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第97章王昭媛若是生下女儿,这…… - 女帝 - 无法忘记的遗憾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女帝 >

第97章第97章王昭媛若是生下女儿,这……

第97章第97章王昭媛若是生下女儿,这……

王昭媛若是生下女儿,这个才出生的女婴就会被册封为安宁公主。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后宫,也通过各种途径传出了宫廷。

不说得到了消息之后太原王氏一族的反应,且说义阳公主李下玉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跑来东宫想看李如意的笑话。

因为李下玉获封义阳公主的时候,正逢萧淑妃得宠。或者说,李治需要帮他生了一儿两女的萧淑妃冲在前面顶住王皇后和她背后的太原王氏的压力,因此在他跟萧淑妃的儿女们的封赏上并不吝啬。

李下玉很早就获得了册封,反而是一直养在李治身边的李如意,虽然一直被养在李治身边还得过太宗皇帝的指点,可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她什么册封都没有,就一个光头皇女。

只是李下玉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一次她并没有获准直接进入丽正殿,而是被引入了正殿。

李下玉十分生气:

“荥阳这是心里不痛快了,所以冲本宫发脾气吗?”

负责接待的高德胜连忙赔笑道:“公主说得哪里话!并不是我们殿下有意怠慢,而是陛下也在呢!”

李下玉脸色大变。

她以为这会儿李治在后宫呢。

她敢跟李如意大呼小叫,是因为她知道李如意不可能对她怎么样,可是如果让李治知道了她看妹妹的笑话,那后果,不是她能负担得起的。

就在她盘算着要如何圆回来的时候,正殿那边来了一个内侍,却是奉命宣召李下玉过去的。

李下玉听说李治宣召,当时就怂了。

她几乎是陪着小心来到正殿,拜见李治之后,就听到李治略显冷淡的声音响起:“你方才在外面大呼小叫做什么?”

虽然不曾听得真切,但是,李下玉的那点子事儿可瞒不过李治。

李下玉一抖,更怂了:

“回,回父皇的话,女儿只是奇怪,之前的每一次,女儿在这个时间点儿过来,妹妹都是亲自出来迎接的,今儿却没有,因此奇怪,多问了两句。”

李治冷哼一声,道:“你妹妹才没有你这么闲呢。”

李下玉只能故作娇蛮:“父皇,您说得哪里话?!女儿固然不像妹妹聪明伶俐,能帮得上父皇的忙,可是不给父皇添麻烦还是做得到的。女儿每次来,都是估摸着妹妹办完了事情的时间……”

李治哼了一声,道:“这政事每天都会冒出来一堆,哪里有办完的时候!”

不是李治说,如果不是长孙无忌和世家豪族步步紧逼,如果不是长孙无忌嚣张得对李唐皇室宗亲说杀就杀制造了谋反冤案,他也乐得有人帮他批改奏折,让他从无穷无尽的废话奏折里面脱身呢。

可是现在呢?

为了保住自己的命,少不得劳累些。

李下玉一听,立刻顺杆爬:“父皇,女儿愿意为父皇分忧。”

李治立刻道:“你?你还是料理好你那个庄子再说吧。听说,又有百姓告到了长安令那里?”

想到李下玉的田庄,李治更加心烦。

长安作为华夏的心脏已经近千年,即便过去的南北朝时期异族一度占领长安,可是世家豪族的势力从来就不曾从这座城市里消失。

世家豪族势力缠绕盘踞,再加上无数世代居住在长安的平民,这才是长安。

简而言之,长安郊外的耕地就跟长安城东北一带的宅院一样,早就被瓜分殆尽了。因此,在长安郊外购买田地宅院十分不容易,如果不想从世家豪族嘴边虎口夺食,就只能盘剥小民。

李下玉让人去购置田地一事,自然是瞒不过李治的,可让李治生气的是,他登基的那会儿刚刚把皇室侵占的百姓产业归还百姓赢了不少民心,这里李下玉就给他拖后腿,去抢百姓手头仅有的田地了。

李治能不火吗?

李下玉知道狡辩是过不了关的,她只能老老实实地跪下请罪:

“父,父皇,是女儿的不是,行事不周,求好心切,才,才让下面的人做错了事……”

她知道,绝对不能把责任推给手下。

“你知道就好。”李治道,“田地分散些就分散些又如何?下面的人多跑些路,多费些心思便是。你皇祖父的教诲莫要忘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是。”

看见大女儿乖乖地应了,李治这才点了点头,让李下玉起来。

作为皇帝,他还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生李下玉的气。

李下玉在边上入座之后,李治就对李如意道:“永巷那边的红苕粉条,朕都看过了。很不错。平均五斤红苕最后得一斤粉条,还耐储藏,倒是比麦子和稻米的收成还高些。”

没办法,大唐稻种不够高产,稻米的亩产跟千年后的明清时期根本就不能比,更别说李如意的金手指提供的良种了。

如果说十九世纪的中原本土孕育的稻米亩产可以达到四百五十斤的话,那么唐代的亩产约莫三百三十斤上下。

这还是带壳的。

而红苕每亩三千斤,五斤红苕得一斤粉干的话,也有六百斤的所得。

这基本上已经是三倍的产量了。

李如意就道:“父皇,红苕高产固然是好事,但是谷贱伤农之事古来有之,多收了三五斗,百姓尚且悲泣,更别说红苕亩产三千。女儿恳请父皇,允许百姓以红苕缴纳赋税,另外,我们还要预备一笔钱粮,从百姓手中以一定价格收购红苕,以防伤农之事发生。”

李治立刻点头:“很是,此事就交给有司处理吧。”

“父皇,儿臣以为,若是直接交给有司,只怕有人从中贪腐。不若以此事交给商家,让商人们去收购红苕便好,而朝廷只需要定一个最低的价钱,然后盯着各商家防止他们违背了约定用更低的价钱侵害百姓利益,另外,让监察御史时不时地抽查防止官商勾结,方是上策。”

李下玉目瞪口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