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过去支配的生活
不受过去支配的生活
哲学家:我哪里像虚无主义者了?
年轻人:您想想看。您否定人的情感,说它只不过是工具,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已。可是老师您知道吗?否定情感,就会牵扯到否定人性!我们就是因为有情感,会受喜怒哀乐所牵动!才能叫做人!如果否定情感,人就会变成有缺陷的机器。这样不叫虚无主义者,还能叫什么?
哲学家:我并没有否定情感的存在。谁都会有情绪、有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只是你如果说“人是无法抵抗情感的”,那我一否定到底。我们不是受情感控制而行动的。而且不论是从“人不受情感控制”或“人不受过去控制”的面来说,阿德勒心理学都是与虚无主义者对立的思想,是哲学。
年轻人:不受情感控制,也不受过去控制?
哲学家:假设某人曾经历父母离婚这件事好了。这就和十八度的井水一样,是客观事实没错吧?至于对这件事感到冰凉还是温暖,就是“现在“,而且是主观的感受。不论过去经历过什么时,你赋予它的意义,就决定了你的现在。
年轻人:您是说,问题不在“经历过什么事”,而是“如何解释它”?
哲学家:没错。我们无法搭时光机回到过去,时钟的指针也不会倒转。如果你一直停留在决定论的观点上,就会受到过去束缚,未来也永远得不到幸福。
年轻人:没错!就是因为没办法改变过去,人生才会这么痛苦!
哲学家:不只是痛苦。如果过去决定了一切,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此时此刻的我们,对人生就完全束手无策了。结果会变成怎样呢?我们会对世界绝望,而且到头来成为厌弃人生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者。佛罗伊德的决定论,可说是“心理创伤”最具代表性的论点,但他的决定论其实是变相的宿命论,是通往虚无主义的入口。你要认同那样的价值观吗?
年轻人:我当然不愿认同这种价值观。可是就算我不认同,过去的力量还是很大啊!
哲学家:考虑一下可能性的问题吧。如果人可以改变,就绝对不会把决定论当成价值观的基础,必须以目的论为立足点。
年轻人:反正您的意思就是要以“人是可以改变的”为前提,对吧?
哲学家:那当然。你要想清楚,其实佛洛伊德式的决定论,才是否定我们个人自由意志,把人视为机器的理论。
年轻人环视哲学家的书房。有一面墙全是书架,木制的小书桌上放这看起来写到一半的原稿和钢笔。“人并非受制于过去的原因而行动,而是朝向自己决定好的目的而行动”——这就是哲学家的主张。他所提倡的“目的论”,是一种彻底颠覆心理学因果定律的想法,让年轻人实在难以接受。接下来,到底该从什么地方切入,才能击溃对方呢?年轻人深深吸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