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导师(1)
第2章导师(1)
一生要交的10种朋友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以获得友谊为最重要。”人人都需要友谊,没有人能独自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也给予别人帮助。朋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显而易见的。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每个人都离不开朋友。
在我们的人生长河中,往往离不开导师、知己、诤友、开心果、支柱、至交、贵人、推手、互补者、中间人,这10种朋友各自在人的生命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每一种朋友都在你的生命中扮演一种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不管缺少了哪一种,你都很难体会到幸福的感觉。
一座引领成功的灯塔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得到导师型朋友的指点和帮助,就能使你少走弯路。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人竭尽全力,却在事业上一筹莫展,结果朋友的一句话,却使他顿开茅塞。“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个意思。
§§§第一节是良师,更是益友
好导师为你的人生指点方向
导师是生命中的灯塔
古希腊诗人荷马在史诗《奥德赛》中讲述了奥德赛在特洛伊战争后,回家途中十年流浪的种种经历。奥德赛临终前,把爱子泰莱马科斯托付给忠实的朋友门特抚养。直至今天,“门特”一词一直用做形容受欢迎的老师、具洞察力的朋友、经验丰富的教育家、成熟老练的向导。在我们的一生中,会有不同的导师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刻出现,给我们以帮助。
罗曼·罗兰22岁时,总觉得自己有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素质,倾向于选择文学作为自己的事业,可是照世俗的理解,文学事业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决定给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写封信,寻求指点。
在写这封信时,他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做好了收不到回信的准备,没想到几个星期以后,他收到了托尔斯泰长达38页的亲笔回信。在信中,托尔斯泰向这位从未谋面的异国青年,谈了选择个人道路的原则。他热情地鼓舞罗兰,指出:“搞文学艺术,非要明确为人类不可!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罗兰感到这封信像一扇开向无穷宇宙的门,给了他一种生活的启示。
这封信使罗曼·罗兰下定决心从事文学事业,终于成为世界著名作家,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成功之路上的第一位导师,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位导师的鼓励和指引,可能就不会有罗兰日后的成就,不会有闻名世界的伟大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
导师不只为人指引人生的大方向,在我们刚刚步入某一阶段,处于迷惘期的时候,也会为我们指点迷津。
张勤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船员,从学校毕业以后,他正式踏入了复杂的社会。开始的时候他对新的工作和生活感到十分茫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却又不知该从哪里下手。这时,一位名叫王贵的前辈来到了他的身边,这位前辈经验老道,综合素质高且乐于助人。这时的张勤犹如沙漠中饥渴的旅行者找到了绿洲,经常与前辈交流,使他学到很多东西。前辈给他分析讲解当代形势,如何才能在这经济飞速发展、人才云集的社会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如何为人处世,使船员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感觉不到船上生活的枯燥、乏味;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各种船舶,以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端正的工作作风,用知识来充实自己……适应期很快就过去了,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张勤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感到丝毫的厌倦和压抑,对生活充满积极、乐观、向上的信心……
这位前辈在张勤困惑的时候为他指点迷津,帮助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可以称得上是他的导师和益友。
能者背后必有良师益友
导师朋友对于人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只要看一看名人的自传,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人的背后都存在影响他们的人,这些影响者造就了他们。
曾国藩的背后就有许多良师益友,这些才智之士为他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考中进士后,“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他一方面孜孜于学问,一方面广泛结交,向师友学习。他深知学问事业受师友的影响很大,因此对于访师择友,极为留心。从道光十九年到咸丰二年,曾国藩在京师任职,这期间,他结交了一批师友。比如他在家书中几次提到的“见道极精当平实”的窦兰泉,“格物工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的吴竹如,“极为虚心”的冯树堂,等等。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太常寺卿唐鉴和大学士倭仁。唐鉴是当时的大理学家,他教曾国藩敦品治学,当以《朱子全书》为依据,要在“静”字上下工夫。师事唐鉴,使曾国藩学有方向。
他在致同乡前辈贺长龄的信中说:“我最初治学不知根本,循声逐响而已。自从认识了唐镜海先生,才从他那里窥见一点学问的门径。”
倭仁是曾国藩以友事之的另一个大理学家。他用功最笃实,每天的言行,都有札记,见过自讼,一点都不客气。这种方式对修身大有益处。因此曾国藩也开始记日记,和倭仁一样,反省自励的文字很多。
结交了这些师友,对曾国藩的学问修养有极大的帮助,也为他最终成功打下了基础。
鲁迅和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也有这样一段佳话。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受到藤野先生的关怀和器重,他们师生俩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后来鲁迅虽然离开仙台去了东京,可对他在日本学医时的恩师藤野先生难以忘怀。分别后,鲁迅把先生的照片一直挂在他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的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藤野先生成了鲁迅终身的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