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阿德勒
苏格拉底与阿德勒
年轻人:我明白了。那就说说我另一位朋友的事吧。我有一位朋友y,他总是乐观开朗,就算是初次见面,他都能很自然地和人聊天,是个受大家欢迎、马上就能把大家逗笑、阳关型的大男孩。而我却是一个不擅长跟别人互动、在各方面有很多棱角的人。老师,您根据阿德勒的目的论,主张“人是可以改变的”,对吧?
哲学家:是的,我可以,你可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
年轻人:那么,您认为我可以变成像y那样的人吗?当然,我是打从心底想要变成他那样的人喔。
哲学家:以现阶段来说,应该不可能吧。
年轻人:哈哈,露出马脚了吧!您打算收回您一贯的论点吗?
哲学家:不,不是这个意思。很遗憾,你对阿德勒心理学还是一无所知。改变的第一步,是要先知道。
年轻人:您是说,我只要清楚知道这个阿德勒心理学什么的,也能变成像y那样的人啰?
哲学家:为什么这么急着要答案呢?答案,不是由谁来告诉你,应该自己亲手去找才对。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不过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点价值都没有。距离来说,苏格拉底连一本亲笔著作都没留下,当时的他只顾着跟雅典人,尤其是年轻人在街边唇枪舌战。将他的学说和论述写成书、流传到后世的,是他的弟子伯拉图。阿德勒也是一样,他对写书这件事几乎不在意,只喜欢在维也纳的咖啡馆里跟人们对话,或是在小型的讨论团体中发表论述,绝不是一个只坐在扶手椅上埋头苦干的知识分子。
年轻人:您是说,苏格拉底和阿德勒都是用对话的方式传达他们的理念?
哲学家:没错。你心里的这些疑问,应该都会在我们对话的过程中一一获得解答,你大概也会因此有所改变把。并不是我说得话产生了什么效果,而是靠你自己完成的。不只是透过对话引导你找出答案,并不向剥夺你如此宝贵的体验过程。
年轻人:所以我们会在这里重现类似苏格拉底或阿德勒曾经谈论过的内容吗?就在这个小书房里?
哲学家:有甚么不满意吗?
年轻人:怎么会不满意?我可是求之不得呢!再久我都丰奉陪,我们可以不断讨论,直到您收回原来的论点,或是我心服口服为止。
你”甘于现状“吗
哲学家:那么,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你说,你想成为像y那种更乐观开朗的人,对吗?
年轻人:可是您不是劈头就告诉我不可能吗?也是啦,事实上也应该是这样。其实我只是想让老师下不了台,所以才试着问看看,我心里有数,绝对不可能变成那样的人。
哲学家:为什么这么想?
年轻人:很简单啊,因为性格不一样。说得更精彩一点,是气质不同。
哲学家:喔。
年轻人:比如说,老师您被这么多书籍包围着。读一本新书,就能吸收一些新知;也就是说,您的知识会不断累积,读得越多,知识就越丰富。当您吸收一些新的价值观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好像产生了某些变化。
不过很遗憾的是,不管我们累积了多少知识,作为基础的气质或性格还是不会变!基础不稳固,有再多知识都没用。是的,好不容易堆起来的知识一样会塌下来,等到我发现的时候,早就被打回原形了!阿德勒的思想也一样。不管我累积了多少有关他的知识,我的性格还是没变,就只是单纯把知识堆起来而已,过不了多久,还是会崩坏的。
哲学家:那我找个方式问好了。你为什么想变成像y那样的人?不管是y还是其他人都没关系,反正你想变成另外一个人。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年轻人:又是“目的”吗?刚才已经说过了吧,因为我欣赏y,而且也觉得自己如果可以变成他那样的话,应该会很幸福。
哲学家:如果能变成他的话,应该会很幸福。这么说来,你现在不幸福吗?
年轻人:您……!
哲学家:现在的你感受不到幸福。因为你不爱自己,所以把“变成别人”当做爱自己的手段。你想变成像y一样,抛弃现在的自己。不是吗?
年轻人:……对啦,就是这样!为承认我讨厌自己!不管是像这样半开玩笑和老师谈论这些落伍哲学的自己,还是别无选择的自己,我都承认!
哲学家:没关系。通常被问到是不是喜欢自己的时候,能够擡头挺胸说出“喜欢”的人大概没几个。
年轻人:老师呢?您喜欢自己吗?
哲学家:至少不会想要变成别人,而且也能接纳“这样的我”。
年轻人:接纳“这样的我”?
哲学家:听好了,不论你多想变成y,都不可能重新变成他本人。你不是y。你只要是“你自己”就行了。
但如果说到是不是做“现在这样的你”就好,那又另当别论了。如果在感受不到幸福的状态下,继续做“现在的你”应该不会好到哪里去。不要停下来,要继续前行才行。
年轻人:您的话虽然说得有点重,不过的确是这样没错。维持现在这种状态的话,我是不会好到哪里去的,应该往前走才对。
哲学家:再听听阿德勒怎么说吧:“重要的不是你经历了什么,而是你如何运用它。”你之所以想变成y或某种人,是因为你只在意“经历什么”。事实上,你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如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