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夜否定心理创伤 - 被讨厌的勇气 - 岸见一郎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被讨厌的勇气 >

第一夜否定心理创伤

第一夜否定心理创伤

进了书房,年轻人仍然像猫似的微微驼着背,在房里一张椅子上坐了下来。为什么他对哲学家的论点表现出抗拒排斥的态度呢?原因很明显。他从小就缺乏自信,不论是出身或学历,甚至外貌都让他有强烈的自卑感。或许也因为如此,他变得有点过度在意别人的眼光。除了无法有种地祝福别人,也总是处在自我厌恶当中。对这位年轻人来说,哲学家的主张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谈罢了。

不为人知的“第三巨头”

年轻人:刚才您提到“另一个哲学”。没记错的话,我听说您专攻的是希腊哲学?

哲学家:是啊,我从十岁开始,就一直与希腊哲学为伴,研究苏格拉底、伯拉图、亚里斯多德等智者,目前手边还在翻译柏拉图的著作。对古希腊的研究探索,恐怕终此一生也无穷尽把。

年轻人:那,“另一个哲学”到底是什么?

哲学家:那是奥地利的精神科医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二十世纪出所开创的一套崭新的心理学思想,以创始者为名,一般统称为“阿德勒心理学”。

年轻人:喔,这倒是令人有些意外。希腊哲学的专家,对心理学也有涉猎?

哲学家:我不知道其他的心理学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就阿德勒心理学而言,很明显是一套与希腊哲学密不可分的思想和学问。

年轻人:如果是弗洛伊德或荣格心理学,我多少还有些概念。这的确是个很有趣的研究范畴。

哲学家:没错。弗洛伊德或空格在我国也相当知名。阿德勒本来就是弗洛伊德所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核心人物,在会中颇为活跃活跃,后来因为彼此在学说上的对立而分道扬镳。阿德勒便以他独创的理论为基础,倡导“个体心理学”。

年轻人:个体心理学?有是个有趣的名词。这么说来,阿德勒这个人算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喽?

哲学家:不不不,不是他的弟子。经常有人有这种误解,我一定要先澄清一下。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年纪差不多,算是地位相当的研究者,这一点跟那个把弗洛伊德当成父亲般敬仰的荣格大不相同。另外,虽然我们一提到心理学,就会想到弗洛伊德和荣格,但放眼世界,如果说谁能跟弗洛伊德、荣格并列“三巨头”,那么一定非阿德勒莫属。

年轻人:原来是这样。是我孤陋寡闻了。

哲学家:你不知道阿德勒也是理所当然的。连阿德勒自己都说:“或许有一天,不再有人记得我叫什么名字,甚至连阿德勒学派曾经存在的事,都会被忘得一干二净”但他认为,即使这样也无所谓。因为当事人以往阿德勒学派的存在时,就表示他的思想已经从“某种学问”蜕变为人们心中的共同感受了。

年轻人:也就是说,不再为学问而学问了吗?

哲学家:是的。文明全世界的畅销书——《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的作者戴尔那内及就曾说过,阿德勒是一位“毕生研究人类及其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他的作品更是充分反映了阿德勒的思想。另外,史帝芬《可谓在与成功优越》里也曾提过跟阿德勒思想详尽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把歌德了的心理学当成一门艰涩的学问,而是当成了解人性的真理,甚至是一个当即目标。只不过,这个号称超越时代一百年的阿德勒思想,我们至今人无法迎头赶上。他的思想就是这么卓越先驱。

年轻人:所以您的论点,不只局限于希腊哲学,也会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喽?

哲学家:没错。

年轻人:我懂了。另外,我想先确认一下您的立论根本:您到底是哲学家?还是心理学家?

哲学家:我是哲学家,以哲学为生。而阿德勒心理学对我来说,是跟希腊哲学在同一条线上的思想,是哲学。

年轻人:好吧。那么,我们赶快开始把。

为什么“人是可以改变的”?

年轻人:让我先整理一下刚才讨论的。您说“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不管是谁,都能变得幸福。

哲学家:嗯,没有例外。

年轻人:等一下再讨论有关于幸福的问题,我想先针对“改变”这件事请教您。不管是谁都希望能改变,不只是我自己,在路上随便找个人问,应该也会得到相同的答案。可是为什么大家都想要改变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都处在一个无法改变的状态。如果可以轻易地改变,就不会特别期待想要改变了。

人就算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所以才一直有人会被那些鼓吹可以改变自我的新兴宗教,或皈依的自我开发研习会所欺骗,不是吗?

哲学家:那么,我反问你,你为什么这么坚持人是无法改变的?

年轻人:为什么?因为这是事实啊!我的一个朋友,是个男生,他已经把自己关在家里好多年,可是他不但想走出去,更希望能有一份工作。他”想要改变”现在的自己“。身为他的朋友,我可以保证他绝对是个认真、能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可是,他对走出屋外也有一种恐惧感。只要他踏出一步,就会开始心悸、全身发抖,大概是某种精神官能症把。就算想改变,也改变不了。

哲学家:你认为他无法离开房间的理由是什么?

您清人:详细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或许是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或是曾在学校或公司被别人欺负什么的,导致他心理上有创伤把。不,说不定刚好相反,可能是小时候太受宠爱之类的。总之,我对他的过去或家庭状态知道的并不多。

哲学家:不论是哪个,你的意思是说,这位朋友的“过去”因为某些“原因”造成心理创伤,导致他现在走不出去,对吧?

年轻人:当然。有原因才会有结果啊。有甚么好奇怪的?

哲学家:那么,我们假设他走不出去是因为小时候的家庭状态好了。在成长过程中遭到父母家暴,在不知道什么是爱的情况下长大成人。所以,我只对和别人互动感到恐惧,也无法踏出房间一步。这是有可能的吧?

年轻人:很有可能。这样应该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把。

哲学家:然后你说“有原因才会有结果”,也就是说,过去所发生的事(原因)决定了现在的我(结果)。我可以这样解释吧?

年轻人:当然。

哲学家:好。如果真如你所说的,“过去”发生的事决定了人的“现在”,那会不会有点奇怪?

难道不是吗?除非所有在父母凌辱下长大的人,都跟你的朋友一样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去,否则就说不通啊。过去决定现在,原因支配结果,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年轻人:……您到底想说什么?

哲学家:如果只聚焦在过去的原因,想用它来说明一切的话,就会落入“决定论”的框架中。也就是说,过去所发生的事已经决定了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而且无法动摇。不是吗?

年轻人:您的意思是,和过去没关系吗?

哲学家:是的。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年轻人:原来如此,彼此的对立点马上就显露出来了。可是老师,如果照您刚刚说的,难道我那位朋友是无缘无故就变得走不出去吗?因为您认为这跟过去发生的事好无关联。不过不好意思,我认为这是绝对说不通的。他会把自己关在家里,背后一定也什么原因,不然要怎么解释这一切?

哲学家:恩,的确无法解释。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应该追究的,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年轻人:现在的目的?

哲学家:你的朋友并非“因为不安,所以无法走出去”;要反过来向,是因为“我想走出去,所以制造出不安的情绪”。

哲学家:意思是,你的朋友先有了“不要外出”的目的,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就是制造出不安跟恐惧。阿德勒心理学成为“目的论”。

年轻人:开什么玩笑!制造出不安跟恐惧?那么老师认为我朋友是装的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