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年轻人:既然您这么肯定,那就请再详细说明一下,“决定论”和“目的论”究竟有什么不同?
哲学家:举例来说,你因为感冒发高烧去看医生,结果医生从头到尾只跟你说,你会感冒是因为昨天出门穿太少了。这样能满足你吗?
年轻人:当然不能。不管感冒的原因是穿太少还是淋到雨都不打紧,问题在于“发高烧让我很不舒服”这个事实和症状。既然是医生,就应该开药或打针,提供专业的处置,好好帮我治疗才行啊。
哲学家:但是那些从决定论出发的人,例如一般的自伤是或者精神科医师,都只会说:“你现在所受的痛苦,是因为过去的某件事。然后安慰你说:“这不是你的错。就结束了。可以说,有关心理创伤的讨论等等,都是决定论的典型。
年轻人:等一下;老师,所以您否定心理创伤的存在吗?
哲学家:我坚决否定它的存在。
年轻人:天啊;老师您,不,阿德勒他真的是心理学大师吗?
哲学家: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是相当崭新而划时代的论点。的确,弗洛伊德对心理创伤的论述是非常吸引人的:心理背负的伤痛(创伤)造成现在不幸的遭遇。把人生当成一部“旷世巨作”来解释。这种因果定律相当简单易懂,戏剧性的展开更另人揪心,有难以防守的魅力。
不过,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的相关论述中是这么说的:“无论任何经验,它本身并不是成功也不是失败的原因。我们不要因自身经验所产生的冲击(也就是说心理创伤)而痛苦,而要由经验中能够达成目的的东西。不要由经验来决定自我,而是由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来决定。”
年轻人:找出能够达成目的的东西?
哲学家:没错。请注意,阿德勒认为,决定自我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比如遭遇重大灾害,或是幼儿时期遭受虐待之类的事,它对人格形成不是完全没有影响,影响还是很大。重点在于,并不是因为发生了这些事就一定有甚么样的结果。我们是借着“赋予过去的经验什么意义”来解决自己的一生。人生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决定要怎么生活,是我们自己。
年轻人:这么说,老师认为我朋友是自愿把自己关在房里的?是自己选择的啰?别开玩笑了。他不是自愿的,是被逼的,他是迫不得已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哲学家:。不对。假设你朋友认为“自己因为受父母虐待,所以无法适应这个社会”,那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希望如此想的“目的”。
年轻人:什么样的目的?
哲学家:近在眼前的一个目的,就是“不要外出”啊。为了不要外出,制造出不安与恐惧的感受。
年轻人:他为什么不想走出去呢?这才是问题所在吧!
哲学家:那就想想看,如果你是父母,自己的孩子关在房里不出来的话,你会怎么样?
年轻人:当然会担心啊。怎样才能让他重返社会?怎么帮他恢复精神?还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是有问题?我一定会认真思考,用尽一切努力帮他回到人群。
哲学家:问题就在这里。
年轻人:哪里?
哲学家:只要不出门,一直关在房里的话,父母就会担心,就可以得到他们所有的关注。他们回想对待身上的肿瘤一样,非常小心谨慎地对待自己。
相反的,一旦从家里走去,他就会变成谁都不会多看一眼的“大多数人,一个被陌生人、包围、平凡的“我”,甚至是远不如其他人的“我”。于是,再也没人会认真地对待……这种例子在茧居族中算是很常见的。
年轻人:要是依照老师的逻辑,我朋友已经达成“目的”,而且对现状感到满足,是吗?
哲学家:他应该还是会有所不满,也说不上幸福吧。但是,他依照“目的”而采取了行动是事实。不只是他,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某些“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年轻人:哎呀,这实在让我难以接受。我朋友其实是……
哲学家:好了,你朋友的知我们再这么继续讨论下去也不会有结果吧?而且当事人不在,这样也不太好。我们再想想其他例子吧。
年轻人:那么,这个例子如何?刚好是昨天我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
哲学家:喔?说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