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报纸风云
堂屋里,两张方桌,男的一桌,女人小孩一桌。沈岩一家人、林父林母、林文平一家三口、还有董老师正聊着天,吃着饭。
虽然时间有些晚了,但是耐不住大家心情激动啊。
“咱们今晚不醉不归!”沈岩给林父、董老师、林文平一一满上,“今天大丰收!明天就一些蛋鸡要喂,活不多,今晚我们痛痛快快吃一顿,喝一顿!”
灶台间,最后一个菜,炒小鸡也端上来了。
林父咂了口酒,说道:“说起来,要说口感,还是得咱们土生土长的小鸡。那个肉才香。但是架不住这种肉鸡价格便宜啊。市面上老母鸡一块三毛六一斤。这个肉鸡呢?听廖经理说,他们买的价格是九毛一斤。便宜四毛六!一只鸡就能便宜两块钱左右。好不好吃的,这个价格能吃上鸡肉,还想怎么着?”
林文平附和:“是啊,猪肉一块九,牛肉两块二,羊头也得一块八九,这个鸡肉居然才九毛,一块都不到!你说不老百姓买不买吧!”
董老师在乡下住得久了,也了解农村人的消费:“农村人自己养鸡,一年到头都舍不得吃上一回。要是这个价格,老百姓过节杀只鸡吃吃,也吃得起!”
沈岩点头:“我今晚得先敬董老师一杯!董老师你的这个数据一出来,肯定能使养殖业再上一个台阶。利国利民啊!我敬您!”
董老师摆摆手,“要不是你有魄力,我也只是说说而已。”
“您可以回去啊,回您以前的大学,您有本事,得出数据早晚的事情。”
董老师神情黯然,长叹了口气,幽幽说道:“不回去咯,家里人死光了,没法回去!”
沈岩见说到了董老师伤心事,连忙道:“不回去也没事,以后您就在沈家村,我给您养老送终!”
“对!您就踏踏实实在这儿呆着,我们都能给您养老!”李春花在另外一张桌子上说道。
她这些天都是跟着董老师这边的,跟董老师学了不少知识,早就把他当做自家长辈一样看待了。
“好!好!”董老师热泪盈眶。
这些年孤苦伶仃,吃饭洗衣都得自己想办法。这一个多月,李春花给他洗衣打扫,沈家负责他一日三餐,苦日子终于要到头了。
一桌人吃得正兴起,外头王大同提着东西笑呵呵进来。
“正吃着呢!你们吃,你们吃,我吃过了,没事瞎走走。”
王大同满脸堆笑,“这东西我先放这儿了,一点点心意。大侄子,以后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你尽管喊我!”
沈岩起身想要推辞,王大同看出他的意思,连忙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外面,在院子里遥遥说道:“以后有事找我!我肯定给你办得妥妥的!”
等人走了,刘翠娥感慨道:“搁几个月前,哪能想到书记能这样对我们?还送礼、还点头哈腰的,真是想也不敢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啊!”董老师出口成章。
“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做?”董老师问沈岩。
他看出沈岩还有别的事情在忙,虽然开着养鸡场,其实心思不在这儿。
“本来养鸡就是临时突发奇想。我一直都是想做粮油方面的生意。”沈岩道,“但是既然步入这一行了,能有机会发展壮大当然很好。”
林家这次是来免费帮忙的,沈岩自然不会让人做白工。不过林家人怎么说都不同意,用李春花的话说,我们是来学习养鸡技术的,不能要钱。
之后林家人肯定会回自己村子,自己养鸡。沈家养鸡的规模就没那么大了。
“董老师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董老师既然问这个话,就是有想法的。
“我之前听你说过大海公司的模式,我觉得挺好的。”
“可是得钱啊!我现在要钱没钱,要人脉没人脉,搞不起来的!”
“等等看!”董老师说,“不妨等等看。”
沈岩一想,也是,说不定他的养鸡场见报后,会有大的机遇呢?
沈家村村长和村支书最近往邮寄跑得勤。
每天一早就在邮局门口等着了。
邮局工作人员也知道沈家村出了个大事有村民办了个养鸡场,不仅一下子挣了两三万,连国家报纸的记者都亲自上门采访。
村长和书记这是天天来等报纸呢!
邮递员一看这两人又来了,无奈道:“你俩不用来也没事,报纸到了我第一时间给你们送去!”
村长笑道:“顺路过来。”
王大同道:“也不是专门跑过来的,就是顺道。”
外头邮政的车开来,驾驶员还没下车就嚷嚷道:“你们新河镇出息了!”
村长和王大同眼睛一亮,急忙问道:“是不是报道我们沈家村养鸡场的事了?”
“报了!”驾驶员道,“我给你们拿!”
他从车上跳下来,打开车厢,率先把报纸拿下来,翻到第二版,“你看看这里,养鸡实践出真知,两个月出个万元户。”
村长和王大同脑袋凑在一起,一字一句念叨:“新湖县新河镇一个名叫沈家村的不起眼小村子里,近日发生了一件震惊全村人的大事,村民沈岩的养鸡场,只花了50天,一批肉鸡就出栏了……”
不光是村长和王大同,邮寄里的工作人员一听到见报了,全都凑过来,一人一张报纸,一字不落地读着那豆腐块大的文章。
“出息了,你们沈家村可是出息了!”驾驶员一边往下面搬信件、报纸,一边啧啧赞叹。
村长已经读完一遍了,扔不放手,又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念一遍。
王大同看完,咂了下嘴巴,遗憾道:“居然没有提到我!”
村子不动声色斜晲他一眼没说话,而是抽出两份国家报纸,对邮递员说:“不用你送了,我们自己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