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决定于“当下”
你的人生决定于“当下”
年轻人:变得幸福的勇气……
哲学家:需要我进一步说明吗?
年轻人:不,请等一下;我现在觉得好混乱。老师,您一开始说这世界是单纯的,它看起来复杂是因为“我”的主观认定!也因为“我”把人生变复杂了所以导致自己陷入无法幸福的困境里。
接着您又说,应该从目的论的观点来解释,而不是从弗洛伊德式的决定论。不该从过去寻找原因,同时又否定心理创伤的存在,还有,人不是被过去的原因所推动的,而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
哲学家:是的。
年轻人:然后以目的论为前提,说明“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人们常常选择自己的生活形态。
哲学家:就是这样。
年轻人:我一直没有办法改变,是因为我自己不断决定“不要改变”!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选择新的生活形态,也就是缺乏“变得幸福的勇气”,所以才会不幸。我的理解应该没错吧?
哲学家:没错。
年轻人: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具体怎么做才能“改变生活形态”?这部分您还没说明。
哲学家:的确。你现在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要有“舍弃现有生活形态”的决心。
比如你刚刚说:“如果可以成为像y那样的人,就能变得幸福。”像这样,只要你一直活在“如果怎么样的话……”的可能性之中,就不可能改变。为什么?因为你会把“如果可以成为像y那样的人”当成不改变的借口。
年轻人:当成不改变的借口?
哲学家:我有一位年轻的朋友,他梦想成为小说家,却一直没有写出什么作品。他的说法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让他随心所欲地写小说,结果当然没有写出东西来,更别说参加什么文学奖甄选了。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他只是借着不参加甄选,保留一点“只要我愿意,一定做得到”的可能性。他不想被人批评,更不想面对自己那么糟糕的作品万一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时间够的话,我也可以”“只要环境许可”,我也能写”或是“我真的有才华”的各种可能性之中。再过个五年、十年,他应该就会开始找别的理由,像是“我已经老了”或“我有家庭要顾”之类的借口吧。
年轻人:……他的心情,我非常能体会。
哲学家:去参加甄选,就算落选也没关系,说不定还会因此得到更多成长,或是了解到自己应该换条跑道。总之,不管怎样,都能往前迈进。刚刚所说的改变生活形态,就是这么会回事。如果不参加甄选、不接受挑战,就哪里也去不了。
年轻人:或许是担心梦想会因此破碎吧!
哲学家:你觉得呢?最单纯的目标,也就是该做的事就在眼前,却又要拼命替自己找一堆“不去做的理由”,你不觉得这样活得很辛苦吗?梦想成为小说家的他,正是把“自己”的人生变得复杂,让幸福生活难以实现的实例。
年轻人:……太苛刻了。老师您的哲学实在太严苛了!
哲学家:或许算得上一点猛药吧。
年轻人:当然是一点猛药!
哲学家:不过,一旦改变了对世界和自己的定义(生活形态),你与世界之间的所有关联和行动也非改变不可。请不要忘了这个“非改变不可”的部分。你还是“你”,只需要重新选择生活形态就可以。或许有点严苛,但很单纯。
年轻人:不是这样。我说的严苛不是这个意思!“心理创伤并不存在,跟外在环境也完全无关。所有的一切都是咎由自取,你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听了老师的话,让我觉得自己好像被判了罪!
哲学家:不,这不是在判你的罪;阿德勒的目的论反而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事,那对你将来要怎么过日子一点影响也没有。”决定你人生的,是活在“当下”的自己。
年轻人:在当下的我自己的人生?
哲学家:是的,因为过去种种并不存在。
年轻人:……好吧。老师,我实在没有办法百分之百同意您的论点,而且还有很多地方有疑问、想提出反驳。不过说真的,也有些说法值得我仔细思考,甚至让我想进一步了解阿德勒心理学。今天晚上我们就先到这里吧,请允许我下星期再来打扰您。说实在的,我觉得整个脑袋已经快要爆炸了。
哲学家:没问题。的确需要花点时间想一想。我一直都在这里,你方便的话,随时都可以过来。这样的讨论让我很开心,谢谢你。下次再来聊聊吧。
年轻人:最后还有一件事。今天接连讨论了一些比较有冲突性的话题,我想我可能说了一些失礼的话,真是对不起。
哲学家:别放在心上。你可以去翻翻伯拉图的《对话录》。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在和他讨论的时候也毫不客气,言词及态度更是尖锐到令人惊讶的地步。其实这原本就是讨论时应该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