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大嘴巴(2)
第64章大嘴巴(2)
姑娘想起哥哥们知道了这件事也要责骂她,便接着唱道:“请求你仲子呀,别爬我家的墙,不要把我种的桑树给弄折了。并非我舍不得树,而是害怕哥哥们说话。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哥哥要骂我呀。”
姑娘还害怕别人知道这件事要风言风语地议论她,于是再唱道:“请求你仲子呀,别爬我家的后园,不要把我种的檀树给弄折了。并非我舍不得树,而是害怕人家说话。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人家风言风语呀。他们能说的多着呢!”
看了姑娘的苦楚,你应该明白有些人想说些不利于你的话很简单,随便编造一个场景,设计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的情节,接下来什么话都有了。只要他们心有多大,言辞就有多少。
三人成虎,莫须有变“事实”
一句话一个人说,或许起不了什么作用,可一旦很多人都加入这句话的传播行列,那么总会使考究其真实与否的必要性失色不少,因为人们总会认为这么多人都在说了,与其信其无,不如先信其有。于是众口就可以造出一个“事实”。
战国时期,边境相邻的魏国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为了使盟约更有效,两国之间决定互换人质作为担保。因此,魏王就把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为了儿子的安全,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同儿子前往赵国。
庞葱是魏国一个很有才能的大臣,他担心自己离开魏王以后有人会借机陷害他。于是临行之前他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我不相信。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
庞葱接着再问:“如果有两个人一齐对您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如果有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就有些半信半疑了。”
庞葱又问:“如果有三个人一齐对您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有些迟疑地回答说:“如果大家都这么说,那我就只好相信了。”
听魏王这样回答,庞葱就更担心了。他叹了一声说道:“大王,您想,老虎是不会跑到大街上来的,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只是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来了老虎便成为真事了。邯郸离我们魏国的都城大梁,比王宫离大街远得多,而且背后议论我的人可能还不止三个。”
魏王听懂了庞葱的意思,就点点头说:“你的心思我知道了,你只管放心去吧!”
庞葱陪同魏王的儿子到了邯郸。
庞葱走后没多久,果然有很多人对魏王说起了庞葱的坏话,魏王还真的相信了那些人的话。后来,庞葱从赵国回到魏国以后,魏王就一直不许庞葱再去见他。
这就是“三人成虎”的例子,再看下面一例。
曾参是春秋末期一个有名的学者,在道德方面是无可挑剔的。一次曾参有事外出未归,碰巧一个与他同名的人杀了人被抓走了,曾参的邻居于是报信给曾参的母亲:“你的儿子杀人被捕了。”曾参的母亲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坚信曾参不会杀人,所以依旧织自己的布。
不一会,另外一人对曾参的母亲说:“你的儿子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开始有些怀疑了,但仍然不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不久第三个人对曾参的母亲说:“你的儿子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彻底动摇了,吓得丢下手中的活逃走了。
语言的力量之大可以从上面的历史故事中看出。明明值得斟酌的事,一经推敲就无法立足的传言,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滚进言流,这时候足以把当事人淹没。
用群众的言语“杀死”你
大嘴巴做的事一般有两类:其一,四处传播对你不利的话,让周围人看你都是异样的眼光,用群体的力量“杀死”人;其二,左右开弓,离间关系,搞得大家一团糟,这一招是一箭双雕。
在一个单位或群体中,人们最忌讳其间存在一个挑拨离间的人,所说的“一条鱼搅得满锅腥”通常指的就是这种人。
挑拨离间的人大多都是油嘴滑舌的人,表面上很会说话,很会套近乎,很通情达理,与一般人接触、交往也很讲感情,在短时间内有比较好的人缘。所以,人们有时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他,甚至把对第三者的褒贬评价和是非好歹也倾囊吐出,孰知此人“狗肚子盛不了四两香油”,用不了几天时间,此话便被张扬出去,甚至连有关第三者利害关系的话也不胫而走,弄得你与其他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你因一言之失,不只得罪了一两个人,还会使更多的人对你顾忌重重,你很难摆脱这种不利的境状,有时甚至除非调转工作改变环境而别无选择。不过群体的力量还是最可怕的,看看阮玲玉就知道了。
阮玲玉,中国早期影星,1910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工人家庭。由于父亲过早地去世,为了维持生活,她很小就随母亲去做帮佣,当婢女。后来,她进入一所学校读书并开始迷恋表演艺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登台表演,初次显示了她的表演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阮玲玉出落得美丽动人,她被雇主的小儿子张达民看上,但由于张达民的母亲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就没有举行婚礼。1926年,他们开始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