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夜所有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第二夜所有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年轻人老实地遵守了约定,在一个星期过后又来到哲学家的书房。他本来想拖个两、三天,但在一番深思后,年轻人原本的疑虑转变为确信,也就是:目的论根本就是诡辩,心理创伤确实是存在的;人不但无法忘记过去,也难以从过去解脱。今天一定要提出一些论述,把那位怪异哲学家的观点攻击到体无完肤,让所有事情有个定论。
为什么讨厌自己?
年轻人:老师,我后来冷静思考了很久,还是没办法同意您的论点。
哲学家:喔,觉得哪里有问题吗?
年轻人:例如上一次,我承认我讨厌自己。无论如何都只看得到自己的缺点,怎么也找不到喜欢的理由。不过我当然还是希望可以变得喜欢自己。
老师您什么都用“目的“来解释,那么到底我有什么目的,还是为了得到什么利益,才会这么讨厌自己?讨厌自己应该得不到任何好处吧?
哲学家:原来如此。你觉得自己没有优点,只有一堆缺点。先不管事实如何,至少你有这种感觉,也就是对自己的评价非常低。问题是,你为什么会有这种自卑的感觉?为什么这么看不起自己?
年轻人:事实就是我没有优点呀。
哲学家:不是的。你之所以只看得到自己的缺点,是因为你下了决心”不要喜欢自己“。为了达成不喜欢自己的目的,才会不看自己的优点,只注意缺点。请你要先了解这一部分。
年轻人:下决心不要喜欢我自己?
哲学家:嗯。不要喜欢自己,对你而言就是一种”善“。
年轻人:为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哲学家:这个部分或许还是留给你自己去思考比较好。你认为自己有哪些缺点?
年轻人:相信老师您也注意到了吧。首先是我的性格。我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任何事情都感到悲观。再来就是自我意识过剩吧。我很在意别人的眼光,而且老是怀疑别人,一举一动都很不自然,总觉得好像有点做作。如果只是性格也就算了,但连长相和身材,都没有一样是让我满意的。
哲学家:像这样一一说出自己的缺点,感觉如何?
年轻人:您也太坏心了吧!当然是觉得很不愉快啊。唉,像我这种别扭难搞的人,根本没有人想理我吧。换成是我,身边有这种麻烦的人,我也会躲得远远的。
哲学家:原来如此。结论已经出现了。
年轻人:什么意思?
哲学家:如果拿自己当例子不容易理解的话,就让我说说别人的例子吧。我在这间书房,也会为别人做一些简单的谘商。这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曾经有位女学生来到这里,嗯,就刚好坐在你现在坐的那把椅子上。
当时,她的烦恼是”脸红恐惧症“。她说,她看到人就会脸红,无论如何都想把这个毛病治好。我问她:”如果脸红恐惧症治好了,你想做些什么?“结果她告诉我,她有一个希望可以进一步交往的对象。她一直暗恋那个男孩子,却还没有表明自己的心意。只要治好了脸红恐惧症,她就打算跟他告白,希望两人可以交往。
年轻人:哇!很好呀。果然很像女生会找人商量的话题。要对心中爱慕的人告白,当然得先把脸红恐惧症治好。
哲学家: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的诊断并不是这样。她为什么会得到脸红恐惧症?又为什么治不好?那是因为她自己“需要这种脸红的症状”。
年轻人:怎么会?您在说什么啊?她不是来找您帮忙治疗吗?
哲学家:你认为对她来说,最害怕、最想逃避的事情是什么?当然就是被男方拒绝。因为失恋会否定所有关于“自我”的存在或可能性。青春期的失恋在这个面向具有强大的影响。
可是只要她保有脸红恐惧症一天,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认为“我没办法和他交往,因为有脸红恐惧症”。除了不必鼓起勇气告白,就算对方真的拒绝,自己也觉得比较能接受。到最后,就可以活在这种“如果我的脸红恐惧症治好的话,我其实也可以……”的可能性之中。
年轻人:您是说,她编造这个脸红恐惧症作为自己无法告白的借口,或是万一被对方拒绝时的一种保护?
哲学家:说白一点,就是这么一回事。
年轻人:有意思,的确是很有意思的说法。不过要真是这样的话,岂不是什么办法都没有了?因为她一方面需要脸红恐惧症却又同时因为这个症状而苦恼,不是吗?烦恼永远没完没了。
哲学家:当时不是这么跟她说得:“像脸红恐惧症这种程度的毛病,很容易治疗。”真的吗?”“可是我不会帮你治。”“为什么?”“因为多亏了脸红恐惧症:才能接受对自己或社会的不满,并接纳这个不太如意的人生。”“哪有这种……”“如果我帮你治好了脸红恐惧症,可是其他情况没有好转的话,你会怎么做呢?一定是再回来要求我:“请再让我变回有脸红恐惧症的状况吧。”这种事我可就办不到了。”
年轻人:嗯。
哲学家:不是只有她会这样。比如说,有的考生会想:“我如果考上,人生就会变成彩色的。”或是上班族可能会想:“只要换个工作,一切都能顺利。”但就算他们真的办到了,状况还是极有可能依然没变。
年轻人:没错。
哲学家:所以当咨询者希望治疗脸红恐惧症时,谘商师是不能去医治那个症状的。要是那么做的话,复原恐怕就更困难了。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想法与见解。
年轻人:那实际上该怎么做?难不成听完对方的烦恼之后,就放在一边不管了吗?
哲学家:她缺乏自信,认为就这样向对方告白的话,一定会被拒绝,非常害怕这么一来,自己会更没自信而受伤,所以才诱发出脸红恐惧症的症状。
我所能做的,是先让她接受“现在的自己”,不论结果如何,都让她拥有前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中,称这种引导方式为“鼓励”。
年轻人:鼓励?
哲学家:对。关于它的涵义,等我们进一步讨论时,再做有系统的说明吧。现在还不到那个阶段。
年轻人:如果可以得到老师充分的说明,那倒无所谓。我会先把“鼓励”这个名词放在心上……结果呢?后来她怎么样了?
哲学家:她说,有一次和朋友出去玩,那个男孩子也在其中。据说最后是对方主动向她告白,提出交往的请求。当然,从那之后,她再也没来过这间书房。后来脸红恐惧症变得如何,不知道。但是我想,应该不再需要了吧。
年轻人:至少可以确定不再需要了吧?
哲学家:是啊。那么我们借着她的故事来想想你的问题吧。你说现在只看得到自己的缺点,怎么也找不到喜欢自己的理由。接着,你不是又说“像我这种别扭难搞的人,根本没人想理我吧”?
你懂了吗?为什么你会讨厌自己?为什么让自己只看得到缺点,变得不喜欢自己?那是因为你过分害怕被别人讨厌、在人迹关系中受伤所导致的。
年轻人:怎么说?
哲学家:就像有脸红恐惧症的她害怕被男生拒绝一样,你也担心被别人否定,害怕被别人嘲弄、拒绝,怕自己的心受到重伤。所以你认为,与其要陷入那种劣势中,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和别人有瓜葛。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不要人迹关系中受伤害”。
年轻人:……
哲学家:那么,要怎么达到这个目的呢?答案很简单。只要找出自己的缺点,讨厌自己,变成一个不跟其他人建立关系的人就行了。像这样,把自己变得性格孤僻,不和任何人有关联,即使被别人拒绝时,也可以当成很充分的借口。例如:我就是因为有这些缺点才会被拒绝;如果不是这个的话,我一定也会大受欢迎。
年轻人:……哈哈,完全被您拆穿了呢!
哲学家:不可以逃避。缺点一大堆的“这个自己”,对你来说,是无可取代的“善”,也就是“有用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