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那金子般的脑子
可惜了那金子般的脑子
金秋十月,大学的林荫道上铺满了金色的落叶,桂花的甜香在微凉的空气中浮动。
迎新季的青涩躁动已逐渐沉淀,取而代之的是期中考试逼近的紧张,以及对校园传奇人物的“祛魅”。
李安,这个名字如今在校园匿名论坛的热度,可比金秋的气温降得慢多了。
两个月前,他顶着省物理竞赛金奖的耀眼光环,被顶尖理工科大学的计算机学院以最高额奖学金“抢”了进来。
招生办的喜报照片还贴着呢,照片上那清爽的少年眼神锐利,笑容自信,怎么看都是为学术与创新而生的璞玉。
如今?
璞玉?呵,更像一块砸在学院招牌上的……花岗岩?
秋风卷起几片银杏,送来了熟悉的引擎低吼。
一道深邃,却又充满力量感的蓝色魅影——深蓝的迈凯伦720s——如一道幽灵,划破校园的安静,精准又略显嚣张地停在计算机学院主楼前“访客临时停车区”的牌子旁边。
牌子上明确写着:限时15分钟。
车门以标志性的蝶翼方式上扬,下来的身影瞬间成了焦点。
银灰色的头发被秋风拂得有些凌乱,一件设计感十足但明显没被熨斗临幸过的黑色套头衫,搭配膝盖撕裂牛仔裤,脚上蹬着双仿佛刚从泥泞赛道上撤下来的限量球鞋。
耳朵上的黑色耳骨钉倒是依旧闪亮。
他随手把肩膀上的黑色双肩包往车里一甩,迈开长腿就往教学楼里走。
这副与高等学府学术气质格格不入的形象,加上那台标志性的深蓝超跑,已经成了计算机学院门口每日上演的保留节目。
这两个月,他以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效率,完成了从“奖学金学神”到“系里知名混子”的华丽蜕变。
课堂成了他表演“薛定谔的出勤率”的固定舞台。
教授正在讲台上剖析数据库索引的精妙算法:“……所以,b+树的结构确保了……”
后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
一个银灰色的脑袋探进来,左右扫了一下。
嗯,教《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张教授。
好,安全。
然后,那道身影就溜了进来,旁若无人地晃到阶梯教室最后一排的专属角落,背包往地上一掼,发出一声不大不小的闷响。
巨大的主动降噪耳机熟练地扣上,开关一按,隔绝了教授关于二叉搜索树平衡性的精妙论述。
不到五分钟,那颗银灰色的脑袋就开始一点一点……
计算机系的学生可以接受作业写得烂,但无法接受态度上的敷衍,尤其是来自一个传说级选手的敷衍。
李安的作业本仿佛受到了某种诅咒——每次交上来的代码格式混乱得像被龙卷风扫过,逻辑链条如同被猫玩过的毛线团,充满了跳跃性的“奇思妙想”。
助教批改时,常常感觉自己的血压和cpu使用率一起飙升。
期中临近的小测验成绩出来,“李安”两字后面那个刚擦及格线的数字,在满屏七八十分的“学霸林”中,简直像滴在素白宣纸上的墨点一样刺眼。
张教授推了推厚重的眼镜,看着成绩单上那个扎眼的名字,再想想最后一排那个即使睡着了也仿佛在梦里研究空气动力学的造型,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哎……这孩子,可惜了那金子般的脑子……”
这话在安静的教师休息室里,引起了几位同事的共鸣和摇头。
毕竟,谁不曾在开学初的教研会议上,拿李安当做优秀生源典范夸过?
那辆深邃的迈凯伦蓝,成了李安在校园里移动的“身份识别器”。
它可能出现在食堂高峰期门口最显眼的位置。
可能“暂时停靠”在图书馆入口的禁停区,导致抱着厚厚教材的学生需要绕个大圈。
也可能在某个安静的清晨,用一声不算狂暴但也绝对扰民的引擎启动声,“叫醒”附近宿舍楼里试图补觉的同学。
行为举止更是把“不拘小节”演绎到了行为艺术的境界。
食堂排长队?
不存在。他总能像自带导航的泥鳅,在人潮中找到那微妙的缝隙,“滋溜”一声钻进去,无视身后几乎要凝成实体的怨念目光。
图书馆肃穆之地?
是他的移动工作站,哪怕戴着入耳式耳机,他那突然提高声音对着空气来一句“哎我说,那批服务器的功耗参数你再给我确认一遍?钱不用省,效果第一!”的声音,也足以让旁边正在解一道复杂递归题的同学思路瞬间断裂,愤怒值拉满。
上课?
带着耳机听自己的东西是常态。
某堂讲网络协议的课,教授讲到tcp三次握手的关键处,全神贯注。
角落里突然传来李安一声压低了但依旧清晰的惊呼:“握草!牛x啊这思路!”。
教授的声音戛然而止,全班同学“刷”地回头,几十道目光如同x光聚焦在那片银灰色区域。
而他,恍若未闻,兀自对着手机屏幕双眼放光,就差拍案叫绝了。
校保卫处的罚单记录里,“李安,计算机学院”绝对是高频词,几乎成了月度报表的常驻项。
超速、违规停车、制造噪音干扰……每次校卫张师傅板着脸把罚单递给他,这位爷通常只回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