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推广土豆和红薯 - 铁血大明:我,崇祯皇帝,只手补天裂 - 路人作者10086号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5章推广土豆和红薯

至于崇祯为什么不找内阁,原因其实很简单,内阁现在只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务,真正的军国大事只交由南书房来办,可以说南书房才是现在大明的政治核心,内阁只负责执行。

同时崇祯没有给他们品级,但是让他们穿上大员才能穿的红袍,还给了他们金镶玉的腰带,象征对他们的恩宠,崇祯还计划是等京师大学堂第一批的学生毕业,从中挑选一些优秀学生来充实南书房。

培养好他们的才能,再把他们下放到六部或地方,将一些专业的事交给他们,这些人不仅仅事名副其实的天子门生,专属于皇帝派系,还具有专业知识。

不一会,内阁的黄立极,南书院的徐光启,还有户部尚书郭允厚便进入大殿,行完礼后便在太监搬来的椅子上坐下。

看见人到齐后,崇祯便开口道:

“这便是郑芝龙方才献上的番薯!土豆!至于具体的,我想在来的路上王伴伴已经告诉你们了,朕已命司礼监拟旨,八百里加急明发天下!旨意核心,想必卿等已知。”

“朕召尔等前来,只为一句话,此二物推广,乃朕登基以来第一要务!关乎社稷存亡!关乎天下生民能否活命!关乎对流寇能否釜底抽薪!遏制旱情!”

三人被崇祯话里的分量惊到,立刻躬身:“臣等愿竭力以报陛下!”

崇祯站在御案边缘,双手撑在桌沿,身体前倾,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告诉三人自己全力推广的决心,

“其一,那两道明诏,黄爱卿亲自督催通政司、六科廊官,以最速发出!一刻不得延误!若途中有人敢从中作梗,懈怠拖沓,就地革职拿问,严惩不贷!朕会通知东西二厂全力监督两种作物全力推广一事。”

崇祯突然觉得有点不妥。便开口交代道:

“另外,两种作物暂且不适合大面积推广,我大明百姓面对新式作物,难免会有疑虑,朕的大力推广的意思是,多点开花,小规模试种,明白吗。”

“遵旨!臣定当督办,确保诏书以最快速度通行无阻!”黄立极应承道。

“其二,郭允厚!”崇祯目光转向户部尚书

“臣在!”郭允厚心头一紧,出列半步。

“户部专司之事,重中之重!”崇祯语速快得惊人。

“朕不管你用什么法子,明日!就明日!给朕把这个‘农桑新植推广专司’的架子搭起来!人员名单开列出来报朕!”

“记住朕的要求,选那些见过天灾、下过田地、知道种粮不易的人!若有合适人选在地方,给朕立刻行文调来!驿站加急!所需银两种子,即刻从内帑拨付,后续用度户部太仓库优先保障!”

“在京畿皇庄、直隶几个灾县,第一批官田试验点,半月之内,必须看到薯藤入土!朕要你每月专折密奏进展!种了多少?苗情如何?有无虫害?若到秋后无甚产出,你这个户部尚书就不必再当了!”

崇祯自登基后便觉得这个小老头能力是有的,人也很有意思,经常喜欢吓唬吓唬他。

“其三,徐光启!”崇祯的目光投向这位通晓西方数理天文,关心农政的大学士,语气略微平缓了一丝。

“老臣在。”徐光启须发皆白,目光里闪烁着对皇帝口中新作物的浓厚兴趣。

“卿通晓西法。此番薯土豆之种植、储藏、推广,亦需格致之功。”崇祯看着他,

“朕知你先前曾辑录过农书。你须亲力亲为,领衔指导这个‘新植专司’!尤其此二物源自海外,其种植时令、肥水、抗寒抗病虫害之法,与中原不同。”

“朕要你广集精通农事之乡贤老农、留心世务之开明士子,甚至可延请可靠之西方教士,只要他们通晓此事,贡献知识!”

“将他们的经验、说法,与我大明实际相结合,尽快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简明易懂之法,务求速成!将那些耕种、储藏、烹饪之法,印成简便图册,以布告形式发下去!务必让最笨拙的老农也能看个大概!”

“至于实验的地点吗,就在京畿的皇庄里吧,辛苦一下徐爱卿了。”

徐光启眼中精光闪动,他意识到此事意义非凡,非一般政务可比,郑重拱手道:

“老臣责无旁贷!此二物若果如陛下所言的产量,必当殚精竭虑!印书、布告之事,老臣亲自督办!”

崇祯觉得还是不太放心,决定压力黄立极和郭允厚一波,说道:

“朕的旨意写得再明白、再严厉,到了州县,都可能打折扣!黄爱卿,郭爱卿,尔等联名给朕层层压下去!”

“告诉他们,推广此二物,最为紧要!设立‘劝农督薯’考绩!年底吏部考功司评定,视其成效定其升黜!”

“怠惰无能、敷衍塞责者,决不宽贷!朕的耳目就在民间,会盯着看那些地方官是否真的在田头地间宣讲推动!别想着糊弄朕!”

”你们仔细一点,要让百姓相信新的作物,不可急功近利,酿成大祸。”

几位阁臣心头巨震,他们知道皇帝这是真的急眼了,甚至不惜动用厂卫进行监督!这是要以雷霆手段倒逼地方官员!

“臣等遵旨!必当通谕各省督抚,严加督责!”黄立极,郭允厚两人齐声应道。

崇祯看到该交代的已经交代下去了,便挥挥手,让他们下去。

刚到门口,徐光启便主动拦住郭允厚,说道:

“陛下的旨意,你都知道了。这两样新作物能否成功推广,是为朝廷缓解危机的唯一指望!”

“光启此次前来,只问一个:首批皇庄试验田及直隶推广所需的启动银钱、种子收购周转,户部何时能拨付到位?内帑的那份,王公公那边已经知会过,明日即可先拨一千两现银,一百石杂粮以备换种。”

郭允厚在心中暗骂,都当老子会下金蛋的鸡,一个个都来找我要钱,现在最有钱的是陛下,有本事找陛下要钱啊,都来欺负老实人。

让老子去找陛下要钱,然后陛下甩脸色给我,好事你们办,骂名我来担,这不欺负老实人吗。

郭允厚苦笑:“徐阁老,您是明白人,户部的家底您是知道的,新拨辽饷压库待运,九边欠饷嗷嗷待哺,太仓库里是真的拿不出现银了!”

“光买薯种藤秧、雇人开荒整地、请那些所谓农事通晓的老把式指导都不够!”

“不够也要办!”徐光启断然打断,他深知这位老户曹的习惯——哭穷是第一反应。

“郭部堂,新植专司架子必须在明日内搭好!皇庄的土地,现成是有的,陛下已有严旨,划拨一部分出来专种。”

“种子不足,是燃眉之急!一千两内帑银虽少,应即刻行文福建巡抚衙门,着令其迅速收集官方储备及民间存留的优良薯种、藤秧!”

郭允厚听得头大如斗,朝廷哪有还有闲钱,但看着徐光启不容置疑的眼神,最终他在沉默中爆发了:

“由驿站海路火速北运,运费如果由户部承担,这一进一出,一千两恐怕能撑的了几天,难道推广之事的其他地方不需要户部出钱吗?”

老实人郭允厚也被逼得爆发,两人的谈话陷入僵持,徐光启没想到郭允厚的反应这么大,随即他就明白了,户部这次是真的被榨的一滴不剩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