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黑齿与墨香
几日后,我们来到了黑齿国。之前我们去过劳民国,劳民国的百姓浑身上下都是黑的,反衬得牙齿雪白。而这黑齿国,不禁浑身上下黑如墨汁,连牙齿都是黑的。偏偏他们喜欢点红唇,画红色的眉毛,再穿一身红色的衣服,我的个药师佛啊,真是黑得无法形容。
我说道:“一白遮百丑,一黑显万丑!他们黑成这般模样,估计好看不到哪儿去。”
西门庆撇撇嘴,反驳道:“人家非洲美女经常获得世界小姐选美冠军呢!”
我笑道:“反正我是欣赏不了黑美人的美。”
柯学正色说道:“你们这群俗人,看人还是这么看重皮囊,须知,内在美才是真的美。”
我见今天柯学的观点标新立异,忍不住问道:“请问半仙,什么才叫内在美呢?”
柯学双眼一瞪,说:“还用问么?当然是胸大的女人有内在美!内在可丰富了!”
忍冬一腿把柯学踢飞一丈远。
走进城中,此时是正午时分,因为百姓们实在太黑,我感觉像天狗食日了一样。
城中买卖热闹,比黑丝国和无肠国繁华得多。语言也和大唐官话相似,只不过带着明显的南方口音。市集上人来人往,男女老幼都有。
大街上男的扎堆在一块,女的扎堆在另一块。
我见道路右边有耍猴戏的,一时兴起,想过去看看,却有人拉住我。
这人浑身漆黑,一口黑牙看得我瘆得慌,他说道:“贵客,请往左边走路。”
我很奇怪:“咋啦?我不能往右边走啊。”
黑齿男人笑道:“贵客请看,我国行人走路是有规矩的。”
很快,我发现了黑齿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的地方。
市集当中有一条宽敞的大街,分为两半,一半行人从南到北,一半行人从北到南。无论在哪一半,走路时,男人都靠左边走路,女人都靠右边走路,泾渭分明。
柯学也发现这点,说道:“他们国家的人虽然长得黑,对男女礼节倒是分得听明白啊。”
忍冬冷哼一声,说道:“大师,这话我就不喜欢听了。一个人懂不懂礼节跟他长得黑不黑白不白没什么关系吧!”
柯学老脸微红,双手合什说:“罪过罪过,贫僧着相了!”
我继续观察,街上人虽然很多,但是男人和女人微微低着头走路,之间并不交谈,擦肩而过时都目不斜视。这种社会风气我从没见过。君子国号称君子,但是男人看到漂亮的女人也禁不住多瞧两眼。
因为他们长得实在太黑,所以分辨不清他们五官的美丑。
我们边走边聊,不知不觉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旁边有一条小巷,巷子里传来阵阵读书声和阵阵脂粉味。
忍冬叫道:“我想买脂粉!”忍冬毕竟是个姑娘,出来的时间长了,对自己的外貌越是越来看重。以前素面朝天清水出芙蓉,如今却想着打扮打扮了。
“进去瞧瞧!”我说道。
走了几步,看见一个大院子,院门上贴着一张红纸条,上面写着“京城女子学院东城分校脂粉巷院区”。
我笑道:“原来是所大学,看样子还是个专科,发布了本科文凭。”
西门庆怒道:“专科怎么了?专科吃你家饭了?”
我连忙说道:“没有没有,我只是表述学历分为本科和专科这种事情,丝毫没有瞧不起专科的意思,我只是个本科,上面还有硕士和博士呢。”
柯学皱眉道:“你们两个在说什么鸟语?我怎么一句话都听不懂。”
忍冬笑道:“不用管他们。进去看看就知道了。不知道他们女子学校读什么东西。”她伸手扣门。
一个拄着龙头拐棍儿的老头走出来开门,他眯着眼睛把我们上下打量了一遍,拱手说道:“三位贵客,看你们衣着,是从天朝唐国来的吧!”
我大惊:“老丈,你咋知道的啊?”
老头笑道:“老朽年轻时候曾去过大唐求学,专攻中土服饰变迁,对中原历朝历代的服饰均有研究。所以一看你们的穿着,就知道来了。”
我也拱手还礼,说:“难道老丈名讳是沈从文?”沈从文是我那个时空著名的作家,后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老头摆摆手,说道:“不是,老朽姓尤,叫尤意枯。”
我赞道:“好名字,意枯,颇有禅意啊。”
柯学走过来,跟老头说道:“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初到宝地,就来打搅,未免造次。”
老头打开大门,请我们进去。
我们三人又行了一番礼。
院子虽然大,不过里面只有两个女学生,大概十四五岁的年纪,一个穿着大红色的衣服,一个穿着粉红色的衣服。这两个姑娘长得和大街上的人一样黑,但是细细一看,发现她们红色的眉毛极其调皮,细长的眼睛藏着一汪春水,身上倒有几分才女的气质。她们向我们一拜,我们还礼,众人分住客落座。
老头尤意枯让两个女学生倒茶。尤意枯问道:“三位怎么称呼?”
柯学年纪最长,他说道:“尤施主,贫僧姓柯,单名一个学字,有的人叫贫僧柯半仙,有的人叫贫僧柯大师,不过贫僧最喜欢别人称呼贫僧为梦遗大师。”
尤意枯睁大眼睛说道:“什么?大师这么大年纪了还梦遗?看来大师肾气不足,老朽这里有一副天王补心汤,专治肾虚,大师不妨试试。”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柯学哭笑不得。原来尤意枯有点耳背。柯学大声说道:“贫僧法号梦遗!不是睡觉梦遗!”
我免得尤意枯听错我名字,也大声喊道:“我叫胡一刀!胡说八道的胡,一刀两断的一刀!”
忍冬就算扯着嗓子大喊大叫,声音也比较清脆,她说道:“我叫忍冬。“
尤意枯点点头,示意知道了。
我问道:“老丈,你们这有女子学校,莫非女子也能参加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