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土豆和番薯
郑芝龙再次深深叩首,“臣!郑芝龙!叩谢陛下!必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崇祯看到他的神情,便提出了自己的第二个要求,“镇海伯,大伴和你说过了吧?”
“朕希望你的船队,能够从南洋等地,大量收购粮食运到大明,朕会加价采买。”
“陛下,王公公已经说过了,臣在进京之前,就已经命人前往安南,南洋等地收购粮食。”
“至于加价,臣是陛下的子民,自当为陛下效力。”
崇祯听完,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但是脸上依旧是看不出表情,说道:“好啊,不愧是朕的镇海伯,但是朝廷从来不会亏待功臣,该出的钱朝廷是不会小气的。”
郑芝龙慌忙道:“陛下言重了,臣子为陛下分忧乃是本分。”
紧接着,郑芝龙似乎想到了什么,说道:“臣听闻大明连年干旱,粮食减产,臣从南洋带回了两种新作物,名为土豆和番薯。”
郑芝龙说完,崇祯眼里猛然一亮,急忙说道:“何物?镇海伯,再说一遍!”崇祯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急切和一丝颤抖,“你方才说的……是土豆与番薯?”
“回禀陛下,正是!”郑芝龙感受到皇帝的激动,心中大定,答道,“此二物,乃当地土人赖以饱腹之根茎粮食。臣在海上行走多年,亲眼所见,尤其是惊人产量,远超我大明现有主要作物!”
崇祯心中欢喜,连忙问道:“产量如何,是否适应大明水土?”
郑芝龙显然是做过功课,略微整理了一下思路,清晰地说道:“启禀陛下,那番薯,其苗蔓生,不择土质,沙壤、丘陵、坡地皆可生发,更难得的是耐旱异常!”
“此番薯,据臣多方打探、亲眼所见并命人在少量土地上试种,其产量可达十五至二十石,甚至更多!”
“即便是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精心打理,得十石也绝非难事!”
“啊?这么多?”王承恩惊呼出声。
朱由检看向他,对其问道:“大伴,小麦的亩产量是多少?”
“回皇爷,北地的麦田亩产也就是一石左右,这还是风调雨顺的年间,如果遇上大灾,产量还会更低。”
“陛下,臣所言句句属实,绝无半分虚言!”
郑芝龙看到王承恩的失态,深怕崇祯怀疑,再次叩首。
“番薯藤蔓伏地而生,地下结薯块,一株之下,少则数个,多则十数枚,故而产量奇高。更奇妙的是,其薯块易于储藏,或切片晒干,或地窖贮藏,可存数月之久,是赈灾济民的无上之宝!”
“那……那土豆呢?”崇祯紧接着问道。
“此物虽不如番薯产量那般极端骇人,然其适应性亦强,喜冷凉气候,不耐酷暑,尤适于我大明北方稍显苦寒之地种植。”
“土豆亩产,稳在八至十二石之间,同样远超小麦,饱腹感极强,臣的船队也经常在航海时带上土豆。”
“陛下,此二物产量虽高,但在南洋、西番也非天生地长,将他从南洋带回大明,我汉家子民也实属不易!”
崇祯有点好奇,问道:“哦?何人?何人能将此物引荐入我华夏?此人当属首功!”崇祯在后世也听说过传闻。
“此人乃臣之同乡,一位名叫陈振龙的福建长乐儒商!非臣刻意抬高乡党,实乃引种‘番薯’一项,其艰难险阻,更显陈振龙公一片爱国之心!”
“那是在万历二十一年,先帝万历爷在位之时。彼时闽浙连年饥馑,饿殍遍野。”
“陈振龙公也在吕宋经商,亲眼目睹当地土著广植一种土名‘甘薯’之物,青黄不接之时,竟能以之为粮,安然度过,且其产量之巨,令振龙公大为震撼。他当时便想着将此物带回大明。”
“但是这引种之路,何其艰难!吕宋之地,受西班牙人所控。这些红毛夷深知甘薯之利,视若国宝,严禁薯种出境!”
“关卡森严,盘查极紧!若被查出私运薯种,轻则没收罚没,重则性命堪忧!彼时已有侨民偷偷尝试带薯块出境,皆被查获,严惩不贷。”
“陈公冒着巨大的风险,秘密购得数尺番薯藤蔓——是连着芽头的活藤。他日以继夜,用尽心血,将这几株鲜嫩脆弱的密密麻麻地编入船只缆绳用的粗壮藤绳之中!”
“远远看去,那只是一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船用缆绳!”
“万历二十一年五月下旬,振龙公登上返回大明福建的商船。”郑芝龙继续道,
“航程数千里,风浪颠簸。更要命的是船要经历南国烈日灼晒,那藏在缆绳深处、不见天日无法浇水的藤蔓,随时可能枯萎死去!”
“船上众人不知情,绳子继续使用、移动。陈振龙公日夜悬心,既要担心藤蔓枯死,更要时刻提防西班牙人的稽查船上船检查时发现端倪。”
“最终呢?”崇祯忍不住开口询问。
“苍天有眼,祖宗护佑!”郑芝龙激动道,
“万历二十一年六月间,船终抵福州!当陈振龙公在安全之地,双手颤抖着,如同剖开最珍贵的宝藏般,一层层小心翼翼地拆开那伪装了数千里风波的粗缆绳时——天佑大明!”
“那几段饱经磨难的番薯藤,虽已黄萎大半,枝叶残破不堪,然在藤绳中心被小心保护着的几处关键芽头,尚存一丝微弱的生机,没有完全死去!”
“好!好!好一个冒死引种!陈振龙当为万民立传,青史留名!镇海伯,你今日献宝之功,亦不下于他!”
崇祯深吸一口气,下令道:“传朕旨意!着司礼监立即拟旨,明发天下。”
“其一,褒奖长乐乡贤陈振龙冒死引种‘番薯’之功绩!着福建巡抚衙门为其立碑旌表,彰其功于乡里,载其事迹于史志!”
“其二,擢郑芝龙之子郑森为锦衣卫千户,入国子监读书,为太子伴读!”这不仅是酬郑芝龙献宝之功,更是将郑家下一代纳入皇家视野的深意。
郑芝龙心中大定,他再次深深叩首,声音洪亮:“臣!郑芝龙!谨遵圣谕!必当为大明倾尽全力。”
崇祯点了点头,对着王承恩说道:“去把南书房辅臣,还有户部尚书叫过来,说有要事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