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温商——世界上唯一可以和犹太商人比肩的群体 - 生意经:中国十大商帮的经商智慧 - 李文勇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章温商——世界上唯一可以和犹太商人比肩的群体

第2章温商——世界上唯一可以和犹太商人比肩的群体

在中国商界,温州商人是走在市场前列的先锋群体。他们克勤克俭、不畏艰苦、披荆斩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拓进取,不断延伸自己的商业触角,被誉为“东方犹太人”。温州人是最善于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温州商人的务实精神、独特思维、与众不同的金钱观念以及超人的胆量,让其成为时代的风向标。把赚钱当作是一种习惯赚钱应该是一种习惯,这并不需要你去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需要把一些小生意坚定不移、乐此不疲地做下去,形成一种好习惯,成功就离你不远了。在温州人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否赚钱才是最主要的。

温州人天生就有老板情结。“有钱做老板,没钱也要做老板;赚钱了是老板,不赚钱也是老板。”这些几乎是温州人的口头禅。做老板,其实就是做自己的主人,把赚钱当作是一种习惯。

犹太金融家摩根有着自己独特的赚钱观念,即决不让赚钱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新鲜刺激的游戏。在他看来,只有以这样的游戏心态去赚取金钱,才是良好的赚钱心态。温州人也有着类似的强烈的赚钱欲望和创业意识。温州商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把深藏在心底的强烈的创业致富的欲望充分释放出来,并成功地运用在市场经济当中。

想当初,温州有这样一位老太太,她无意中看到了一个赚钱机会——收兔毛。但当时老太太识字不多,普通话更是不标准,怎么办?于是她请人帮忙写了两张纸条,分别放在左右两个口袋里。一张是:我是温州平阳人,请帮我买车票;另一张是:我收购兔毛,每斤xx钱。就凭这两张小纸条,老太太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赚了十几万元钱。对于这位老太太来说,赚钱就这么简单!

很多人在做生意之前,没有真正地感觉到“钱”的魔力,但随着一次次地碰壁,一次次地以钱开路、畅通无阻,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理解了钱的作用,认识到了钱的重要性。因此,总体来说,做生意的人比其他人群更看重钱的作用。

温州人哪里有钱赚便往哪里闯,他们要做更好、更大的生意。在温州有这样一个家族,当他们得知新疆的石油生意好做时,整个家族经过商量后决定抓住这一商机。大家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连出了嫁的女儿也来入伙。最后年仅19岁的小女儿主动请缨并得到准许,她怀揣巨款,万里独行奔赴新疆。整个家族也为年轻的女儿担心,但在他们看来,性别并不具有更多的意义,安全问题也并不因性别而有所差异。在经济方面,男人和女人所承担的责任也没有硬性的区别。一切都看实际需要,人人都可以选择他自己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温州人在生意场上并不存在性别的问题,只存在商人和非商人的商智问题。

边陲之地的新疆发现了油矿,温州人会跑来瞧瞧,千里之外的上海有酒店要转让,温州人更会疾马而至去瞅瞅。促使他们去的原因很简单:“说不定能发现什么机会呢。”

对于温州人来说,当赚钱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才是真正轻松的时候。

当然,对于一个生意人来说,这种习惯一定要有个“度”。我们不要一门心思全部放在赚钱上,总把心思放在赚钱上,就容易误入歧途,就会为贪小利而损大局,这条赚钱的路最终是短命的。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在提高自己的素养的同时来赚钱,这样的路才会走得长远。

试想,当我们认为任何事情都不如赚钱更重要时,我们就会在急匆匆趋利的途中,不顾社会利益而闯红灯,造成交通堵塞;我们就会在路上捡到无主的财物而归己所有。再延伸下去,我们就可能向不懂玉的人卖假货,我们就可能背着顾客玩价格游戏,而把顾客像小孩一样地蒙骗。这样下去,可能我们会得利一时,但最终会自讨苦吃,损失长远的利益。

因此,我们强调:在生意场中,当你已习惯于一种操作,当你在某个领域已经达到一种境界,当你已经战胜人性时,胜利对于你来说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生意经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否赚钱才是最主要的。小生意也能成就大事业温州最初资源贫乏,生存环境恶劣,温州人深刻地感受到贫穷的切肤之痛,这使他们产生了赚钱的勇气和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温州模式”是贫穷逼出来的。

温商群体创业的动因都很简单,就是摆脱贫困。在他们的意识里,贫困是人生最大的危机,也是莫大的耻辱。脱贫致富的愿望,强烈得好像是勾践的复仇欲望一般。千百年来,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一直是温州人的梦想。

很多穷困的温州人最初创业是从“五把刀子”开始的,即菜刀、剪刀、皮刀、剃刀和螺丝刀。他们用这“五把刀子”做别人不愿干或很少干的零活,或卖一些别人不愿卖的小商品,实现了创业资金的原始积累。

也许你不会相信,温州人通过补鞋也能“掘到黄金”。在太原解放大厦前,以前有一位补鞋的温州人,靠着七年艰苦的补鞋生涯,他赚了40多万。这个在当时令人吃惊的数字使这名补鞋匠成为有着骄人创业佳绩的温州商人。

在温州本土,依靠不起眼的匠人生活赚得原始资本,而后成为著名企业家的人可谓不计其数:鞋王“奥康”总裁王振滔最初是靠做木匠起家的;“正泰”总裁南存辉从小便是补鞋匠;“德力西”总裁胡成中早年曾是裁缝;中良西服集团总裁季中良早年曾在温州街头捡废品、卖水仙……

一个人如果本身并没有雄厚的资本,还梦想成为大老板,一心想做大生意,那还真不如就从小生意做起。小公司、小商业、小产品,经营灵活,应变力强,只要经营者能够从繁杂的消费行为中抓住消费苗头,发明、生产、销售一些新颖别致、一物多用、便利的小产品,去适应并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便可拓宽自己的生意领域。

有些人认为,做买卖就要做大买卖,小生意没什么赚头;但在温州人眼里,只要市场需要,小商品同样能做成大生意。小生意尽管赚得少,但是投资少,风险小,薄利多销,积少成多,就能够赚到大钱。

平时我们用的打火机的利润只有5厘、1分,一般的商人不愿意经营。但是,温州商人却又有自己的想法。2004年,一家叫茂盛的小工厂的打火机出口量达9000万支,利润为90万元!茂盛厂依靠便宜的地租、劳动力密集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压缩成本,狠抓质量,创造的财富却是巨大的。打火机之王周大虎,十多年前还是一个辞职下海的邮局小职员,后来用一个小小的“虎”牌打火机垒起了自己的财富大厦:固定资产达到5000万元,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双童吸管公司,每根吸管的利润只赚8毫钱。但是,公司并没有认为这8毫利润是小数目。相反,这8毫利润的生意却做到了全世界,双童吸管成为全球最大的供货商。每天都有约8吨重的双童吸管被运往世界各地,给公司带来的利润是每个月40万元。

这就是温州商人的精明之处,因为薄利,他们获得了信誉,因为信誉,他们获得了市场,从而提高了销量,总收益当然也就提高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规模化的批发一旦形成一种模式,做生意就相当方便,只要提货结账,再也没有讨价还价的麻烦。

日本电器大王松下幸之助说:“我就是从小做生意勤勤恳恳,才奠定下现在的基础的。我常对员工们说:想从事发明必须先从身边的小发明入手,想做大事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只有扎扎实实地从小事情做起,才能希望有朝一日干大事业,这样从事的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如果凭投机而暴富,那么来得快,去得也快。

生意经

想从事发明必须先从身边的小发明入手,想做大事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想赚钱得吃苦,想赚大钱得吃大苦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应当为所经受的苦难而自豪,任何苦难都能成为成功者幸福的回忆。”温州商人就是那种穷时能吃苦,富了也能吃苦,打工能吃苦,当老板也能吃苦的人。他们把苦难和失败看作人生的导师,在面对挫折时,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保持冷静的头脑从容面对,他们甚至渴望苦难,因为在他们看来,苦难的背后就是财富的源泉。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从经济学角度将温州人的艰苦创业归结为“四千”精神,就是“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

“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能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就能挣别人挣不了的钱”,“哪里最艰苦就到哪里去发财”,这不仅是温州人赚钱的经营总结,更是他们赚钱的行动指南。

许多不愿意吃苦的人都认为温州商人的行为“很傻”,甚至有点看不起温州商人。但是,多年以后,这些睡地板的温州商人都成功了,小企业成了大公司,小资本成了大财富。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古话的含义。

陈先生是一位肯吃苦的温州商人,他闯荡法国时,每天要工作15个小时。早晨天没亮就开始做工,晚上上完法语课之后继续做工,他居然有五年的时间没见过太阳。威力打火机的老板徐勇当年为筹集创业资金,将东北的铝锭“倒运”到温州卖。当时他没钱雇人,只好自己搬运铝锭上火车,结果被脱手的铝锭砸伤脚;随车“押运”,他几天几夜都没敢合眼……这些问题在他的眼里都不是问题。

温州人的金钱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他们每一次吃苦和冒险以及为此准备的承受底限,都有金钱收益的详细核算作为动力和依据。

温州商人李汝龙曾经拥有一家初具规模的企业和400多平方米的豪华住所,是许多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后来,国外自由的贸易氛围、先进的经营理念深深地吸引着他。于是他怀揣两万美元远赴法国创业,可等待他的生活却没有想像中那样好。语言不通、身份不合法,让他在法国吃尽了苦头,后来他辗转到西班牙去发展。刚一入境就被人骗光了身上所有的钱,他非常悲愤,准备回国,可是又一想,什么都没做成,怎么能回去呢?

后来,李汝龙把那些西班牙人不要的“碎皮”材料拿来制成腰包,没想到生意出奇的好。“碎皮”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不久他就有了自己的屋檐,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一切似乎都顺风顺水。可就在他拿出回国的路费决定倾尽全力把生意做大的时候,又遭到了一伙歹徒的抢劫,他的全部家当被抢光。这一次他更加狼狈,但他还是挺了下来,作为一个男人,就必须有承受力,有耐力,无论身上的压力有多大,都必须走出来,生活仍然还要继续。正是这种坚忍不拔的信念,支撑着李汝龙走到了最后。

天道酬勤,李汝龙终于找到机会。有一次,他看准机会进了一种款式不错的皮包,并在香港找到了一个生产基地,他开始大规模发展了。这一次李汝龙完成了上千万元的积累。“每个人都有机遇,关键是你有没有魄力去抓住它。”这是他的成功感言。

成功并不是一时的,它靠的是勇于吃苦的精神、孜孜不断的追求和一种必胜的信念。想赚钱就得吃苦,想赚大钱就得吃大苦,这是千真万确、颠扑不破的真理。相信在经过无数的风雨之后,一个真正会做生意的人一定会见到美丽的彩虹。

生意经

想赚钱就得吃苦,想赚大钱就得吃大苦,这是千真万确、颠扑不破的真理。花钱如炒菜放盐,应该恰到好处很多有钱人总会给人一种奢华的印象,温州商人也不落人后。但温州商人却是世界上最会算计的商人。在金钱的使用上,他们看准一个项目之后,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大量的钞票“砸”下去,温州人投资买房的举措可称得上是独一无二。另外,温商十分热衷慈善事业,几百万、几千万的捐助他们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有时,温商为了上一堂课,乘坐商务专机,飞行于千里之外。在外人眼里看来是非常奢侈的事,他却认为这是应该做的。美特斯·邦威集团创始人周成建就是这样的空中飞人。初中毕业的他,现在已经拿到了硕士文凭。他说,他从长江商学院的同学,如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和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身上能学到不少东西。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

2005年3月初,宁波温州商会从“学习改变命运”这一主题着手,采取聘请金融专家、大学教授来商会讲座、会员们自由发言等形式,组织当地温商举办“文化沙龙”。有的温商为了参加学习,取消了出差计划;有的温商为了参加学习,放弃了几百万元的订单。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正如《塔木德》中所说:“宁可失去所有的财产,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

另一方面,温州商人的吝啬也是他们的共性。他们主张把钱花在刀刃上,对于经营成本,他们锱铢必较,住最廉价的房子、吃最便宜的饭菜。重庆小林寝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良快认为:经商之道在于坚持。他的吝啬之道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节省。他曾经连续几年吃住在厂里,住房就是仓库,纸箱就是床。为了节省几毛钱,他曾经连续两个月喝冷水,啃馒头。创业之初,为了节约成本,他既当推销员,又做搬运工。很多次送货,由于路弯坡陡,三轮车没有用武之地,林良快又舍不得雇车,就干脆挑着扁担,走上几百里地。

对于温州人来说,花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消费,更不能看成是挥霍,它同时也包含着投资的意思。可以说,从如何花掉手中的一元钱,都能看出一个人对金钱的认知态度,反映出这个人钱商的—个侧面。

有的人挣了不少钱,但认真计算一下自己的财产,除了一些不太值钱的东西之外,根本没留下什么钱财。就像“猴子掰苞米”那样,掰一根,丢一根,到最后只剩一个,这就是不会花钱。原因在于,乱花钱,所花的钱没有去购买资产,而是购买了负债。

我们追求的是“把钱花在刀刃上”,以现代意义来理解就是,如何实现金钱的价值最大化。但中国传统的消费习惯却与之背道而驰。在传统小农经济条件下,很多国人习惯于贫困的生活,一向主张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另一方面又爱面子,讲排场,出手时很大方慷慨,但终其一生也没有积累下什么资产。

有这样一个事例:在成都,有一家由温州人开设的专门批发皮货的商店,他有一批固定的客户。开始时,这个店铺的规模非常小。有一个成都的老板,每次都是骑着自行车来进几千元的皮货。一年过去以后,这个温州人的店面扩大了,那个成都老板也换上了摩托车,但他还是进几千元的货。又过了两年,温州人的店铺扩大为皮货批发商场。此时,成都老板开了小汽车来进货,但进货量仍然没有增加。又过了两年,成都老板因为竞争激烈,破产了。而温州老板则成了装备有意大利最先进生产线的鞋厂厂长。有一次,两人聊天,温州老板问:“这些年你赚的钱都哪里去了?”成都老板回答:“你没见我换了摩托,又换了汽车吗?前段时间,还换了套新房,花了40多万。”温州老板笑笑:“我把你买车的钱用在了购买设备上、买房的钱用在了扩大生产上。”

温州商人就是这样,总能把钱花得恰到好处。比尔·盖茨在生活中也曾遵循这样一句话:“花钱如炒菜一样,要恰到好处。盐少了菜就会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温商花钱的豪爽和节钱的吝啬,矛盾的两方合理的存在着,并一起铺就了温商的成功之路。

生意经

花钱如炒菜一样,要恰到好处。盐少了菜就会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只顾眼前利益,就会失去长久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一定会失去长久利益,这是温州人的经商哲学。

义与利的结合,是温州人传统文化中的基因所决定的。中国神力集团的董事长郑胜涛说:“义利兼顾,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人,无论是企业做大和做小,都要讲良心。企业和个人是互动的,有付出就有回报,我相信因果关系。”这一朴素的思想,在市场经济中被温州人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当今的温州,许多商人都有一种共识:诚信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它不是严格制度规范下的一种简单的观念。虽然建立监督及风险管理机制对保证“诚信”的执行也有作用,但是更根本的还是要靠个人的修养。这种认识使许多温商都自觉地将“诚信”二字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

子承父业的吉尔达鞋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余进华,在亲眼目睹了温州鞋业的发展过程之后,对诚信有着更深的理解,他深知商业精神对一个企业意味着什么。他清楚地记得,温州市场上曾出现了大量“晨昏鞋”、“一日鞋”,质量稍好的被称为“星期鞋”。这是温州人对鞋业一哄而起的恶果。在当时,这些都成了温州皮鞋的代名词,使得温州皮鞋臭名远扬。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