粗的藤蔓编织成的,古人来做这种事,这是非常危险的作业。但是在两座山峰之间架起来这样一座桥,可见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这里过去是穷山僻壤,现在开通了直达景点附近的收费公路,乘坐大巴游览变得容易了。据说参观这座桥的游客逐年增加。

走在桥上,可以看见脚下十余丈深的溪谷,风一吹,桥左右晃动,很是吓人。不过在这么高的地方,走那么一座古代的桥很是吓人。而且年深日久,这桥也怕不结实了。所以当地政府在和这座桥并列,大约离开五十多米的地方,架设了一座水泥桥,所以旅客没有必要渡过如此危险的吊桥,一般人只是拍拍照片就离开了。可是,要想从最佳角度拍照,必须交上“过桥费”,才能靠近桥头。所谓过桥费,一旦迈进入口,即使最后不过桥,也不退还给本人。谢凯也买了过桥的票,准备上去拍照。

“当心相机,不要掉下去!”管理员大叔提醒大家。

说起吊桥,谢凯原以为悬空的绳索是用藤蔓做的,桥面上应该是铺上了木板。可是来到这里一看,却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这古桥的桥面居然是用藤蔓编织的,是网状。行走时,脚不能踏空,走在上面让人提心吊胆。

藤蔓编织出来的网孔相当粗大,而被雨水打湿了的藤蔓表面容易滑倒。一不留神,脚就像要滑下去。桥宽两三米,用几股粗壮的藤条编成的扶手,听说里面缠绕了钢丝,所以绝对不会断裂。可是手如果想抓住它,它却向外侧倾斜。不经意间行人向下一瞧,映人眼帘的就是脚下深不可测的急流。还未走到桥中央,桥就开始剧烈地摇晃起来。胆大的已经开始过桥了。谢凯见前面一个女孩晃了一下,下意识地扶住:“你没事吧?”

“没事,谢谢!”女孩回头看着他,在潇潇的细雨中,她手中那一把橘红色的伞,仿佛一朵盛开的花格外引入注目。这女孩长得眉清目秀,年龄大约二十五六岁。这女孩道谢之后,淡然地走过摇摆不定的吊桥。谢凯在桥上拍过几张照片之后,也过了桥。

谢凯想着前面发生事故的悬崖风光不错,还有餐馆。而且还有旅游观光的小船。谢凯走到那码头的时候,一打听,说是这是当日最后一班船。于是谢凯对着小船连着拍了几张照片。

就在这时,七八位老人走下船来。尽管下着小雨,老人们游玩的兴致还是很高。开船的是个上了岁数的人,他取下斗笠向已经上岸的游客挥手致意。等客人走完,让船靠岸,他开始开始清扫船舷和船底。

“您这份工作干了多长时间了?”谢凯上前问。

船夫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答说:“啊,很长啦!”

“那么应该遇到各种的游客了?”

“是啊。”船夫笑道。

“没有发生事故什么的?譬如落水事件。”

“啊,没有!这里不同于一些急流险滩,这一带风平浪静的,可以很平稳地坐在船上,眺望两岸景色。”

“听说谷溪多次发生车坠崖事故?”

“噢,那里呀,现在已安装了护栏,过去是没有安,而且是沙砾路面,容易打滑。据说以前是事故多发地段。”

“听说曾发生过伪装事故的杀人案,是真的吗?”

“是吗?那我可不知道。”

“不知道吗?这两地不是靠得很近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