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常决定“不要改变”
人,常常决定“不要改变”
哲学家:请坐下。继续争论下去也不会有交集。让我先针对刚刚那个话题的基本概念,也就说阿德勒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做个简单的说明。
年轻人:简短!请您尽量简短!
哲学家:刚才你说“人的性格或气质是不能改变的”,关于这部分,阿德勒心理学是以“生活形态”(lifestyle)来说明人的性格或气质。
年轻人:生活形态?
哲学家:嗯。对人生采取的思考或行动的倾向。
年轻人:思考或行动的……倾向?
哲学家:就是个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还有如何看待“自己”。你可以这么想:把所有我们“赋予它意义”的概念集合起来,就是生活形态。狭义来说可以解释成性格;广泛来说,就包含了这个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年轻人:世界观是指?
哲学家:假设有一个人因为“我有悲观的性格”而苦恼。你把这句话修改成“我有悲观的‘世界观’“试试看。此时,你就会认为问题不在自己的性格,而是自己拥有的世界观。性格这追东西很微妙,总让人觉得似乎是无法改变的;不过如果是世界观,好象就有改变的可能。
年轻人:嗯,这部分有点难。您所说的生活形态,是不是跟“生活方式”差不多?
哲学家:也可以这么说。说的贴切一点,就是“人生的姿态”。你一定认为气质或性格跟自己的意志没有关系。不过阿德勒心理学却认为,生活形态是自己选的。
年轻人:自己选的?
哲学家:没错。你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形态。
年轻人:您是说,我不只选择了“不幸”,连难搞的性格都是自己选的?
哲学家:就是这样。
年轻人:哈!不管怎么说,这个论点终究有碰壁的时候。在我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前,早就是这副德行了,更别说根本没有什么选择个性的记忆,老师应该也是吧?说什么性格可以自由选择,这才是把大家当成机器人的说法吧!
哲学家:当然,“这样的我”并不是有意识去选的,说不定一开始是无意识中作出决定的;至于你之前再三提到的外在因素,像是种族、国籍、文化还有家庭环境等等,也都会对选择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不过就算是这样,“这样的我”也还是你自己选的。
年轻人:这是什么意思?我到底是什么时候选的?
哲学家:以阿德勒心理学的看法来说,差不多是十岁左右。
年轻人:好,那我退一步来说,不,退一百步来说好了,就算我真的在十岁左右,而且还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形态,那又代表什么?管他是性格,还是气质、生活形态什么的,我已经变成了“这样的我”,事情不会有任何改变,不是吗?
哲学家:不是这样的。如果生活形态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选的,应该就有重新选择的可能性。
年轻人:重新选择?
哲学家:或许你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形态,甚至连这个概念都不晓得。当然,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出身,包括生在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这个家庭等等,这都不是自己选的,可是这些东西却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你可能会觉得不满,有时看着别人,心中甚至会想:“如果也能生在那种环境就好了。”
可是事情不能在这里结束。问题不在过去,而在现在,就在“这里”。现在,你在这里知道生活形态怎么一回事,那么将来要怎么办,就是你的责任了。是要继续坚持原来的生活形态,还是重新选一个新的,全都在你的一念之间。
年轻人:那要怎样重新选择?光凭老师一句话:“喂!你的生活形态是自己选的,所以现在立刻重新选择吧!”难道就能就是吗?
哲学家:不,你不是无法改变。无论何时何地,人都是可以改变的。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定决心“不要改变”。
年轻人:什么?
哲学家:人们经常在选择自己的生活形态。就算像现在这样促膝长谈的瞬间,我们依然在做选择。你说自己是不幸的,希望立刻就能改变,甚至祈求可以重生变成其他人,可是到最后还是无法改变。为什么?那是因为你自己不断不改变自己的生活形态。
年轻人:不不不,这完全说不通嘛!我想改变,而且是发自内心、毫无虚假的。我怎么可能下定决心不要改变?!
哲学家:大概是因为对你而言,现在的生活形态即使有点不方便或者不顺心,但相对来说,维持现状还是比较容易控制、比较轻松吧。
如果继续保持“现在的我”,该怎么应付眼前发生的事,结果又会导致什么状况,这些大概都可以靠经验推测出来。简单来说,就像开一辆很习惯、很顺手的老车,就算偶尔有点小状况,也都在意料之中,可以轻松处理。
另一方面,要是选择了新的生活形态,既不知这个全新的自我会遇到什么状况,也不知怎么对付眼前发生的事。未来变得难以预料、生活充实不安,搞不好会觉得接下来的日子更痛苦、更不幸。也就是说,大家尽管有种种不安,但保持“现在的我”还是比较轻松又安心的。
年轻人:既期待又怕受伤害吗?
哲学家:当我们打算改变生活形态时,这对我们的“勇气”是一大考验。是要选择改变,面对“不安”?还是保持原状、继续和“不满”纠纠缠不清?我想你应该是选择了后者吧!
年轻人:……您又提到了“勇气”。
哲学家:嗯。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的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过去或环境造成的,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只是“勇气“不够而已。换句话说,就是缺乏“变得幸福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