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第159章金春秋来到大唐之后,……
第159章第159章金春秋来到大唐之后,……
金春秋来到大唐之后,被鸿胪寺安置在一座大宅里面。然后?然后就没有他们的事儿了。油盐柴米,有人会提供,别的就没有了。
他们就跟囚徒没有什么两样。
对于金春秋全家来说,这种物质上的委屈,他们能忍,但是,皇帝迟迟不肯接见他们,他们就无法忍受。
他们开始到处送礼,也给鸿胪寺负责送用度的小吏拉关系,可得到的消息只有一个:陛下身体虚弱,连朝会都是能免则免,顾不上您,还真是没办法。
连个对不住都没有。
金春秋只能想办法联系长安城里的权贵,可是世家豪族们经过一系列地争吵、交换意见之后,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天知道那位嫡公主的手里还有多少底牌?她心疼弟弟妹妹,那是因为这些庶出皇子威胁不到她所以她乐得用这些皇子经营自己的好名声。可一旦这些庶出皇子威胁到了她,这位嫡公主根本就不用手下留情!到时候,他们的皇子被药死了,他们就什么都没有了!
要对付嫡公主,怎么也应该是站稳了脚跟、握住了皇权之后,再用出降这种方式把嫡公主嫁出去。而在握住权力之前,就是他们为嫡公主找到了好亲事,也奈何不了这位嫡公主。
问题是,现在的权力掌握在谁的手里?皇帝倒下之前,皇权自然是在皇帝的手里,皇帝一倒下,皇权就顺手被嫡公主接收了。
他们还有什么办法?
世家权贵们只是心动,却什么都不敢做。
金春秋只能寄希望于倭国。
不得不说,倭国征兵的模式就是一个坑。虽然倭国国主齐明大王不感兴趣,但是王太子中大兄王子很感兴趣,而且说服了母亲齐明大王,然后开始了全国范围之内大征兵。辛辛苦苦一年多,总算是把兵给凑齐了,也把军队调到了对马海峡,结果国主齐明因为年事已高,崩了。
王太子中大兄王子只能一面给母亲办丧事一面继续指挥战斗。
可是半岛上早打完了。
没错,倭国完成全国大征兵的时候,半岛上的战役就打完了,整个半岛都落入了大唐的手中。虽然下面的百姓也有人仇视大唐,时不时地闹点什么事儿,不过,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是半岛三国的死忠份子又有多少是唐军故意放出消息引倭国入鷇的,一般人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倭国上了大当。他们得到了错误的情报,兵分两路,一路从任那登陆打算跟唐军正面交战,一面则绕道打算从白江口登陆抄唐军后路。
四万两千余倭国水师驾着战船千余艘直扑白江口,而唐军方面只有一万三千人,战船不过一百七十余艘。
从这些数字就可以看出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了。
倭国四万两千余人,却用了战船千余艘,也就是说,平均四十二人一艘船。可见他们都是浮舟之类的小型战船,低矮,工艺相对简单。
唐军方面主要是楼船,船上还装备有拍杆。
当双方战船接触后,唐军有两大优势,弓箭手可以居高临下的射击,倭军必须仰射。唐军的拍杆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同时,唐军还用上了一种火油葫芦,其实就是钢簇的弩箭上挂上引火的油袋,点燃后以强弩射杀出来。
这是专门针对倭国水师的战术。拍杆的存在让倭军的船只无法靠近唐军的楼船,同时唐军的船只也够多,能够完成对倭国水师的包围。而火油葫芦的应用更是让倭国没有了招架之功。
四战!
江水皆赤,烈焰焚天。
那是目击者对白江口战役的描述。
倭国发往白江口的水师全军覆没,而从任那登陆的军队靠着手里的竹竿根本就难敌武装到牙齿的唐军。
中大兄王子这才发觉不对,赶忙退兵,不作死了。
他并没有急着登基,而是以王太子的身份称制,然后在对马海峡沿岸疯狂地修建防御措施,生怕大唐报复。
倭国退兵的情报送达长安的时候,就有大臣建议乘胜追击,一举彻底击溃倭国。毕竟,倭国的存在就意味着大唐在半岛上的不稳。
李如意十分动心,但是她只是思考了三秒钟之后,拒绝了:
“半岛新入为大唐,人心尚未归附。这个时候对倭国动兵,就怕半岛上烽火四起,三韩遗民暗中相合。一切以稳固半岛为先。至于倭国,先静观其变,如果倭国没有内乱,就先派遣使者试探一二。”
在真正消化掉半岛之前,她不打算对倭国动手。不过,虾夷岛距离中原太远了,可以问倭国租借两个口岸晒晒货物啥的。